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陈祥 贾莹 谢根坦摘 要: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下,既要突显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特性,又要突显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技能性,对于高职教育的要求,工学结合是一种合理的人才培养方式。能让高职学生在这三年的在校学习期间,充分吸收教师在课堂讲授的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亲身实践,学习相关技能。本文讨论了高职实行工学结合模式的必要性及现状,最后提出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途径。Key:工学结合模式 高职 学生管理工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就是指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与在工作实践专业技能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身选择的专业,在课上学习专业的技能理论知识,再应用到与学校合作的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中,在实践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工作的相关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以及工作机会,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高等职业院校不但要确保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准,更关键的是要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准。1 高职实行工学结合模式的意义1、工学结合模式有益于引起学生的自学能力,确立个人目标;工学结合模式也让学生在学习学校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中,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熟练度。同时,还可以在实践中开拓视野,学习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丰富吱声的知识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2、工学结合模式有益于塑造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感。由于工学结合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到工作中,可以体验真正的工作状态,让学生在工作中更能领悟团队工作的重要性。3、工学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技术课程也同样存在于学校,但毕竟大多数是模拟的,并非真正的工作环境,一些技术与实际操作脱节,在真正的企业环境中无法使用,或者已经过时。工学结合模式能使学生接触到真正的工作,学生能真正地提高职业技能。2 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尽管近些年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我国早已广泛应用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过程中,也早已獲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且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性,可是在具体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有众多急需改进的难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2.1 对“工学结合”模式认识理解不到位就现阶段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来讲,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及其父母对其的了解不充足,大部分家长和学生觉得与院校开展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公司全是小型的、经济效益较弱的公司。此外,他们还觉得,学生上学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学习上,不需要太早投身于社会、无需去公司吃苦工作,这类错误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无法顺利执行。也有一些学生觉得工学结合方式便是在念书的时期内能够工作,进而一味地重视实践活动学习培训,而忽略了基础知识学习的必要性,教师授课时不认真听讲、工作不努力完成,这种状况都牵制了工学结合方式的发展,造成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低,没有办法根据工学结合方式锻练自身。也有许多高等职业院校觉得工学结合找寻公司协作是一项比较艰难、繁杂的任务,因而直接为学生分配院校实践活动,这类作法没有走向市场,学生依然是在校园内这一大环境中学习和工作,因而没法融入公司的管理方式,不利学生的发展。2.2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管理方法单一落后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尽管选用了工学结合培养方式,可是仍在沿用传统模式的教学管理,并没有开展自主创新,也没有有效精准定位人物角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方式单一、落伍,从整体而言,依然沿用班集体式课堂教学管理机制,学生管理的内容大多数都限于院校以内,没有和公司产生两方互动,从小范围来说,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方式主要是以自立小组或是宿舍为单位,主要集中在校园内管理,因而,当学生一旦与工作过的公司分离出来,便会造成抵触心理,进而不利于工学结合培养方式的顺利进行。第二,工学结合方式管理方法依然是以老师和院校为行为主体,学生自始至终处在处于被动接纳和学习的一方,院校和老师给学生分派哪些工作,学生就务必要开展哪些工作,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没有一切的话语权,这类处于被动方使学生没法感受到工学结合培养方式的优势,进而减少了学生工作和学习的激情和自信心,长久以往,学生便会产生厌烦的心理,这也不利学生的快乐成长。2.3 “工学结合”模式管理不到位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因为学生早已融入到校园这个大集体中,许多学生对于步入工作还没有做好准备,对工学结合形式感到不适应。