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彰显衙署文化,突出地方特色 (南阳知府衙门博物馆河南南阳473000):G127:A:41-1413(2011)08-0000-02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五代十国时期,明清两代尤为兴盛。明代,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楹联。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各级衙门悬挂对联也成了普遍现象。清代故宫、颐和园等皇帝办公生活之地处处可见楹联。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各级衙门自然随风附和,似乎没有楹联就不叫衙门了。官衙建筑无处不在封建礼制的规范之下,它的建筑雕刻彩绘等都必须按照朝廷规定来进行,少有创新和大的变化。官衙建筑更多地体现了地方官署的“普遍性”,地方官的喜爱兴趣也只能体现在堂名斋名的改变和楹联上,可以说明清时期的衙门建筑主要靠匾额楹联来进行装饰南阳府衙始建于元代,是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府级官署衙门。府衙楹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是折射封建王权文化的一面“镜子”,彰显了衙署文化的丰富内涵,也凝结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乡土特色,其中一些作品对今日反腐倡廉、勤政敬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府衙楹联密切结合建筑功能,彰显了衙署文化的特点(一)府衙的堂联衙门建筑是皇宫的缩影,体现了皇权无处不在。府衙的布局形式体现了封建政治伦理和等级制度。府衙的总体布局贯穿了合“中”的观念,知府作为正印官,其处理政务的大堂、二堂和居家的内宅三堂均建于平面布局的中轴线上。古代有天子“三朝”之制,“三朝”即达朝(也称外朝)、常朝(也称治朝)、日朝(也称燕朝),分别处理不同事物。南阳府衙的三大堂反映了古代“三朝”之制的深远影响。府衙对联的选择也结合了衙门建筑的布局和主题功能。府衙大堂是知府开读诏旨、举行重大仪式、公开审理决讼案件的地方。大清律例规定:“公堂,乃系民人瞻仰之所,如奴仆、皂隶等入正门、驰当道、坐公座者,杖七十,徒一年半。吏员承差人等,加一等。”大堂平时闲置不用,非公莫入,是知府权威的象征。南阳大堂也称“公廉堂”,“公廉”是古代官员的行为准则之一。古人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但为官者要做到“公廉”二字的确不易。曾在南阳当过父母官的金朝诗人元好问赋诗说:“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大堂对联集中反映了“公廉”的道德含义,体现了大堂作为公开审案场所的象征意义: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鹜声华忘政事;养廉惟俭俭已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上联说:为官执政者首先要戒除贪心,对财钱的贪是贪,对虚名的过分追求也是贪,不能只为追求美好的名声而忘记了自己的职责。下联说:节俭是养廉的重要途径,节俭要从我做起,不能只要求别人而自己却做不到;为官者要以身作则,宽容待人。这样才能使自己知行合一,品性端方。刑赏本无私是是非非敢信不违民志;毁誉何足计明明白白但求无愧我心。上联说,赏罚无私,对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是非分明,才敢说没有违背老百姓的民意。下联说,为官一任难免受到诋毁和赞誉,但这些都不足为计,为人为官要明明白白坦荡无私,只求无愧自己的良心就行。府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头三尺法烈日严霜。上联说知府对百姓要像春风细雨一样,亲善温和;下联说法律严肃,断案时像烈日严霜一样不循私情严肃认真。大堂部分对联也反映了封建时代倡导“无讼”、“息讼”的儒家思想。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事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事,做这官不清不勤不慎易作孽难欺天。上联警示劝诫百姓,不要寻仇不要负气,更不要听人教唆来这里打官司,进到衙门里费心费事费钱就算最终打赢了官司也会使自己身心疲累。下联告诫为官者,处理政务审断案件一定要斟酌情理考虑具体情况,做官者如果不清不勤不慎很容易造孽,造孽之人可欺人但难欺天,终究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府衙二堂称“思补堂”,“思补”语出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句。意思是为官者受到上级的奖赏或重视时要竭尽全力干好本职工作,被上级贬斥批评不受重用时要认真深思熟虑,助其不足。二堂是知府处理普通事件的地方,是日常办公所在。二堂对联强调知府的职责:念厥职非轻休戚与诸邑相关,曰慎曰清曰勤敏。求斯心可问是非惟群言是度。不宽不猛不因循。上联说知府官职不轻责任重大,知府的喜怒哀乐都和属地百姓密切关联,一定要谨慎、清廉、勤敏。