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唐代邢窑瓷器装饰纹样形成原因分析赵亚楠周逢年摘要:唐代邢窑瓷器的装饰纹样丰富多彩,每一种传统纹样在文 化的开展革新中不断变化,而中外文化的融合是装饰纹样得以创新和 开展的前提和基础。除此之外,当时的社会文化、宗教、审美意识等 也对瓷器纹样的开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用。关键词:唐代;邢窑瓷器;装饰纹样邢窑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窑址众多, 包括内丘窑址、临城窑址、邢台窑址等。自南北朝时期开始烧制青瓷 与白瓷,隋唐时期瓷器烧制业逐渐开展壮大,元代以后走向衰落。南 北朝时期主要以生产青瓷为主,在烧制青瓷的基础上创烧出了白瓷, 为之后白瓷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朝时期,邢窑开始由青瓷向 白瓷转型,白瓷的烧制水平得到了提高,窑址数量多达十多处,规模 也逐渐扩大。到了唐代,以往以青瓷为主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形成了 南青北白的局面,白瓷也获得了 “类银似雪”的美誉,为之后白瓷和 彩瓷的开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元代时期,邢窑以生产白釉瓷为主, 黑釉瓷为辅,并且兼烧三彩和钧瓷,其开展在唐代到达了鼎盛,直到 元代以后才退出了历史舞台。邢窑作为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于 199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邢窑瓷器是我 国陶瓷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其涵括的文学价值和科研价值十分显著。 其中,邢窑瓷器的装饰纹样也随着朝代的更迭而不断变化,成为社会 变革的缩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唐代邢窑瓷器装饰技法提起邢窑瓷器,世人大多印象为素面无装饰。但经过对邢窑遗址 的进一步研究显示,只有早期邢窑瓷器为素面少纹饰,自唐代开始, 邢窑瓷器开展进入鼎盛时期,便开始逐渐出现各种装饰技法,特别是 晚唐时期,装饰技法愈加成熟,主要分为胎体装饰、彩绘装饰和剪纸 漏花装饰三种。(一)胎体装饰胎体装饰是在瓷胎基本成型后用模印等方法对瓷面进行一些简 单的装饰。初唐时期,邢窑装饰技法以胎体装饰为主,例如模印、戳 印、刻花等技法,但由于此时期技术等因素不够成熟,装饰也只是一 些简单的弦纹,风格较为淳朴自然。盛唐时期,邢窑装饰技法仍以胎 体装饰为主,大多为模印,同时产生了削边、镂空、雕塑和三彩装饰 技法。例如邢窑出土的马蹬壶,瓷器前后两面的上部,就是运用刻花 的方法刻划成的三角状图案及花叶状纹饰。纹饰结构疏密有致,富有 艺术美感。中唐时期,大多使用捏塑、贴塑、刻划技巧,模印技法开 始逐渐减少。(二)彩绘装饰彩绘装饰即釉色装饰,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釉上彩绘是用颜料 在高温烧制的瓷器上绘制纹样,然后再入窑进行二次焙烧;釉下彩绘 即用颜料在胎体上绘制花纹,再施釉烧制。例如西安青龙寺出土的晚 唐时期的白釉绿彩盘以及“黑石号”沉船上的白釉绿彩瓷器就是典 型的彩绘装饰。邢窑瓷器的彩绘装饰对后来的陶瓷装饰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磁州窑的铁锈花就是由此开展而来的。(三)剪纸漏花装饰剪纸漏花装饰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剪好的图案直接贴在半干 的胎体上,然后再在上面施釉,半干后将剪纸揭掉,最后入窑高温烧 制,这样就能够烧出来印记较深的凹槽图案。河北隆尧县就曾出土过 釉下装饰菱形剪纸贴花纹的黑釉执壶。另一种是将剪纸纹样贴在釉上, 然后入窑烧制,此类技法常见于南方寿州窑。不同于南方剪纸贴花装 饰的丰富和细腻,北方选取的剪纸风格大都较为简单,类似于民间的 剪纸风格,因而在粘贴和揭取时更加方便快捷。二、唐代邢窑瓷器的装饰纹样唐代邢窑瓷器的装饰纹样丰富多彩,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几何纹 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文字纹样以及人物纹样。唐代邢窑瓷器的 装饰纹样中所刻画的大多是动物、植物纹样。人们希望精神世界可以 和自然界紧密融合,所以赋予追些纹样以和谐的寓意,充分反映先民 们希望人与自然可以美好统一的美好愿望。”这些装饰纹样具有丰富 的寓意并非偶然,它与中国哲学、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两者之间是一 脉相承的。” 