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6页
第2页 / 共66页
第3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梅花魂教学设计(15篇)梅花魂教学设计1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梅花吗?你能简要说说梅花的品行吗?(不畏寒冷,不怕风吹雪压、顶天立地、不愿低头),今日我们来学习梅花魂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解“魂”。 二、预习课文 、读读课文,看看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想一想,“梅花魂”中的“魂”在本课中指什么? 、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可在旁边写上一两句自己的感受。 、把不懂的语句提出来跟大家探讨。 三、全班沟通 、课文写了件事: 外祖父常教外孙女读唐诗宋词,且读着读着就流出了眼泪。 他对一幅墨梅图格外疼惜。 他因不能回国而难受的哭了。 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外孙女。 船快离开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这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身在异国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理解语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代王维的诗,意思是我独自一个人在外地,每到过年的时候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也是王维的诗,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不回来呢?) 自由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意思是在空中随风飘舞的落花,轻得似乎夜里的梦;满天无穷无尽落着的雨丝,细得似乎心里的愁。) 从这些词句可以体会到外祖父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轻轻、渐渐”。 (体会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疼惜) 为什么“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起来了”呢? (这充分体现了他思念祖国的深情) 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体会梅花坚忍不拔,遇到困难不屈服) 自读段,领悟外祖父爱梅花是因为他想让自己保持梅花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充分表达外祖父对祖国的酷爱之情。他把梅花图及手绢送给我,说明外祖父要把他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心让“我”带回国。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重点读好其次自然段和外祖父讲解并描述梅花品行的话。 五、总结、扩展 、读了这篇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你怎样理解“梅花魂”?本文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 (“梅花魂”的内涵是:保持梅花的品行,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以“梅花魂”为题点明中心) 【评析】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感情朗读中增加学生酷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化学生学习梅花的高尚品行。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独立学习新课内容,熟读课文,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字词障碍。课堂上依据课后思索题,采纳多种形式反复读课文,通过自学、小组探讨、在文中批注勾画等方法体会思想感情,并从中领悟“梅花魂”的含义。教学中留意抓词句深化体会课文,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外祖父讲解并描述梅花品行的话语。 梅花魂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相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梅花魂、缕缕清香、葬身异国、腮边、白杭稠、甚至、无所谓、输理、华侨、苍老、手绢”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抄写让你感动的词语句子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几件事情来表明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感受情感的熏陶。 4、接着进行默读的训练,并从中找到疑难问题,尝试自行解决或者合作解决。培育阅读思索的习惯以及与人合作的实力。 【学习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外祖父的情感,接着开展“浓农乡情”的活动。 【学习难点】 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 【学习打算】 了解文中涉及的关于梅花的诗句的意思及出处,查阅了解华侨在海外生活经验的相关资料。 【课时支配】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爱好,导入新课 1、播放梅花三弄,引出“梅花”与“魂”。 (自由评说自己的感悟。) 2、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出示“初读提示”,组织学生根据初读提示来自学课文:自读课文,字字入目,句句入脑,不相识的字看课后生字表,或者来解决,把课文读正确。) 2、沟通自学生字词的状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魂”的发音与笔画、“缕缕清香”、中“幽”,“苍老”中“衰”的笔画,“缕”的是边音,“葬”是平舌,留意发音规范。) 