此外,许多工学结合的公司都没有了解到工学结合培养方式的必要性,企业管理人员盲目跟风觉得公司接纳学生便是为公司招聘了一些零工,因而企业管理人员看待高职院校学生的心态不友好;一旦发生了产品品质问题,也非常容易把问题归因于是高职院校学生的错误操作等,这类错误观点不但使高职院校学生在具体工作上没有得到分毫的信任感,与此同时还会继续减少公司生产制造的总体品质和水准,不论是学生或是公司都没有获得发展。3 高职工学结合模式的创新途径3.1 加强校企合作双方对学生的管理根据工学结合人才的培养方式的特性,在企业实习环节的学生管理涉及到见习公司、院校及其学生本身三个主体。伴随着学生进到见习公司,公司以业绩考核和薪资为关键考评方式的管理机制,促使实习环节管理主体的义务远比在学校里的要繁杂得多,以院校为主体的学生管理在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局限日渐突显,学校管理制度主体的影响力慢慢被消弱。因而,使工学结合环节各管理方法主体完成管理制度、岗位职责确立、义务及时十分关键。对公司,需挑选出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热情于与学生相处的人来出任高校辅导员,关心学生的工作中、日常生活及思想动态报告,及其与院校维持沟通交流、联络;高度重视党团员基础建设,充分运用学生党员及共青团员的表率作用,充分发挥他们朋辈教育的意义,以学生角度表述具体指导老师所教给的内容,协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接收与消化,与此同时能将同学们发生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对院校,院系需搞好工学结合学生管理综合工作;高校辅导员应坚持不懈深入的与公司、学生沟通交流,搞好学生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和安全知识教育工作;搞好考评,提升对见习学生的考评,将学生参与工学结合的主要表现,做为各种评优评先考评的根据,以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工学结合的实践活动锻练。3.2 通力合作,保障工学结合中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学生进入到企业实习之前,要把岗前教育和培训工作做到位。院校和实习岗位的管理方法规定、请销假制度、职位安全操作规程、见习中安全事故的解决和安全预防措施及其学生主要表现考评等,均应在学生实习前的动员会上给予充分证明。与此同时,院校各个领导干部和老师要在不一样场所对学生们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呼吁学生们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见习不比院校舒适安逸,日常生活要积极主动应对并融入。见习中,院校辅导员要相互配合公司中的指导教师,协助学生尽早融入公司“教、做、学”一体化的工作生活。公司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教,应以工学结合的“工”有对于“学”的内容,让见习和实践活动的内容尽量合乎学生学过的技术专业范畴,与此同时搞好学生实习岗位交替、给与见习补贴等。公司也可为学生提供参加公司文化主题活动的机遇,及其对学生给予独特荣誉奖和工作补贴等激励,促进学生以主人公姿态参加到公司发展中。见习完毕后,完善考评和汇总。公司以职业资格证书规定为规范,对学生的工作责任心、主要工作业绩、工作目标的进行状况开展评定。院校督促对实践记录手册的审查,并配合教学工作计划和学分制管理方法规定,将学生的见习换算成学分制,以推动学生实习的管理方法。举办见习沟通交流和报告,让学生沟通交流实习心得、感受,以对学生日后职业定位有一定指导作用。3.3 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方法和模式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整体过程中,主体就是学生,因而不论是高等职业院校或是公司都应当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创新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方式,进而真正保证开拓创新、发展进取,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活动,进而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总体品质和水准。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式和模式关键必须从以下几点下手:第一,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人性化服务,院校和公司都应当了解到工学结合的主要实际意义,充分运用工学结合培养方式的优点。第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进到公司学习培训以后,他们的真实身份便是该公司的一员,因而公司是学生的管理员,这就要求学生转变以往的思想意识,将自身定位于社会发展中的一员,进而开展有效的整体规划和学习培训。仅有那样才可以真真正正创新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方式和模式,切实完成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3.4 实现高职学生的自主管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专业知识上水平较低,基础比较欠缺,因而,在开展工学结合培养方式的过程中,院校应当提升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指导,高等职业院校应当进行职业技术教育,让学生充足掌握专业技能的总体目标和学习方法,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准。学生根据学习课本的基础知识,而且将其应用到工学结合的过程中,那样就可以完成学生的自主管理,学生不但可以培养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与此同时还能完成自身监管,针对在工作中和学习过程中很有可能发生的一些难题,学生都能靠自己的能力处理和解决,根据工学结合培养方式,从源头上提升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品质和水准,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的发展。4 结语随着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素养,又要有专业知识技能熟练的优秀高质量人才,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加快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Reference:1 汤毅平.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途径与方法订单培养与2+1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11.2 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3 袁長明.职业院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初探J.职业时空(研究版),2006,12. -全文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