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12:说明文阅读三种说明顺序, 让说明内容更清晰本文在介绍物候学知识时,综合运用了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使得文章条理清晰。【考点解读】常见的考查方式如下:1、选文采用的是哪种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2、文章第X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有什么作用?3、文中第X段能否删掉(或能否与第 段调换)?为什么?4、选文按照 顺序依次介绍了 、 和 。【技法点拨】分析说明顺序,首先应了解说明顺序的种类和判断方法主要根据标志词判断。1、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的常用答题模式:本文(段) 采用了XX顺序,对XXXX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2、逻辑顺序的常用答题模式:不能删掉(调换)。选文采用从XX到XX的说明顺序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或照应上文,先XX后XX, 按逻辑顺序说明,删掉(调换) 后不合逻辑。3、第四种题型首先需要明确说明顺序,然后根据每段内容,提炼要点,进行概括。【真题演练】(一)台风的功与过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由于台风带来的狂风和暴雨常常会造成人类重大的生命或财产损失,因此,人们提起台风总是望而生畏。然而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盛夏时节,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常严重干旱,造成大片农作物干枯,这时人们会盼望台风带来降水。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根据统计,这些地方每年7月9月有59%76%的降水是台风带来的;而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以上,对改善上述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降水将越来越少,而台风带来的暴雨性降水和丰富的风能资源量所占比重将增大。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气候也最为炎热。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的气候更加炎热,寒带地区则正好相反。台风一方面通过缓解高温酷暑,节约了因防暑降温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电量,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程度;另一方面也使大、中、小型水库蓄满水,使水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从而节约了大量原煤;而且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因此风害也被大大减轻,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们用于风力发电。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由于海水上翻,海洋底部的浮游生物和营养物质会被卷上来,鱼饵增多,自然有利于鱼群生长。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益处外,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避免产生大型地震。慢地震是以数小时到一两天的时间,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释放地底能量,与一般地震在数秒、数分钟间产生剧烈的震动方式完全不同。2009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了我国台湾地区一个研究团队的论文,该文首次将地震与台风这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联系起来,表明台风与慢地震具有相关性,且台风发生其实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文中数据表明,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会引发长时间而缓慢释放能量的慢地震,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2分) A.海浪的剧烈运动、海水的上翻都是由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所造成的。 B.慢地震是一种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来逐渐释放地底能量的地震,有助于减少台风给人类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C.我国台湾地区免受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是因为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 D.台风的出现有助于人类节约大量的煤炭资源,又能对人类的农业、渔业等方面产生有益的影响。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台风有哪些“功”。(3分)带来降水。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节约生活用水用电,缓解电力紧张程度。节约原煤,用风力发电。有利于鱼群生长。避免产生大型地震。(3分。每一条0.5分)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不能去掉。文中的“主要”是“绝大部分”的意思,表明“水汽绝大部分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如果去掉,则表明“水汽全部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2分。回答“不能去掉”0.5分,回答“为什么”内容1.5分)4、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打比方。用“江河中的涡漩”来比喻“台风”,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台风的形状。(3分。“说明方法”1分,“作用”2分)5、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能概括本文主旨的话,并简述由此引发的思考。(3分)主旨: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思考:台风有过更有功,提醒我们事物常常有两面性,只有了解相关科学知识,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事物,用辩证、理性的眼光看待自然事物。(3分。“主旨”1分,“思考”围绕“事物有两面性”来回答,有自己的见解,表述清楚即可,2分)说明方法种类多, 各显神通作用大本课的两篇短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恐龙无处不有第2段)、列数字(恐龙无处不有第14段)、作比较(被压扁的沙子第7段)等。这些说明方法,起到了形象、生动、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特征的作用。【考点解读】辨别说明方法,特别是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如下:1、第X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指出第X段(句) 运用的说明方法, 并说说其作用?【技法点拨】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举例子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 以便读者理解作比较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 一目了然打比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使说明通俗易懂列数字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 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 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二)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梁鑫峰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探测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下去了。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虽然同为巨大的山脉,但是海底山脉和陆地山脉的生成机制不同。陆地山脉大多是由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大洋中脊则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形态类似山谷。大洋中脊就像是被从中轴线处劈开来一样。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隆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的扩张速度不同。扩张速度快的(大于5厘米/年)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结构,扩张速度慢的(小于5厘米/年)则更像大西洋中脊。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的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的发现和研究极大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略有删改)1、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有哪些特点?大洋中脊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个中央裂谷。2、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语言的准确性。(1)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只不过”是“仅仅”的意思,准确地说明了人们对海底山脉的认识时间并不长,并不是很了解。(2)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研究发现”表明是经过调查和研究的,是有科学根据的;“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准确、严谨地说明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基本上是对称的。3、请分析第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举例子,列举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不同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列数字,准确说明了两个中央裂谷的宽度和深度;作比较,突出说明了两个裂谷的差别很大。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项是(C)A. 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发现大西洋底的山脉通过好望角,延伸到印度洋。B. 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东太平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陆续被发现。C. 大洋中脊的发现,让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板块运动理论。D. 大洋中脊中轴线上众多“火山口”喷出的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成为岩石,形成了新的洋壳。把握说明对象(内容)及其特征学习本文知识性、抒情性与思想性完美结合的写法,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热爱自然,尊重生命。把握说明文的主要内容,认清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考点解读】“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