3、默读课文,不好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好批注了解课文内容: (小组内沟通学习所得,探讨自己怀疑的问题,再不懂的全班沟通。) 三、沟通反馈,体会情感 1、针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进行解答: (自行解答,留做思索,下个环节解答。) 2、假如学生没有提出关于能够梳理课文大致内容的问题,老师提出: 课文在给我们讲梅花的故事,讲了哪几个呢?能不用两三句话简要地写出来?谁先写完谁站起来读给大家观赏。 (学生静静地写,老师巡察。) 3、学生读话,多种形式评价: (学生评价,老师评价,指导怎样写得既简洁又明白。) 四、回顾课堂,再次记忆 1、接上一环节,依照学生理解,再次总结课文大意。 2、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意思,也对部分字词进行了疏通。但是对课文的进一步学习还得接受一翻挑战。挑战胜利,就可以顺当进入下一环节: 吐字归音关: 正确读字词。 书法比式关: 正确书写字词。 保藏展示关: 摘抄感动句段。 其次课时 一、歌曲引入,回顾上节内容 1、送歌曲: 上节课大家表现非凡,个个闯关胜利,恭喜进入下个环节学习。为了庆贺与激励,老师带来这首歌家乡的云。 2、回顾课文: 天涯飘过家乡的云,它不停的向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际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歌中这样唱道,与我们上节课学的内容有什么关联呢?上节学的什么呢? 设计思路:以歌曲制造声势,营造思乡氛围,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奠定情感的基础。 二、品尝语言,多角度体会“魂” 1、默读课文,找寻”梅花魂”: 找找哪些句子段落写了“魂”,用什么来书写“魂”,哪些“魂”感动了你? 2、朗读句段,展示“梅花魂”: 学生反馈“找”的结果,师生共同品读课文,感悟写作方法。 (此环节结合上节课内容,进一步品读语言文字。) 3、铭心思索,书写“梅花魂”: “梅花魂”中的“魂”究竟是什么?用笔写出你的心声。在写的过程中再次轻声播放家乡的云 设计思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生成的东西比较多,因此,不便于具体设计,只是设计了大致的环节。在实施以上各环节的时候,要充分运用评价功能,多方面地激励学生,多角度地确定学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理解感悟文本。 三、阅读链接,拓展理解“魂” 1、读一读,读通读顺。 2、说一说,你读到什么? 3、想一想,这里有没有魂? 设计思路:将阅读延长,将思绪延展,进一步理解感悟梅花魂。 四、总结全文,升华“梅花魂” 1、再读课文,回味“梅花魂”: 课文所写的关于梅花魂的段落分五部分朗读。 2、出谋划策,设计“梅花魂”: 用影像镜头怎样来表现“魂”?你会选择哪些事物来进入你的镜头?出现最多的是什么? 友情提示: 允许小组合作,也可以单独思索完成。 可以参照课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所查到的资料(诗歌、音乐、图片)以及生活经验。 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小结。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既是文本学习的总结,也是文本的升华。通过分段朗诵,来回味文本,同时也是为下个环节进行文字资料与情感渲染做铺垫。也肯定得落实好评价功能,允许学生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阐述。 梅花魂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梅花魂爱国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梅花魂”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我们来做个嬉戏:你们认为我说的是对的,就笑一笑,乐一乐,表示赞成;认为我说的是错的,就拉下脸,一脸的不兴奋,表示反对。 1.我姓谭,从沙河小学来。 2.我是个男人。 3.我很喜爱语文,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梅花魂。(署名权应当是陈慧瑛) 4.我是来和大家共同学习梅花魂这一课的。 今日我们就来深化学习这一课,跟我写“魂”。(导写“魂”字,区分:魄、愧、槐。留意:不要读作梅花鬼,不要把“魂”写作其它字。)你知道魂的意思吗?(精神) 一、听读知大意。 打开书,听我读课文,边听边想象文章所描写的情景,想想写了关于外祖父(洪镜湖)的哪几件事? (第13段不读) 汇报:(略) 从这五件事,可以看出外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思念家乡,眷恋祖国的人) 我认为,这五件事都在写外祖父思念祖国,作者写的时候很随意,没有什么依次。 (按时间依次来写的) 二、研读悟精神。 刚才大家听了我的朗读,再细致和课文比照看看,你发觉我的朗读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从文章所写的五件事,已能充分表现外祖父对祖国的酷爱与思念了,为什么还要这一段呢?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出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行、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很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愿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这段话是在什么状况下说的?(离别前一天早上,外祖父送我墨梅图时说的) 2.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你认为外祖父主要说了什么? 3.数一数,外祖父一共说了几句话。(7句) 哪几句重在写梅花?哪几句重在写人? 写梅花: 第一句和其次句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出名的花,因此你要好好保存。 你能用上“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把这两句连起来吗? 梅花的出名详细体现在哪里呢?用“”画出来。(抽读,汇报)这让我想到了王安石的诗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