1(一)几何纹样几何纹样一直是瓷器装饰的重要题材,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几何 纹样开展至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纹样史上最早进入装饰 领域的纹样,也是运用最广泛的装饰纹样。它以简洁的线条、丰富的 结构有着无比丰厚的蕴涵。唐代邢窑瓷器的几何纹样主要有戳点纹、 席纹、弦纹等。例如邢台旅馆唐墓出土的黄釉执壶(如图1),其肩 部前有管状短流,细白胎,釉下施化妆土,壶身饰数圈戳点纹,流上 刻弦纹。席纹一般是以“十”字交叉的形式出现,邢窑瓷器席纹一般 装饰于黄釉执壶以及罐上,大多印在瓷器坯体上。(二)植物纹样植物纹样在唐代是非常重要的装饰题材,由于人们逐渐摆脱了用 宗教思维看待植物,转而开始欣赏植物本身的造型美感,推动植物纹 样走向传统装饰纹样的重要位置,走向了它真正的大开展时期。早在 原始时代,先民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赋予了植物神秘的色彩,并且由 此衍生出了许多神话传说。唐代的植物装饰纹样在吸收了外来文化的 基础上进行创新,在技法上有了新的进步。唐代的人民爱花赏花,因 此常以花作装饰。唐代邢窑瓷器常用的植物纹样有葡萄纹(如图2)、 莲纹、忍冬纹等。(三)动物纹样动物纹样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到了唐代那么更加丰富多彩, 邢窑瓷器中常见的动物纹样有蝴蝶纹、鱼纹、鸳鸯纹等。这些动物纹 样蕴含着美好的寓意,例如鱼纹,鱼的造型经常被用作中国传统的装 饰纹样,距今已经有6000多年历史。因“鱼”与“余”谐音,所以 鱼的造型代表着“年年有余”,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寄予着人 们对生活富裕的美好期待。除此之外,鱼作为道教的圣物,在以道教 为普遍信仰的唐代,鱼纹自然也备受欢迎。邢窑烧制的白釉鱼纹花卉 海棠杯(如图3),内壁印有菱花纹、叶形纹、水波纹等纹样,并在 杯部底心有用模印技法印的鱼纹,其造型生动活泼。(四)文字纹样邢窑瓷器中发现了较多的字款和符号,例如邢窑遗址中出土了大 量印有“盈”(如图4) “翰林”等文字的瓷器以及残片,对于其涵 义,目前学界尚未达成共识。这或许是一种品牌传播手段,以便在商 品流通时能够进行品牌识别。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瓷器刻有窑主或订 货人的代表性符号,如在瓷器上刻画| ” “X” “井”等符 号。(五)人物纹样人物纹样在邢窑瓷器装饰中较为少见,所占比重较小,但也有相 关纹样的瓷器出土,装饰纹样有孩童、胡人宴乐纹等。由于隋唐时期 胡风弥漫,所以出现了胡人宴乐纹,而邢窑出土的白釉带卧童盖椭圆 形四足盂(如图5),椭圆形盖上印有一个匍匐状的童子,富有童趣。三、瓷器装饰纹样形成的原因(一)佛教的盛行中国的宗教文化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就形成了本土 的宗教文化。到了东汉时期,道教逐渐成型,而邢台地区那么是中国道 教的两大发源地之一。除此之外,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于公元三世纪得 到广泛传播,一些得道高僧将佛教艺术带入至中国。此时的道教在邢 台地区有所开展,而民众也多对宗教有所了解,这也为佛教在该地区 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据明清南宫县志嘉庆重修一统志等文献资料 记载,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准摄在南宫县修建佛塔寺 院一一普彤塔、普彤寺,这是中国现存的始建年代最早的佛塔寺院之 一,反映了邢台地区是佛教较早传入中国的地区之一。由于东汉到唐 初的几百年间,战争不断,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乱不安,人们迫切 需要精神上有所寄托,而佛教中轮回、生死解脱等理念,很快便得到 世人认同,这也是佛教在邢台地区兴盛的一大原因。“佛教观念是人 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意识形式,这种佛教观念恰恰反映了世 俗生活。” 2最初,佛教文化只流行于上层贵族,并未普及到平民 百姓。而在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替开展之后,佛教于唐代到达了顶峰。 唐代佛教文化已经逐渐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瓷器的装饰 纹样上,佛教文化提供了大量的装饰题材。例如莲花、宝相花等都是 重要的装饰纹样。这些纹样的使用不再仅仅流行于上层贵族之间,而 是逐渐渗透到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不仅表达了佛教文化得到了 普遍认同,也反映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是我们重要的文化遗产。