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明王朝1566:原著与剧情对比(上)李玄李玄终于省了过来,突然转过头望着那芸娘,大声吼道:“端杯,伺候老子喝!”大明王朝1566第三章芸娘又不再看他(沈一石),目光望向上方,那夜的情景仿佛在她的目光中浮现了出来:“我坐在床上,他坐在地上,喝了半宿的酒,哭了半宿,竟不敢看我,在地上就睡着了。我去抱住了他,让他的头枕在我怀里,让他睡到了天亮,他还没有醒,是织造局的太监用凉水浇醒了他,拖着就去了刑场。你现在要是愿意喝醉,愿意当着我哭,愿意坐在这地上睡着,我也搂着你的头让你睡到醒来。”大明王朝1566第六章红楼梦里贾宝玉的一个丫鬟叫秋纹,还有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叫姜祺,这个人不厌其烦的给红楼梦里面的角色写诗,给秋纹写的那一首里有一句极妙:秋纹器小究可哀。我们这里大可以化用一下,也跟着说一句,李玄器小究可哀。剧中没有这段话,只有一句“李玄把我当天人,你把我当贱人”,自然不会引起观众们的注意,甚至认为是芸娘的一面之词,只为反抗沈一石。把全文放在这里,大家再感受一下,对李玄这个人物的共鸣或许就会出现。李玄作为河道衙门的监管,既然在杨金水手下,估计也不是个善茬,再一个他平日里就对芸娘多加觊觎,剧中前面还有他调戏芸娘的加码,可以说不是个好角色。但毁堤淹田他是不知道的。在这场人祸导致的天灾里,抛开受灾百姓不谈,他才是首当其冲之人。从最开始的慌乱,再到慢慢领悟自己必死,他忽然转头对芸娘的怒吼,是人生最后的放肆,喝多了以后,所作所为也是心里最坦率的表露。更难得的是芸娘,对李玄这样一个被弃如敝履的人,她走过去,哪怕李玄喝醉了不省人事,也一直抱着他,因为芸娘也是这样一个出身低贱的可怜人,她用行动证明了李玄并不低贱,至少她并没有对杨金水沈一石高翰文任何一个人这样做过。我读到这里,想起那个将死之夜里的李玄,醉醺醺的不省人事,想起芸娘过去搂着他。我很感动,让我觉得很温暖,让我感受到了温度。王书办王用汲更震撼了:“你为什么告诉我这些?”那书办深望着王用汲:“大人,我在巡抚衙门当差已经四年了。”王用汲还是有些不解,仍然紧望着那书办。那书办轻跺了一下脚:“前任巡抚是谁?”王用汲有些明白了,但还是不接言。那书办只好直说了:“前任巡抚是胡部堂,我是胡部堂的人。”王用汲这才有些信了,深深地点了点头。书办:“胡部堂和谭大人现在都在苏州。这两条消息大人得赶快派人报到苏州去。”说完便反身开了门,又回头说了一句:“小人走了。”这才闪了出去。大明王朝1566第七章胡宗宪是真厉害,他交出浙江巡抚的兼职,一方面是因为形势所迫,一方面也是金蝉脱壳,不过浙江地面不能交给郑、何。而胡宗宪只用了一个小小的书吏,几乎就将郑何在巡抚大堂里的所有勾当全部攻破。王书办最初的形象并不好,给海瑞、王用汲和高翰文的态度让人联系到那些仗势欺人的官吏。我最初以为他将高翰文给他行贿的玉佩还回去是因为他怕了这个钦差兼知府,不过想想,可能也有胡宗宪的因素在里面,他后面还帮了高翰文,这里不赘述。小说里后文言明,赵贞吉最不喜顶撞自己的官员,有人反问他便被革职,小说里还说了是“姓王的书办”,当时我以为赶走的就是这个王书办。可后来赵贞吉听从了杨金水,并没有按照与胡宗宪的约定,将他的亲谊开脱出去,报信的依旧是王书办,由此推测,当时被赶走的应是另一个人。哪怕被赶走的是他,他还依然能掌握这样的信息,并第一时间通报给胡宗宪,仍旧是有几分手段的。所以我们看剧中,海瑞也好,胡宗宪也好。这些正面形象并不同于以往,做什么都是横冲直撞,反而是清楚明白的告诉我们,正直不是蠢,做好事也是要手腕的。李时珍、胡宗宪“你这次见了皇上,他的眼睛怎么样?仔细想想。”李时珍坐在大船客舱矮几右侧的船板坐垫上,紧紧地望着胡宗宪。胡宗宪在冥神想着:“眼睛还是有光,没有昏眊的症状。”李时珍:“眼珠上红不红?”胡宗宪想着:“好像眼白有些红。”李时珍神情肃穆了:“眼袋,眼珠下面的眼袋呈不呈青色?”胡宗宪又想了想:“有些青。”李时珍的目光望向了舱外:“都是水银中毒的症状啊”“要不要紧?”