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花间集与词学之“寄托”理论_古代文学论文 摘要:通过对宋清两代词学之“寄托”形 成机制进行分析,发现清代的“寄托”理论建立在以花间集为经典词学范本的以词为本 位的立场,而宋代则是以诗为本位的;花间集参与寄托理论建构发生于明代;以这些意 识建构“寄托”理论,其一回应了词向诗歌 发展 的趋势,其二则树立了词体文学意识,指导 创作实践 关键词:花间集;词学;寄托 词学中“寄托”理论在 什 么时代真正形成,学界存在两种说法其一认为成熟于“清代”,以朱自清为代表,其诗 言 志辨云:“宋人已有比兴论词的到了张(惠言)氏,才更发扬光大,词体于是乎尊 起来了”(P82)因清代出现的常州词派直接以 “寄托”言词,但将清人的观点遥接宋人,宋清之间这么长的 历史 时段,词学观念难道真 的 静如止水?恐怕难以认可其二认为成熟于宋代,以张惠民为代表,其宋代词学审美理想 中说:“宋代词学自北宋起即有寄托观念产生,而至南宋,自觉的寄托说已基本成型,虽 尚欠周全,但规模已具,且已经相当深刻”(P234)这种观点的说服力也不是很大,詹安泰先生说:“词源不著寄托之条,殆亦讳莫如深 者”(P234),张炎不著寄托之条,恐非讳莫如深, 倒可能是理论意识未达之故,因此南宋有自觉的寄托说实属可疑对宋代比兴寄托有过全面 考察的段学俭,在其文比兴寄托说在宋代词论中的生成与演化中认为:“在绝大多数词 人和相当多的词评家的头脑里,比兴寄托的观念是模糊的而非清晰的,自发的而非自觉的 ”其评价是相当有说服力的,但其略于考察元明二 代,将问题遥接清代,其思维模式和结论仍旧逃不出朱自清的宿命 上述代表性的词学“寄托”理论,在思维模式上存在着如下问题:其一,忽视对成熟形态特 别是常州词派“寄托”理论具体而辩证地分析,从而认为宋代所产生的“寄托”意识与后来 的“寄托”理论具有相同的生成机制;其二,专以前人论述为是,疏于考察明代词学的发展 ;其三,专从诗学背景下的寄托观念审视词学的“寄托”理论,忽视对词学中“寄托”理论 独特构型的关注,因而造成对词学中特别是张惠言“寄托”理论的重大误解本文从历史角 度具体考察宋清二代“寄托”产生机制的不同,认为宋是“以诗为词”的诗位观念的产物 ,而清则是建立在以花间集为经典词学范本基础上的诗词文体互融的结果,正是后者建 立了完美的理论形式因此本文以花间集何时参与建构“寄托”理念为标本,认为词学 的“寄托”理论建构开始于明代中后期,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清人完整的“寄托”理论 宋清“寄托”形成机制比较 宋清两代“寄托”理论的形成机制具有显著不同,前者直接将词与 诗骚相连,是宋代“以诗为词”思维的产物;后者则是通过建立花间集与诗经特别 是屈骚的关系,以词学经典的确立来建构理论从产生的效果看,前者鉴赏性多于理论的体 系性,呈散漫无依状态;后者则企望建立一套严密理论,有创作导向之用 宋代的“寄托”意识与花间集无涉花间集在宋代是人们学习模仿的对象,但未用 以参与“寄托”理论建构宋陈善扪虱新话下集卷三:“唐末诗 格 卑鄙,而小词最为奇绝今世人尽力追之,有不能及者,予故尝以唐花间集当为长短句 之宗”花间集实为奇绝,可堪学习但参与 “寄托”理论建构是需要合法性的,宋人眼里的花间集是“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 士大夫乃流宕如此,可叹也哉!或者出于无聊故也?”,而“寄托”理论作为 中国 风骚以来一以贯之的诗学传统,“无聊”之作的花间 集当然不具备“寄托”的神圣资格宋代确有以“比兴”言词,也有以“寄托”赏词,但 此时的“寄托”意识与花间集无涉,只与苏轼诗化的词学理念相关苏轼提出:“微词 宛转,盖诗之裔”,倡导诗词同源的观念其后出 现的以诗解词的趋向,无不与苏轼有牵连“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为晏几道词作序说 :“乃独嬉弄于乐府之余,而寓以诗人之句法其合者,高唐洛神之流;其下者,岂减 桃 叶团扇哉!”,认为晏几道词中寓有诗人的句法 ,为此高者可入“高唐洛神之流”南宋的“寄托”意识仍旧沿着苏轼的道路发展,代表 者如鎢阳居士将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进行了类诗经的解释,并得出结论:“ 此词与考?