例如忍冬,又称金银花,来源于古埃及的莲花装饰,花朵黄白相伴, 多表现为连续组合,意为佛教中的生死轮回。中国的植物装饰纹样在 继承印度的基础上,融入了本土文化,形成了一种中国化的佛教装饰 艺术。唐代佛教植物纹样具有鲜明的个性、广泛的流传性和强大的渗 透力,不仅促进了当时佛教文化的传播,而且对中国装饰艺术的开展 产生了深刻影响。(二)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唐时期,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各民族之间经济政治往 来密切。随着丝绸之路的开展,扬州、长安、洛阳等秩序稳定、商业 繁荣的城市集聚了大量的胡人,因此,西域文化也随之流行,例如拓 枝舞、胡腾舞等西域舞蹈,都是隋唐时期流行于中亚索格狄亚娜地区 的重要舞蹈。杨贵妃、安禄山等上层阶级都十分擅长跳胡旋舞,可知 西域舞蹈在当时的流行程度。这对唐代邢窑瓷器纹样同样产生了不可 防止的影响。例如邢窑博物馆藏的印花扁壶上的纹样,中间一对胡人 在葡萄树下奏乐起舞,外边饰有一圈联珠纹,表达了西域风情和愉快 的宴乐气氛。联珠纹是萨珊波斯人所喜爱的图案装饰,经常用于金银 器、石刻、丝织品上作为“徽章式纹样” o圆框多为联珠纹,是典型 的萨珊艺术特征。除此之外,由于东西方文化交流往来密切,瓷器作 为当时畅销世界的中国产品,也受到了其他地区器件装饰的影响,西 域金银器就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瓷器在造型及其纹饰上都对西域 金银器进行了模仿,在借饕革新中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邢窑瓷器中 所运用的葡萄纹样与西域金银器上的葡萄纹相同,但不同的纹样组合 又让纹样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在西方葡萄纹常与人物形象组合用来表 达酒神崇拜的文化内涵,具有较强的西域特色。到了唐代,葡萄纹的 传播更加广泛,并且融入到了中国文化之中,有了多子多福的中国式 涵义。唐代邢台内丘经济兴旺,商业交易频繁,交通便利,被称为“天 下无贵贱通用之”,为此地区的瓷器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点 随着1998年打捞出的“黑石号”沉船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黑石 号”沉船中打捞出近6万件瓷器,这些瓷器来自各个窑口,其中便有 河北邢窑。“1964年,在福斯塔特遗址中也发现了大量邢窑白瓷, 其中官字样的白瓷在素面白瓷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它说明白瓷在唐 代陶发史上的地位 ” 3(三)社会文化开展的影响邢窑烧制瓷器的工匠多为平民百姓,所以装饰纹样大多来源于百 姓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烧工匠们用植物纹、动 物纹等纹饰来装饰瓷器,既寄托了他们的个人情感,也增加了瓷器的 审美价值。瓷器最早是作为祭祀用的礼器,由于早期人类的认知能力 有限,面对各种生存的威胁,先民们对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充满了恐 惧,“健康长寿便是人们心中的美好追求” 4。随着生产力的开展, 先民们的审美能力逐渐提升,因此创造了象征吉祥意义的图案和纹饰。 他们将这些带有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雕刻在瓷器上,不仅是为了欣赏, 也是为表达心中美好的愿望。瓷器装饰纹样大多通过其吉祥的寓意寄 托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使人们获得内心的满足。他们深信这样可以 表达他们美好意愿,并且能够化解生活的苦难。这些装饰纹样大多是 和生活息息相关,以此来表达人们内心的诉求。邢窑瓷器自唐代开始 不再仅仅为百姓所用,而是逐渐地进入宫廷,成为贵族使用的器物, 进而出现为满足宫廷需求的新的艺术风格。这一现象意义重大,标志 着邢窑瓷器正式进入高级器物的范畴,一些高级的邢窑器物底部刻有 “盈”“翰林”等款识,“盈”字款被认为是唐代宫廷“大盈库”的 标记,代表了瓷器与宫廷的紧密关系。四、结语唐代文化包罗万象,形成了中华文化开展史上的高潮。邢窑瓷器 打破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为我国后世的花瓷生产尤其是彩瓷生产创 造了条件。工匠们不仅在技艺上精益求精,还借鉴了优秀的外来文化, 融会贯通,创造出属于邢窑的独特风格。其装饰技法多样,装饰纹样 丰富,对其他窑口产生了积极影响,这源于唐代开明的政治和繁荣的 经济以及对外来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包容。作为曾经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