胡宗宪关切之情立见。李时珍:“要是每天还服丹,保养得再好,也就三年五载。”胡宗宪怔在那里,慢慢地,眼中有些湿了。李时珍也长叹了一声:“在太医院我就说过,劝皇上不要信那些方士之术,犹不可服方士的丹药。正因为这个,在那里待不下了。”说到这里,李时珍站了起来,在大客舱里慢慢踱着:“灰心。也不是我说你们,满朝的大臣,还有那么多以理学自居的名臣,就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话,没有一个人去劝皇上远离那些方士邪术。以严嵩为首,几个大学士,一个个争着给皇上写青词,逢君之恶!大明朝的气数,我看是差不多了。”胡宗宪的眼低了下去。大明王朝1566第九章这一段剧情没有,实在是大遗憾!李时珍这个人物在剧中不可谓不受争议,尤其演员张子健还有另一个忠肝义胆有情有义的“李元”比着,大家都不喜欢李时珍。可如果这段剧情一旦能演出来,我想效果立马就不一样了。李时珍牵挂嘉靖的身体,胡宗宪忠君之情极重,这我们都知道,可是都是侧面描写。可大家看原文第九章这里,尤其是我加了粗体字的部分,两个一心忠君忧君的形象跃然而立。这段对话发生在李时珍诊病遇到赵贞吉、谭纶送赵贞吉走之后,李时珍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忽然问到嘉靖的眼睛,从而引发对于朝野无人劝慰皇帝修道的感叹,随即才要劝胡宗宪大义灭亲去倒严,这样一切才顺理成章。剧中删除了这一段,李时珍上来就说大家对胡宗宪的评价,听闻胡宗宪不发一言就激动,这样的形象难免显得毛躁。这段剧情的缺失,对胡宗宪的影响还在其次,可对身为大夫的李时珍就不一样了。其实对于李时珍来讲,嘉靖的身体实在是他第一牵挂之事,他从来都没有因为自己被贬被排挤而不去牵念嘉靖,也正因如此,这样的李时珍才堪称我中华几百年一出的大国医!嘉靖、吕芳见他(严嵩)这般年纪这时跪在那里,帽袍皆湿,答话时依然竭力维护自己的圣名,嘉靖的心一下子又软了,似乎想起了他二十年来的辛劳,便默在那里。吕芳当即说道:“阁老,皇上也没有叫你跪,毕竟八十的人了,还是起来回话吧。”说着便过去搀他。严嵩这时便借着吕芳的一搀之力,站了起来。吕芳又向嘉靖望去。嘉靖这才望了一下旁边的那个矮墩。吕芳连忙搬过了矮墩:“阁老,皇上赐你坐呢。”大明王朝1566第九章嘉靖看见严嵩一举一动一回话,在小说里刘和平多次明示“心里一软”,这个描写至少有三处,后面还有,这里权作代表了。我在讲嘉靖和严嵩的时候,主要围绕权谋术数,但我也非常明白的说了,嘉靖对严嵩绝对不是用过了就扔了,倒严而不倒严嵩绝不是仅出自政治考虑,包括后面六必居题字,我会再贴再讲二人之间感性的一面。至于吕芳,大家看看吕芳多厉害,嘉靖对严嵩心软这个时候,吕芳可都没去看嘉靖的脸色,他一见严嵩颤颤巍巍汗如雨下,立即过去扶起严嵩,证明什么?第一、严嵩老态着实可怜;第二、吕芳对严嵩亦有同情;第三、吕芳笃定嘉靖和自己一个想法。老祖宗的形象是不是更鲜活了?吕芳就是这样的人,聪明极了,但是,是个好人。芸娘、杨金水没有月的夜,星光照着黑沉沉的瓦砾场,有谁能够知道这里曾经是烈火烹油,繁花似锦!杨金水陪着芸娘也不打灯笼,从沈一石别院的后院门默默地走进来了。几个黑影立刻守住了院门,站在那里。芸娘面对那一片瓦砾,慢慢跪了下去,放下手中的提篮,掏出了纸钱。杨金水替她擦燃了火绒,弯下腰去,芸娘点燃了纸钱,深拜了下去。杨金水待她拜了几拜,便对院门外的黑影轻拍了一下手掌。他的那个随侍太监捧着一把古琴走进来了,递给了杨金水,转身又走了出去。杨金水把古琴递向芸娘:“最后为他弹唱一曲吧,就唱他送你的那几句话,让他知道我该做的都做了。”芸娘依然跪着,接过古琴摆在地上,从怀里慢慢掏出了沈一石那张书笺,借着纸钱燃起的火光最后看了一眼沈一石写的那几句话,轻轻将那张书笺放到了燃着的纸钱上,那张书笺也立刻燃烧起来。“叮咚”一声,芸娘拨动了琴弦,用广陵散中那段应该弹角音的乐段,咽了一口泪,轻唱起来:“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归邙山”唱到这里她哽咽了,再也唱不下去。