诗极相似” 林景熙胡汲古乐府序:“由此观之,二公(指王安石苏轼)乐府,根性情而作者, 初不异诗也观其乐府,诗之法度在焉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出于诗人礼 义之正然则先王遗泽,其独寄于变风者,独诗也哉!” 10 曾丰知稼翁词集序云:“文忠苏公,文章妙天下,长短句特绪余耳,犹有与道德合 者缺月疏桐一章,触兴于惊鸿,发乎情也;收思于冷洲,归乎礼义也” 11他们解词的方式以及“寄托”意识的形成 ,无非是以诗位解读词,把词当作诗,词于是具备了诗所具备的寄托功能 言比兴言寄托是诗学传统,以诗为词无疑改变了词学发展路径从大的历史视域看,词最 终走向诗,言比兴寄托是必然趋势但中国词学发展的实际时时提醒人们,词要如诗,但 词终究不是诗,因此直接运用诗学理论建构词学注定是有问题的对此,宋人已有警觉,如 李清照就直接批评为“句读不葺之计” 12虽然刘克庄提出“借花卉以发骚人墨客之 豪,托闺怨以寓放臣逐子之感” 13之特别符合“寄托”的言论,仔细考察其 里仍然是诗学语言的套话,没有专属词学理论建构的独特性 表面上,清代的词学理论建构似乎继承宋人,其实不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宋人敏锐地预 期到词最终会被诗化,其由此产生的一些意识与清代以来的词学发展要求相一致,清人面对 词学发展实际不得不将宋人提出的一些话题重新提起如果仅仅从话题入手,不考究其中的 实质,就很容易掩盖二者之间的理论鸿沟清人在建构其词学“寄托”理论的时候,有两条 线索交织,其一是中国古老的诗学理论,其二则贯穿着对花间集的观照,正是第二点形 成了宋清“寄托”理论的差别“强调词的比兴寄托,这可以说是清初词论家一种普遍认 识”14,不仅清初甚至可以说是有清一代多 数词论家的普遍认识清代的主要词派如浙西阳羡常州,不仅浙西阳羡也讲“寄托” ,常州更是“寄托”理论的集大成者清初朱彝尊认为:“倚声虽小道,当其为之,必崇尔 雅,斥淫哇,极其能事,则亦足以宣昭六义,鼓吹元音”15 “必崇尔雅”“斥淫哇”,态度如此分明的朱彝尊似乎对宋人斥为“无聊”之花间集 却青眼有加,对造成明代香弱词风的花间集草堂诗余,只反草堂不反 花间他称赞陈纬云的词:“原本花间,一洗草堂之习”,且其词“假闺房儿女 子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16无疑在朱彝尊看来,花间集是“宣昭 六义,鼓吹元音”“假闺房儿女子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的经典作品 同 时代的阳羡词派代表陈维崧也不例外,认为乐府补题:“此则飞卿丽句,不过开元宫女 之闲谈;至于崇祚新编,大都才老梦华之轶事也”17乐府补题是宋末遗民的咏物词集,历 来认为其中寄托了宋末沉重的遗民心理;而花间集多写“艳情”,将以咏物来寄托的 乐府补题与写“艳情”的花间集相比附,无非是说明花间集在“寄托”中的显要 地 位其后常州词派建构“寄托”理论沿袭同样思路,张惠言词选序开头提出了一大套词 近“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的理论,如果仅就此而言,张惠言与宋人相比没 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其突出点在于从诗歌理论回归到词学传统,提出唐宋词的源流正变,其 中“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18(P1617),特别具有意味地是,张惠言在词 史上第一次明确地用温庭筠词建构词学的“寄托”理论,其解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 金明灭”:“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19(P1609),即以骚体精神释“花间”词张 