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记中华七月烧纸钱民俗中华民俗 农历七月十五,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道教徒则称为中元节,佛教徒称之为盂兰盆节。传说中,七月十四是地狱鬼门大开的日子,是游荡人间的鬼魂回归地府的最后限期。于是,古人就在七月十五为鬼魂安排了一个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都摆开供品祭祀祖先,也供奉周围游荡的无主孤魂、无坟野鬼,送东西给它们吃,烧纸钱给它们用,让它们过一个鬼的狂欢节,然后高兴、顺利地回归地府,各安其位。为鬼魂也设置一个节日,可见古人用心良苦,泽及孤骨。中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对应中国岁时节令所谓三元,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唐代时,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贺活动,所谓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中元节,定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农历七月,中国习俗上称它为鬼月,谓此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众鬼可以出游人间。七月十四,是鬼月中阴气最重的一天。传说这一天的子夜时分,停留于荒郊野外会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观。百鬼从奈何桥上过来,冥司点起大红灯笼引领他们,朝着阔别已久的阳界浩浩荡荡而来。所以这一夜,不宜外出。南方人习惯在七月半,传统习俗称之为鬼节的这个传统民俗节日期间,用烧纸钱来纪念故去的亲人。农历七月十五前三后四,当然,最好选十一至十四日子,给故去的亲人们上供,烧点儿纸钱,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不缺钱花。蹲着烧纸线的时候,可以想起他们一生中平凡或不平凡的故事。我的家乡永和,人们也有利用农历的七月十五,又称七月半期间,给故去的长辈及亲人们烧纸钱的习俗。纸钱就是从市场上按斤称来的草纸,都是已经凿好孔的冥币,就是将十多页草纸包成一小捆,外包白纸,做成包袱,人们便称烧纸为烧包袱。我家从母亲生前的习惯,一般会选在七月二十前的某个星期六或星期天进行,工作和生活在城里的与乡下老家的亲人们相约,共同完成这项祭祀活动。七月烧包袱的习俗由来已久,我们从小生长在乡下,所以就有过这些经历。父亲是解放初期的老党员,自然总是认定这是迷信的东西,因而从来不参加家庭的祭祀活动。小时候,我们总是由母亲领着,慢慢就把这个活动变成了习惯。我们都懂得百善孝为先,祭而丰不如养而薄的道理,长大了才看出来这做给活人看背后的真正意义。原来烧纸这项祭祀活动也是很有趣味的。一来怀念故去的亲人,给自己心灵一种安定;二来亲人们相聚在一起,话话家常,吃个大团圆饭,增强家庭团结和谐。对于我们上班族,还可以回归乡下童年生长的自然环境,放松心情,舒展筋骨,而对于小孩来说,也让他们增加对家乡的认识认同,这岂不是美事。记得三十多年前,都是自己家凿钱,将那十多张草纸摞好,左手持一种形似寺庙挂钟挂脚样的小铁器,放到纸上,右手拿起捶子砸下去,草纸上便出现铜钱大小的印记。最后,草纸上整齐地密密排着铜钱,冥币便制好了。现在,似乎是机器凿眼,人们也都愿意买现成的,也许更有那些已经用白纸包好的,拿回家就可以写了。包上写字,有点像是从阳间向阴间寄信。记得上初中后,家中大人就让我来写包袱了,写的什么字,大致还记得一些。