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第一中学2023年高三生物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一个处于安静状态的人,在不同气温中,皮肤血管血液的相对流量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在AB段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皮肤血流量的变化受下丘脑的调节C、在CD段皮肤血管收缩且汗腺分泌加强D、在D点以后需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参考答案:C2.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参考答案:B3.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A. 荚膜多糖B. 蛋白质C. R型细菌的DNAD. S型细菌的DNA参考答案:D【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详解】S型细菌的荚膜不能将R细菌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A错误;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将R细菌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B错误;R型细菌的DNA不能将R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C错误;S型菌的DNA分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具体过程、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明确S型菌的DNA分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再作出准确的判断。4. 下图甲、乙、丙分别代表三类生物基本结构或部分结构的模式图,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甲为原核细胞结构 B. 乙一定是真核细胞C. 丙是真核生物细胞核 D. 甲和丙是乙的细胞器参考答案:B据图分析,甲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A错误;乙有细胞核、中心体、线粒体、内质网等,一定是真核细胞,B正确;丙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乙丙是三种不同类型的生物,D错误。5. 如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 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B. 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C.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D. 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 Cl-同时内流参考答案:D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被突触小泡膜与细胞质分开,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A正确;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小体,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可实现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B正确;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C正确;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如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则Na+内流,如果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则Cl内流,D错误【考点定位】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名师点睛】1、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内含有突触小泡,突触后膜上含有神经递质的受体2、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使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后模,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6. 光合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CO2的量(CO2mgdm2h)。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实验测试,当光照强度增加,而光合强度不变时,再分别进行下列实验,其结果不正确的是 A同一组实验材料,提高实验温度,测得的CO2吸收量肯定增加 B同一组实验材料,提高CO2浓度,测得的CO2吸收量肯定增加 C阴生植物组与阳生植物组比较,前者所受光照强度肯定低于后著 DC4植物组与C3植物组比较,前者所受光照强度肯定大干后者参考答案:答案:A7. 下图甲、乙、丙为组成生物体的相关化合物,乙为一个由、三条多肽链形成的蛋白质分子,共含271个氨基酸,图中每条虚线表示由两个硫基(SH)脱氢形成一个二硫键(SS)。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为组成乙的基本单位,且乙中最多含有20种甲B.由不同的甲形成乙后,相对分子量比原来少了4832C.丙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且在乙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D.如果甲中的R为C3H5O2,则由两分子甲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16个H参考答案:C8. 动物为了保证食物等生存资源而占据的空间叫领域。如图表示各种鸟类的领域面积与体重、食性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图示中三种鸟类组成一条食物链B体重决定领域的大小C植食性鸟类能量同化效率高于主要食虫的鸟类D体重相等的鸟类领域面积越大,可能其营养级越高参考答案:D9. 下图为某家族的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该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条件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该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B. 控制该病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C. 若1不含该病致病基因,2与正常男性结婚,他们生育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4D. 2与2的基因型相同参考答案:C【分析】考查遗传病的判断方法。口诀如下:无中生有为隐性,女性患病位于常;有中生无为显性,女性健康位于常,若非女性可伴性。