惠言词选非常苛严,选词116首,范围从晚唐五代到南宋末期,“具体地说,是多采唐 五代词,而南宋词少从作家上看,唐温庭筠的作品是十八首(全体的15%),最多”20(P388)从选录范围以及选录数量来看,不 难推断出张惠言认为以温庭筠为首的花间集与其所持“意内而言外,变风骚人之遗”21(P1637) 的主旨相契其后的常州词家如“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的周济虽然在学词途径上 没有给“花间词人”一席,但在具体的评述中仍可以看出“花间”词体现其“浑化无迹”“ 寄 托”理论的极致,如:“皋文曰: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信然飞卿酝酿最深,故其言 不怒不慑,备刚柔之气花间极有浑厚气象,如飞卿则神理超越,不复可以迹象求矣 然细绎之,正字字有脉络” 22(P1631)发展到陈廷焯,将“寄托”说演化 为“沉郁顿挫”,他说:“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 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飞卿词如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无限伤心,溢于言表又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凄凉哀怨,真有欲 言难言之苦又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又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皆含深意 ”23(P3777)又说:“飞卿短古,深得屈子 之妙;词亦从楚辞中来,所以独绝千古,难乎为继”24(P3903)历史线索考察证明,清代在构 建词学“寄托”理论的进程中,花间集始终是一条不能被忽视的红线 本文原文明代中后期的“花间”词统与词学之“寄托”然而,以花间集构建词学“寄托”理论是清人的首创吗?考察词 学发展史,结论是创自于明代中后期之所以如此,当得益于其时词坛形成的“花间”词统 明代词坛上劲吹花草香风,明末词人徐士俊曾非常形象地说:“草堂之草 ,岁岁吹青;花间之花,年年逞艳”25 这句形象的描述如果理解为明代词学资源的大较,非常准确但明代中后期由于受到当时盛 行六朝文风的影响,类如六朝文风的花间集进入了词人以及词学家的视野,一方面虽则 草堂诗余依旧于世流传,但一方面反思草堂诗余的声音已经出现,如吴承恩花草 新编序:“然近代流传,草堂大行,而花间不显,岂非宣情易惑而含思难谐乎?”26还有如顾梧芳尊前集引:“余素爱花 间集胜草堂诗余”27等等同时在创作 领域也出现仿花间集现象,如古今词话词品上卷:“沈际飞曰:张杞和花间 集,凡四百八十篇,篇篇押韵字字求新”28;词苑丛谈品藻三:“范文光续花 间集皆画船歌席题赠之作” 29无论从理论意识还是创作实践,明代中后期 俨然已经形成“花间”词统,正如清人谢章铤所谓:“升庵? 州 力挽之,于是始知有李唐五代宋初诸作者其后耳食之徒,又专奉花间为准的”30(P3433) 即使是影响清代词学甚巨的云间词派,无一不是宗“花间”的,如郑方坤论词绝句 曰:“云间设色学花间,汴宋余波着意删和者国中二三子,笙趝未 觉寂尘寰”绝句下有 小注:“明季陈大樽偕同里李舍人宋征士唱倚声之学于江左,一以 花间为宗,不涉宋人一笔”31正因为宗“花间”,词学“寄托”理论借机 发展 现代 词学家詹安泰有文论寄托,说到寄托必须问途于比兴,“比兴途径,亦各不同:或 取资闺帏之内,羁旅之中,柔情绮思,忆别伤离,而身世家国之怀寓焉(如韦端己菩萨蛮之类)或取资于 自然 风景,无知物类,听睹所及,曲写毫芥,而身世 家国之怀亦寓焉(如姜尧章暗香疏影之类)寓诸闺帏羁旅之中者,欲人即小以见大 也;寓诸风景物类中者,欲人触类以引伸也北宋有寄托之词,多属抒写私情,南宋有 寄托之词,多属描摹物类,非无故也”32(P226)詹氏通过寄托象体的不同,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