小包背面白纸的接口处,写上一个大大的封字,小包正面均竖写,右上角是吉日奉上,中间字略大,给男性的是故祖考某公某某老大人受用,给女性的是故祖妣某母某氏老孺人受用,给合葬的就写上故祖考某公某某妣某氏老大孺人受用左下角落款的就是孝子贤孙们的名字,均为家中男丁,可写女婿名而不可写女儿名。写的章法自然要符合皇道。在我家,冥币的受用者有父亲的祖父、祖母,我的祖父、祖母及我的父母亲。由于母亲在娘家是根独苗,故母亲那边的长辈也由我们去负责烧纸钱。包袱写好了,就是祭祀。早上,买来肉,做出几个菜,摆在堂屋里,装上香,约摸半天功夫。到黄昏时,就将纸包运到家门口附近的沟渠边,抱来干稻草铺好,又将纸包按一定秩序摆好,大家围在一起烧纸钱。最后拿来一点零散纸钱,零星散纸是给孤魂野鬼的,因怕那些没有人给烧纸的鬼来抢,也给他们烧些散钱。我觉得这一点真有人情味。点燃稻草和散纸,带火的一团烟雾在黄昏的淡烟中出现,时而变大,时而变小,最后消失,便完成了生者对死者的纪念仪式。现在城里也有了这种风俗。我作为中华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从前只知道这个习俗,也奉行参与做过这种事,却一直不明白这个习俗是什么来历。读封氏闻见记之四十纸钱,说到这一风俗的起源,觉得有趣,摘抄于此:今代送葬为凿纸钱,积钱为山,盛加雕饰,舁以引柩。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币帛,事毕则埋之。后代既宝钱货,遂以钱送死。汉书称:盗发孝文园瘗钱,是也。率易从简,更用纸钱。纸乃后汉蔡伦所造,其纸钱魏、晋以来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于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取其象似,亦犹涂车芻灵之类。古埋帛,今纸钱则皆烧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为也。涂车,也就是将泥做的车涂彩后当成金玉,芻灵,就是茅草扎成的人马,这些东西都是送葬之物。现代送葬品似乎都由纸或木或竹做成,当然也彩绘,做得很漂亮。据说,其中不但有香车宝马,还有二奶。这着实让人对人类文明的进化方向摸不着头脑。更有趣的是传说每年鬼节期间阴气最盛,鬼门关的大门将为阳间敞开。如果在鬼节当晚半夜两点半准时在家门口摆放火盆,对着火盆在家中四周摆放十二面镜子,一直烧纸钱到半夜三点。在三点整时前3分钟,用清水洗眼三次就能真正地看见冥界之门了!清明之日也有烧纸钱的记载。红楼梦第五十八回中,学戏出身的丫环藕官趁着清明之日,偷偷地躲在假山后面烧纸钱,差点儿惹出一场皮肉之祸,幸亏贾宝玉替她出面遮掩。事后宝玉向芳官打听,才知她祭的就是死了的药官儿,不觉又喜又悲,又称奇道绝,且拉着芳官道:既如此说,我有一句话嘱咐你,须待你告诉她:以后断不可烧纸,原是后人的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逢时按节,只备一炉香,一心虔诚,就能感应了。人民文学版的红楼梦上,没有孔子遗训云云,似乎这话也不该出自讨厌读经的宝玉之口。不过搜检三礼及诸家注疏,确实没有烧纸的记载,而这种迄今仍盛行于民间的风俗究竟是谁发明的,以及它的发明原因是什么,在文献记载与民间传说中,却是一个歧异互出的问题。浙江地区有一则冥镪的来历的传说,称纸钱是明太祖朱元璋发明的。原来当地人家都把祖先灵牌供奉在正屋高处的方形匣子内,称为神堂。每次祭祀后,都要丢些碎银子进去,供祖先在阴间享用。元朝末年,朱元璋起兵反元,因缺乏军资,就把百姓家神堂内的银子全部借来以充军饷,讲定日后归还。及朱元璋做皇帝后,既不便赖帐,又不肯掏钱,于是造了大批锡箔,说明这是阴间使用的冥镪,以此抵债。从此以后,百姓奠祭祖先时,纸钱成了真钱的替代物了。这个传说虽然不合符史实,但有人认为它至少能够说明纸钱发明的原因。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称,欧阳子谓五代礼坏,寒食祭而焚纸钱。案纸钱始于开元二十六年,王玙为祠祭使,祈祷或焚纸钱,类巫觋,非自五代始也。