本题中由1和2婚配生出的2患病,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详解】A、1和2婚配生出的2患病,所以该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A正确;B、控制该病的基因若位于常染色体上,可能生出患病的孩子;控制该病的基因若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生出正常的孩子,所以B正确;C、若1不含该病致病基因,则控制该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2的基因型为XBXB或XBXb各占1/2,与正常男性基因型为XBY结婚,他们生育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21/4=18,C错误;D、控制该病的基因若位于常染色体上则2与2的基因型都为Bb相同;控制该病的基因若位于X染色体上,则2与2的基因型都为XBXb,D正确。故选C。10. 根据细胞呼吸的原理,贮存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时,应选择A零上低温、无氧、干燥 B零下低温、低氧、干燥 C零下低温、无氧、一定的湿度 D零上低温、低氧、一定的湿度参考答案:D11. 下图是医院验血报告单的部分截图,分析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注:T3和T4均反映甲状腺激素水平,TSH反映促甲状腺激素水平A甲可能是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乙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患者B正常人刚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医院就抽血体检,检测结果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与正常值相比可能会偏低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调节TSH激素的分泌D遇到紧急情况时甲状腺激素增多,心率加快,内环境的稳态失衡参考答案:C12. 下列各种遗传现象中,不属于性状分离的是 ()A. F1的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B. F1的短毛雌兔与短毛雄兔交配,后代中既有短毛兔,又有长毛兔C. 花斑色茉莉花自交,后代中出现绿色、花斑色和白色三种茉莉花D. 黑色长毛兔与白兔短毛兔交配,后代均为白色长毛兔参考答案:D13. 如图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正确描述是A和相间排列,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B的名称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C当DNA复制时,的形成需要DNA连接酶DDNA分子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代表了遗传信息参考答案:D14. 探究某种酶特性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 本实验是探究蔗糖酶的特性B. 该酶在温度为20、pH为7时活性最高C. 图1和图2证明酶具有高效性和温和性D. 图3所示的实验结果说明酶具有专一性参考答案:D【详解】本实验是探究酶特性,不是蔗糖酶,A错误;从图1中该酶在温度为30,从图2中pH为7时活性最高,B错误;图1和图2都证明酶需要适宜的条件,C错误;图3所示的实验结果说明酶具有专一性,D正确;答案是D。【点睛】本题考查酶的特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15. 下列关于生物体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葡萄糖可存在于叶绿体和线粒体中B磷脂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CRNA聚合酶起作用时,细胞一定发生了分化D在载体蛋白的协助下,浆细胞消耗ATP分泌抗体参考答案:B【考点】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分析】1、细胞分化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原因: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2、细胞膜的成分: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其中脂质中磷脂最丰富3、胞吐是大分子运出细胞的方式,需要消耗ATP,不需要载体蛋白,能够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4、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降解成丙酮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在线粒体基质中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H;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解答】解:A、叶绿体光合作用可以合成葡萄糖,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降解成丙酮酸然后进入线粒体,因此葡萄糖可以存在于叶绿体中,而不可以存在线粒体中,A错误;B、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B正确;C、RNA聚合酶用于转录过程合成RNA,每个细胞都需要转录、翻译合成相应的蛋白质,不能体现细胞分化,C错误;D、抗体的分泌属于胞吐,需要消耗ATP,不需要载体蛋白,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有氧呼吸的场所、细胞膜的成分、细胞分化、物质运输的方式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16. 图示某DNA片段,有关该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可形成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其含量多有利于DNA的稳定性增加。B组成的结构在DNA中特定排列顺序可代 表遗传密码C图示中片段形成后分子量至少减少了180 DDNA连接酶可连接处断裂的化学键参考答案:B【知识点】基因的结构和基因的表达为连接两个相邻脱氧核苷酸的磷酸二酯键,为磷酸,为脱氧核糖,为含氮碱基,为氢键。可构成一个完整的脱氧核苷酸,且C与G之间有三个氢键利于稳定,A 正确;遗传密码是指RNA 分子中三个连续的碱基,B 错误;图示中片段形成后分子量至少减少了180,C正确 ;DNA 连接酶可将两个具有黏性末端的DNA 片段连接起来,说明其能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D 正确。17. 若用15N标记的胸腺嘧啶处理活的洋葱根尖,1h后洗去游离15N标记的胸腺嘧啶,几小时后,检测放射性;若用15N标记的尿嘧啶处理另一同样的材料,1h后洗去游离的15N标记的尿嘧啶,几小时后,检测放射性。其结果是 ( ) A二者所有细胞都能检测到放射性. B二者都只有部分细胞能检测到放射性. C前者只有部分细胞能检测到放射性,后者所有细胞都能检测到放射性. D前者所有细胞都能检测到放射性,后者只有部分细胞能检测到放射性.参考答案: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