大明王朝1566第十四章原文里的沈一石与赵立新老师扮演的沈一石还有不同,具体哪里不同,我写了这么多剧评品了这么多人物,却说不大上来。不过杨金水和芸娘,大体上还是一样的。我以为杨金水对沈一石只是尽义务,没什么实在情义,看了小说再想想,要是真没情义,也不会那么照顾芸娘和高翰文,这一段夜祭,很能说明一些心里真实所想。芸娘的身世,在小说末尾有一个揭秘,是剧中没有而且让我很是意料之外的,可想来又着实是情理之中,对应到这里也很合适,卖个关子就不说了。高翰文高翰文的眼中盈出了泪花:“哪一天刚峰兄也不做官了,我就来找你。”海瑞摇了摇头:“我那个地方是天涯海角,太热,你过不习惯。再说你喜欢的那些我都不会。还是互寄遥思吧。”高翰文:“我会来找你的。”海瑞望着他:“你硬是来了,酒饭还是有吃。”大明王朝1566第十四章小说里的王用汲和海瑞很正常,没有剧中那么多让腐女们发狂的点。但这里的高翰文我实在是不懂,他到底要找海瑞干啥。根据海瑞的回话,我估计海瑞也没懂。那应该只有高翰文自己和刘和平知道了。不过按照刘和平笔下描写来看,高翰文估计长得比海妻可好看,刘和平就夸了海妻秀气之类的,夸高翰文长得好看的笔墨可不少,我记得后面还有一处说裕王和张居正都“为之倾倒”有人逗趣,说刘和平写剧本就应该单独雇两个人,一个写言情的,一个写耽美的,把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交给别人。我认为这个评价极对,极对。本文最后一节我还会就这个问题谈。先说正经的。高翰文呢,才情极高,但海瑞显然不是什么喜欢丝竹管弦的人,吟弄风雅跟海瑞也不搭边,要非得谈诗歌,明显海瑞和胡宗宪更有共同语言我又想起来,高翰文对胡宗宪也是这样,非常佩服,五体投地,只能说高大人真是书生意气,小孩似的。嘉靖、胡宗宪嘉靖的目光望向了吕芳和胡宗宪:“指挥千军万马的人,就让他站着喝,他撑得住。”一句话就像灌注了一股莫大的生气,胡宗宪立刻松开了双手,接过了吕芳手中的碗,双手捧着一口将那碗莲子羹喝了下去。喝完了那碗汤又双手将碗递给吕芳,人居然已稳稳地挺立在那里。跟嘉靖跟了几十年,吕芳就是在这些地方由衷地佩服这位主子,什么样的人他都有不同的办法驾驭。轻轻的一句话就将一个要倒下去的人说得又挺立在那里,吕芳望了一眼嘉靖,又望向了胡宗宪,点了点头,示意他去看账。大明王朝1566第十四章公忠体国四个字,是剧中胡宗宪一生的写照,而忠君爱民,更是他的内心追求。为什么胡宗宪会选择跟着嘉靖“勉为其难”,而不是跟着严嵩“再忍一下”,直接将倭寇剿灭?因为这个问题对于胡宗宪这个人来讲,答案是一定的。胡宗宪是否犹豫?当然犹豫,后文里明确写了他将严嵩寄给他希望他养寇自重的书信烧毁,胡宗宪的犹豫清晰可见。但是,这种犹豫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停留在个人层面。然而,只要胡宗宪理智尚存,只要胡宗宪还是浙直总督挂兵部尚书衔,他决不会犹豫。万里逢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嘉靖当然能让胡宗宪一句话就振作精神,嘉靖知道那是全天下最忠诚的官员里最有能力的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人,只要自己下令,他一定撑得住,他一定能勉为其难!嘉靖也着实了解胡宗宪,信任胡宗宪。所以我还是那个观点:后面赵贞吉入阁时,剧中原创了嘉靖眯着眼睛望天说了一句“贞者,吉也”,这句话说得绝不仅仅是赵贞吉,更是胡宗宪!严嵩坐下后严嵩才隐约看见胡宗宪跪在嘉靖蒲团的右前方,两只大木箱已经打开,摆在蒲团的前方。二十年了,皇上的精舍只有自己一个外臣能够进来,今天胡宗宪居然能够跪在这里,而且跪在打开的账册木箱边,老严嵩当然明白了夜间胡宗宪抬着账册来看自己是皇上的旨意!嘉靖的目光紧紧地盯着严嵩,严嵩的脸平静如水。大明王朝1566第十四章专门有过讨论,即严嵩知不知道胡宗宪是奉旨刺探自己。我当时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