这就是说,纸钱始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发明者是唐玄宗时的王玙。这种时间、人物都言之凿凿的说法,曾为宋明时代的考据家多次引证。但核对史传,未必如此。查王玙其人,出身宦家,少攻礼学,因玄宗崇信神道,便搞了一套祠祭鬼神的仪注献上,因而被擢为祠祭使,专门主持这方面的活动。王应麟称王玙始用纸钱的依据,见旧唐书王玙传:开元末,(玙)迁太常博士、侍御史,充祠祭使。玙专以祀事希倖,每行祠祷,或焚纸钱,祷祈福佑。但新唐书王玙传是这样记述的:汉以来,葬丧皆有瘗钱,后世里俗稍以纸寓钱为鬼事,至是玙乃用之。由此可见在汉以来到开元二十六年以前这一段时间内,民间已有用纸钱祭祀鬼神的风俗,王玙仅是把这种风俗编入官方仪典而已。当然,这种纸钱是否用于祭祀,可能是个疑问,但也可能烧纸钱正是从王玙开始的。在张籍、白居易等中唐时代人的诗文中,已有寒食日和纸钱的描述,民间出现的这种风俗事尾或许正与政府的带头有关。清朝学者赵翼认为纸钱源起魏晋时代,其依据有三条:第一,法苑珠林称纸钱起于殷长史(或指东晋殷浩编者注);第二,洪庆善杜诗辨证则称纸钱起于南朝齐东昏侯萧宝卷。此人好鬼神之术,但又舍不得依古礼用束帛祭祀,便剪纸为钱替代;第三,封氏见闻录称纸钱魏、晋以来已有之,今自王公至士庶无不用之。该书作者封演是唐德宗时人,距六朝未远,所见所闻当有所据,故纸钱起于魏晋似应无疑问的。近人黄石也赞同此说,并认为殷长史和萧宝卷是最先采用这种俚俗的两位显要人物。还有一说称纸钱始于东汉。据说蔡伦先用硬头簧竹子浸泡成浆,以麻布牵伸,做成草纸,大受欢迎。后来又改用水竹做原料,造出来的纸色泽雪白,结果草纸积压起来了。蔡伦的合伙人邓统出了个主意,请蔡伦装死躺进棺材,他本人烧草纸哭奠,吸引众人前来观看。最后蔡伦活转过来,说是在阴司地府里以草纸当钱,买通鬼卒,遂被放回阳间云云。民间故事当然不能视作信史。但有人指出,汉书张汤传有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的记载,这一类用于阴间的冥币,可能是阳世流通的铜钱,也可能以布帛、陶土寓形,所以在造纸技术获得发展的东汉,纸钱的出现也未必不可能,宋高承事物纪原附注云汉葬者有纸寓钱,谓昏晚埋钱于圹中,为死者之用;爱日斋丛钞谓丧祭之焚纸钱,起于汉之瘗钱,都是径指纸钱为汉已有之,就情理而言似不为谬论。上述诸说虽有时代和人物的差异,但都认为纸钱的原型当是随死者埋入墓中的实用钱币及用于祭祀的布帛之类;至于纸钱取代实钱的原因,各家高见,大体可归为以下几说:一,祭祀仪式的演进。最初的祭祀都用实物,后来逐渐演变为形似的虚物,如陶俑陪葬取代活人殉葬,泥木车马取代真车真马,纸钱的产生也是如此。二,随着祭祀活动愈益繁复,当事人钱不敷用,于是用纸钱替代实钱,逐渐蔚成风气。三,实钱陪葬易启无赖觊觎,成为诱发盗墓的主要原因,以纸代钱,反而能为死者避祸。此外,民间传说中蔡伦为推销劣纸而倡导以纸代钱,勉强也可算是一说。还有人认为,从实钱实物陪葬祭祀到纸质冥币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间融吸了众多无名氏的智慧,糅合了多种因素。因而烧纸线的习俗究竟起于何时,它的原因又是什么,或许将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如此说来,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这个我国南方一些地方为亡故先辈们大烧纸钱的日子,民俗底蕴很深,远远超出了现在人们的想象。进入信息网络时代,将来还会有更多的深远意义。如今烧包袱的习俗有诗印证:孝顺儿女返故园,七月十五祭祖先;买得冥国钱无数,人间土冢火冲天。今天,农历的七月十五,我家兄弟姐姐六个家庭相聚一起,沿用七月烧包袱习俗,缅怀父亲母亲和故去的先辈们!为七月十五烧纸习俗探究作此记。赞(散文编辑:江南风) 5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