下联说为官一任要问心无愧,凡事要充分考虑同僚属下的意见,处理政务要做到宽猛相济,不因循守旧。(二)府衙门联府衙前朝后寝,重门复道。衙门之内置有大门、仪门、寅恭门、内宅门,这些门户分割空间,划分功能,给人以建筑空间的序列感和等级森严的权威感。楹联结合了门户的功能。大门檐柱联: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鹃啼鹊噪恐有冤民。此联从门前墙外的草绿鸟啼,怦然想起刑官在判理民案过程中,恐有疏失,难免会发生冤案,为此应该深自警惕,慎加审察。联语即景生情,体现作者的仁政爱民之心。上联以“阶前草绿苔青”为喻,希望到府衙告状打官事的人极少致使阶前长满绿草,遍布青苔,并以自然植物的生机活力为喻,称百姓的生活安定稳妥。下联以“墙外鹃啼鹊噪”为喻,提醒告诫自己办案要认真谨慎,万不可制造冤假错案,否则“冤魂”定让你心神不定。进门先拜清风二字,出衙再留正气一身。“清风”指“两袖清风”,喻为官要清廉。“正气”即“浩然正气”。此联悬挂门前,警励出入的官员为官者要清廉,更要品正,为人要正直不阿。仪门联:但愿民安若堵,何妨署冷如冰。此联大意是:只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定得像墙壁一样牢稳实在,大家相安无事,没有争吵,没有诉讼事件,那么知府衙门即便是冷落得如冰窟一样,又有何妨呢?短短十二字,表现了作者安民爱民的情怀。寅恭门联:恭敬樽节退让以明礼;孝友睦姻任恤谓之和。上联告诫僚属为人处事要恭敬、节俭、谦让,按照礼的规范行事,下联说要按照儒家的六种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睦邻和善,姻亲互敬,信任朋友,体恤孤寡,这样社会才能达到和谐的境界。内宅门分割了知府办公之场所和日常生活的内宅,是知府“前朝后寝”的分界线。内宅门联:不要百姓半文钱原非易事;但问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上联说,为官清廉,不要百姓半文钱虽非易事,但也要努力去做。下联说,知府拿了朝廷的俸禄就要时刻提醒自己多为老百姓办点实事。清年初年对各级官员高标准严要求,但部分官员不求有功,只求无过,造成无所事事的不良氛围。清代笔记小说上曾记载一位平庸知府的故事:某知府梦游地狱受到阎王爷的审判,阎王爷要把他下到十八层地狱。知府高喊冤枉,说:“我是一个清官,不拿百姓一针一线”。阎王说:“清官就算好官吗?如果这样的话,搞个木头桩子坐到大堂上岂不更好?木头还不吃不喝呢!朝廷设官为治,是让你去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不是让你去当木偶的。”此联还有一层深意就是告诫为官者不能只追求“清廉”的名声,更重要的是为老百姓办实事建功业,对联的立意是在“造功”二字。二、府衙楹联结合了南阳的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南阳自古为冲要通衢之地。公元前二七二年秦昭王于此处置南阳郡,其后或设郡、或置府、或称地区。历来政要任守,名宦辈出。府衙是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和标志,也是南阳历史文化的大容器。府衙的部分楹联也反映了南阳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杰地灵的地域文化特点。二堂后金柱联:召父劝农杜母兴工,南阳自古多循吏;弹琴悬镜爱莲对月,赤子从来盼好官。召父召母指汉代南阳著名太守召信臣和杜诗。上联说,南阳历史上曾出过许多象召父杜母这样的优秀的“父母官”。下联说老百姓也祈盼更多的清廉循吏来执政。汉书循史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好为民兴利”。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为政勤勉有计谋,因此南阳郡“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七年,杜诗任南阳郡太守,他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做主,全郡百姓粮丰衣足。杜诗还发明水排,提高冶铁效率。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此后“父母官”便成为地方行政长官的尊称,广传后世。南阳府衙的楹联从类别内容上说,概可分为警人世、昭襟怀、寓抱负等类。这些楹联契合于官署建筑与环境,其书体,行、草、隶、篆俱全,或恣肆潇洒,或苍劲古朴,或清秀俊雅,集各种书法风格于一体;其雕镂,不论阴刻、阳镌,皆刀法洗练,点画有致,彰显和凸现出书品的神韵风采,拓展了衙门建筑的文化艺术内涵,增润了装饰艺术的无限魅力。应该看到,古代衙门楹联是楹联文化和皇权文化的组合。封建皇权文化虽有值得批判的负面性,然而这种文化的根源仍是深深植根于儒家文化丰厚的土壤中。儒家提倡的“修齐治平”学说和忠孝仁义的积极用世思想,在府衙楹联中有充分的体现。而今封建政权早已发生了质的更迭,但在公廉、和谐、以人为本等方面,古今仍然有着相通之处。从这个层面上分析,府衙楹联倡导的民本和公廉思想仍然对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些楹联构筑了一条察古识今,认识古代政治、了解封建官吏制度的通道,也为南阳府衙这样的历史文化景观增添了文化亮色。 -全文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