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2.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3.掌握本课涉及到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语言知识。教学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 第三段)教学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研读第二部分(410)一、研读48节,疏通字词,翻译难句: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市委质事楚”明确:“佯”,假装;“去”,离开,“厚市委质”,课文注释没说清楚,“厚市”,是指丰厚的礼物,“市”,礼物。“委质”,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献信物,古代别国重臣投靠新主,“必先书名于策(竹简),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也”。“委”,呈献;“质”通“贽”,当作信物解。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2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明确:“以”,介词,用、凭的意思;“当”,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国去。句意:凭我一个张仪就可抵换汉中地,请让我离开秦国,到楚国去。3“如楚,又因厚市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明确:要注意“因”是介词,凭借;“用事者”。“臣”,均为“靳尚”的同位语;“于郑袖”是状语后置,即向怀王宠姬郑袖说假话:设“诡辩”的主语是靳尚。据(史记中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靳尚对郑袖的诡辩是:“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秦王甚爱张仪,而必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赔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二、重点研读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两段。做法:先疏通文意和难句,并分析两段的行文思路;最后介绍点司马迁的政治遭遇,讲明议论中寄托着司马迁本人的政治幽愤。(1)关于文意、难句的疏通:“屈原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语,俗之一改也。”明确:“虽放流”,意为“即使流放在外。 “不忘欲反”,指屈原不忘要返回朝廷,“反”,通“返”。“冀幸”,“冀”是希望,“幸”也有希望意,指存有万一的希望。“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明确:“存君”的“存”,意为关怀;“反复”连用,意为挽转过来,“反复之”即挽转楚国的局面。下面的“然终不可反”的“反”,仍通“返”,指屈原终于不能返回朝廷。“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说明这段所论屈原的心迹,仍同评介离骚一样,是从屈原作品中概括出来的。“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明确:“圣君治国”,应看作联合短语,即圣明的君主,治平的国家。“累世”,犹言“多少世代以来”。“而不见者”的“者”,表提顿的助词,引出下两句的解说。(2)关于这两段的行文思路:明确:这两段议论,从全文的脉络来看,它是紧承怀王三次受秦骗,客死于秦的记叙,远接评介离骚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二语,并把议论推进一层,指明“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的原因,就在“其所谓忠者不忠,贤者不贤”。这个见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个人的体验在内,寄托着作者个人特有的政治幽愤,特别值得注意。从这两段本身的脉络来看,它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太君“不知人之祸”。两相结合,在文笔上就显出往复回环的特点。三、第二部分内容、思路探讨:1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点拨:写了三方面的内容:怀王受骗,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关心朝政,心系怀王;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而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黜” 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穿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汨罗。2第二部分行文线索屈原被绌,张仪行骗怀王被惑,纵仪归秦诸侯击楚,楚兵大败怀王赴秦,客死异乡屈原被放,心系怀王子兰使奸,屈原被迁。四、作业1.熟读课文,试背课文第3段。2.结合注释,巩固重点词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