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8年高考名师押题文言文部分(原创) 人教版高三选修 2008年高考名师押题文言文部分(原创) 河南省唐河县第一高级中学李春和 【名师押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魏崔亮攻硖石未下,与李崇屡约水陆并进,崇违期不至。胡太后以诸将不壹,乃以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将步骑二千赴寿阳,别为行台,节度诸军,如有乖异,以军法从事。萧宝寅遣轻车将军刘智文等渡淮,攻破三垒;二月,乙巳,又败将军垣孟孙等于淮北。李平至硖石,督李崇、崔亮等刻日水陆进攻,无敢乖互,战屡有功。 上使左卫将军昌义之将兵救浮山,未至,康绚已击魏兵,却之。上使义之与直阁王神念溯淮救硖石。崔亮遣将军博陵崔延伯守下蔡,延伯与别将伊瓮生夹淮为营。延伯取车轮去辋,削锐共辐,两两接对,揉竹为纟亘,贯连相属,并十馀道,横水为桥,两头施大鹿卢,出没随便,不可烧斫。既断赵祖悦走路,又令战舰不通,义之、神念屯梁城不得进。李平部分水陆攻硖石,克其外城;乙丑,祖悦出降,斩之,尽俘其众。胡太后赐崔亮书,使乘胜深入。平部分诸将,水陆并进,攻浮山堰;亮违平节度,以疾请还,随表辄发。平奏处亮死刑,太后令曰:“亮去留自擅,违我经略,虽有小捷,岂免大咎!但吾摄御万机,庶几恶杀,可特听以功补过。”魏师遂还。(节选自资治通鉴.梁纪有删节) 注纟亘:大索,此处指竹做成的索。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敢乖互,战屡有功乖:违背B.揉竹为纟亘揉:柔软 C.横水为桥,两头施大鹿卢施:设置D.李平部分水陆攻硖石部:部署 2、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无敢乖互,(李崇)战屡有功。B.(刘智文)又败将军垣孟孙等于淮北。 C.可特听(崔亮)以功补过。D.与李崇屡约水陆并进(硖石)。 3、文中“胡太后以诸将不壹”的“以”字,与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B.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C.不然,籍何以至此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武帝派左卫将军昌义之领兵去解救浮山,军队没有赶到时,康绚已经开始攻打北魏军队,击退了他们。梁武帝派昌义之和直王神念溯淮河而上以援救硖石。 B.崔亮派遣将军博陵人崔延伯驻守下蔡,崔延伯和另外一个将领伊瓮生沿着淮河崐两岸扎营,最终使赵祖悦出城投降,俘获了他的部下。 C.崔亮违抗李平的指挥,借口患病请求撤还,并且刚刚上书就撤军了。李平上书建议判处崔亮死刑,太后不希望要轻易杀戮,让他将功赎罪。 D.胡太后委任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率领步兵、另立行台,指挥调遣各部队,如果有违抗不听命令的人,便用军法来制裁。 5、翻译下列句子。 (1)既断赵祖悦走路,又令战舰不通,义之、神念屯梁城不得进。 (2)亮去留自擅,违我经略,虽有小捷,岂免大咎! 【押题理由】2008年高考考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叙事类和人物传记类文章就成了命题人常用的材料。资治通鉴在2008年高考中出现的概率极大。 【参考答案】 1.B(揉:使弯曲) 2.A(应为“李崇、崔亮等”) 3.D(例句和D中的“以”均为介词“因为”;A中,连词“来”;B中连词,相当于“而”,不译;C中,介词“凭”。) 4.B(“另外一个将领”错,“别将”是“副将”;使“使赵祖悦出城投降”的主要是李平水路夹击。) 5.(1)既切断了赵祖悦的逃路,又使战船不能通行,昌义之、王神念驻扎在梁城不能够前进。 (2)崔亮进退自作主张,违背了我的战略计划,虽然获得了一些小的胜利,怎么能免除大的罪过! 【抢分秘诀】临考冲刺文言文的复习应立足课文,分类整理,始于积累,终于迁移。 参考译文 北魏崔亮攻打硖石城没能攻下来,就和李崇约定水陆并进,李崇多次违反约定时间不来。胡太后因为众将不和,就委任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率领步兵、骑兵二千人赶到寿阳,另立行台,指挥调遣各部队,如果有违抗不听命令的人,便用军法来制裁。萧宝寅派轻军将军刘智文等人渡过淮河,攻破了三座营垒。二月乙巳(初八),又在淮河北部打败了将军垣孟孙等人。李平来到硖石,督促李崇、崔亮等军队水陆并进,没有人敢违背命令,几次作战都获胜。 梁武帝派左卫将军昌义之领兵去解救浮山,军队没有赶到时,康绚已经开始攻打北魏军队,击退了他们。梁武帝派昌义之和直王神念溯淮河而上以援救硖石。崔亮派遣将军博陵人崔延伯驻守下蔡,崔延伯和副将伊瓮生沿着淮河崐两岸扎营。崔延伯把车轮的外周去掉,把轮辐削尖,每两辆车对接在一起,用弯曲竹子作成竹索,连贯并列起来,十多辆车并在一起,横在水里作为桥梁,两头设置大辘轳,使桥可以随意出没,不容易烧毁。既切断了赵祖悦的逃路,又使战船不能通行,昌义之、王神念驻扎在梁城不能够前进。李平部署军队分水陆攻打硖石,攻克了外城。乙丑(二十八日),赵祖悦出城投降,被杀掉,他的部下都被俘获。胡太后赐给崔亮书信,命令他乘胜深入。李平分派各将领从水旱两路一同出发,攻打浮山堰。崔亮违抗李平的指挥,借口患病请求撤还,并且刚刚上书就撤军了。李平上书建议判处崔亮死刑,太后下命令说:“崔亮进退自作主张,违背了我的战略计划,虽然获得了一些小的胜利,怎么能免除大的罪过!但是我日理万机,希望不要轻易杀戮,可以听任他将功赎罪。”于是北魏军队就返回了。 【押题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管仲论(节选) (北宋)苏洵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霸诸侯,攘夷狄攘:打击B.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顾:探望 C.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且:将要D.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絷:束缚 2、下列各组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A.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B.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 C.仲可谓不知本者矣!D.吾属今为之虏矣!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管仲“不知本”的一项是()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其言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仲能悉数而去之耶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A.B.C.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不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齐国的祸乱,不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 B.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 C.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 D.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5、翻译下列句子。 (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2)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 【押题理由】近几年高考,在材料选择上,述行文章开拓领域。管仲论(节选)这段文字及设计的试题,既体现了考纲,又反映了命题人在选材上的意图。目标明确,考查到位。 【参考答案】 1.B(顾:回头看) 2.C(例句和C为判断句,A、D为被动句,B为反问句。) 3.C(是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是假设管仲这样做;说的是“竖刁、易牙、开方”,而非管仲。) 4.D(由“威公薨于乱”可知,齐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不是“齐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 5.(1)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有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 (2)管仲以为桓公真的能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 【抢分秘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应试策略: 1全面阅读,整体把握。2抓住题干,读全把准。3借助注解,巧解题目。4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5回归原文,仔细核对。 参考译文 管仲做丞相辅助,称霸诸侯,打击夷、狄等异族,到死时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有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认为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认为是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问及丞相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真的能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无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就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少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列出而除掉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不说也可明白啊! 【押题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书幽芳亭记 黄庭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