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土木工程理论与实践学习报告题 目 建筑构造抗震分析专业班级 土木工程2011级2班 学生 国刚 学 号 6 2015 年 5月教师评语: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年 月 日建筑构造抗震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地震频发,在屡次地震中,建筑物也经受着重大的考验,有关建筑物构造抗震设计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在此背景下,首先分析了当前的研究背景,对构造抗震理论的容及其开展做了扼要的介绍,在此根底上,分析了建筑构造抗震设计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和意见建议。地震区建筑构造设防与不设防,震后结果大不一样。要使工程建立真正到达能够减轻以至防止地震灾害,把握好抗震设计关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措施。文章根据实践经历和对有关资料的总结,对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设计问题进展了研究和探讨。关键词:建筑构造、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目录1研究背景以及构造抗震理论的开展42建筑构造抗震的意义是什么 43建筑构造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分析54震害多发点 64.1构造层间屈服强度有明显的薄弱楼层64.2柱端与节点的破坏较为突出64.3砌体填充墙的破坏较为普遍65抗震构造设计65.1抗震计算中的延性保证75.2构造措施上的延性保证75.3抗震设计的依据和目标85.3.1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依据 85.3.2抗震设计的目标86结语8参考文献9建筑构造抗震分析1研究背景以及构造抗震理论的开展512汶川地震是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省汶川县发生的8.0级地震,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自2008年512汶川震之后,2009年6月30日安6.0级地震,2010年4月14日发生7.1级地震,2012年9月7日彝良、威宁交界处发生5.7级地震,2013年4月20日省市芦山县发生7.0级震等等。在地震中,无一例外的伴随着大量房屋倒塌以及其他建筑物被损毁的现象,不仅仅造成了大量的财产损失,也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平安。而且注入日本等一些地震多发地区对于建筑物构造的抗震设计要求较高,我国近年来对此也不断加以重视,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整体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还较差。事实上,国家在建筑物抗震设计当中,明确提出三个标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地震防烈度7度以下含7度为小震;8度为中震;9度以上含9度为大震。因此,对于建筑物构造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是应该有着明确的规划和指导的。构造地震反响计算方法的开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静力理论阶段-静力法。1920年,由日本大森房吉提出。假设建筑物为绝对刚体,构造所受的水平地震作用,可以简化为作用于构造上的等效水平静力F,其大小等于构造重力荷载G的k倍。第二阶段是反响谱理论阶段,地震反响谱是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地震作用下其最大的反响与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称为地震反响谱。1943年美国皮奥特 M. A. Biot发表了以实际地震记录求得的加速度反响谱,提出的弹性反响谱理论。由于反响谱理论正确而简单地反映了地震特性以及构造的动力特性,从而得到了国际上广泛的成认。实际上到20世纪50年代,反响谱理论已根本取代了静力法。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此方法。 第三阶段是动力分析时程分析法阶段,时程分析法将实际地震加速度时程记录作为动荷载输入,进展构造的地震响应分析。不仅可以全面考虑地震强度、频谱特性、地震持续时间等强震三要素,还进一步考虑了反响谱所不能概括的其它特性。时程分析法用于大震分析计算,借助于计算机计算。2建筑构造抗震的意义是什么建筑构造抗震加固设计及平安施工措施在建立工程中的意义,非常重要!地震灾害防御是地震发生前应做的防御性工作。震害防御主要有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工程性防御措施是减轻地震灾害最主要的途径。工程性防御措施是用工程的抗震设防和抗震加固来完成防御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直接原因是地表的破坏和建筑物、构筑物的破坏与倒塌。据对世界上130余次伤亡较震灾害进展的分类统计说明,其中95%以上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构筑物破坏、倒塌造成的。因此,对各种建筑物、构筑物依法进展相应的抗震设防,使其在破坏性地震中不损坏、不倒塌,是防止人员伤亡的关键。我国对建立工程的抗震设防作了明确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立工程,必须进展抗震设防,到达抗震设防要求。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立工程,必须按照国家公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展抗震设防。重大建立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立工程、核电站和核设施建立工程必须进展地震平安性评价,并根据经过国家和省级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审定的地震平安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展抗震设防。建立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进展抗震设计,并按抗震设计进展施工。已建成的重大建立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立工程,有重大文物价值和纪念意义以及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建筑物、构筑物,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展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补强措施。3建筑构造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分析一是充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平安。人类社会在开展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温饱与平安的需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说明,如据有关报道,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的主震区,完好的建筑几乎没有。除却地震本身的烈度较高,破坏性较强的原因之外,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的深思,就是建筑构造的抗震能力非常差,长时期以来,国人对于建筑的抗震设计重视不够,一方面在技术水平上缺乏突破,另一方面一局部人受利益驱动,往往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偷工减料等行为,导致了建筑物抗震能力薄弱,加强建筑构造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平安不言而喻。二是促进建筑构造设计技术与理念的创新与开展。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地区,事实上,在1880年以前,日本对于建筑物构造的抗震设计也不是很重视。1880年横滨地震M=5.4之后,日本成立了日本地震学会,1891年在浓尾地震之后,鉴于地震给建筑物造成的重大损害,日本成立了震灾预防调查委员会,开场着手进展抗震构造设计研究。经过近百年的开展,日本的建筑物构造抗震设计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理念上都处于领先的地位,如大量的震害分析说明,反响谱理论虽考虑了振幅和频谱两个要素,但只解决了大局部问题,地震持续时间对震害的影响始终在设计理论中没有得到反映。这是反响谱理论的局限性,后来,日本大规模的采用动力分析时程分析法。三是具有良好的社会正向效应。整个社会开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这一战略高度加以认识的话,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建筑物抗震构造设计的加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建筑物抗震能力,能够减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和风险,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对于建立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因此,不能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对待建筑构造抗震设计。4震害多发点地震作用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复杂性,要求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构造仍保持在弹性状态,不发生破坏是很不实际的;既经济又平安的抗震设计是允许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破坏严重,但不倒塌。因此,依靠弹塑性变形消耗地震的能量是抗震设计的特点,提高构造的变形、耗能能力和整体抗震能力,防止高于设防烈度的大震不倒是抗震设计要到达的目标。4.1构造层间屈服强度有明显的薄弱楼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构造在整体设计上存在较大的不均匀性,使得这些构造存在着层间屈服强度特别薄弱的楼层。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构造的薄弱层率先屈服,弹塑性变形急剧开展,并形成弹塑性变形集中的现象。如1976年震中,13层蒸吸塔框架,由于该构造楼层屈服强度分布不均匀,造成第6层和第11层的弹塑性变形集中,导致该构造6层以上全部倒塌。4.2柱端与节点的破坏较为突出框架构造的构件震害一般是梁轻柱重,柱顶重于柱底,尤其是角杜和边柱易发生破坏。除剪跨比小的短柱易发生柱中剪切破坏外,一般柱是柱端的弯曲破坏,轻者发生水平或斜向断裂;重者混凝土压酥,主筋外露、压屈和箍筋崩脱。当节点核芯区无箍筋约束时,节点与柱端破坏合并加重。当柱侧有强度高的砌体填充墙严密嵌砌时,柱顶剪切破坏严重,破坏部位还可能转移至窗洞上下处,甚至出现短柱的剪切破坏。4.3砌体填充墙的破坏较为普遍砌体填充墙刚度大而变形能力差,首先承受地震作用而遭受破坏,在8度和8度以上地震作用下,填充墙的裂缝明显加重,甚至局部倒塌,震害规律一般是上轻下重,空心砌体墙重于实心砌体墙,砌块墙重于砖墙。5抗震构造设计较合理的框架地震破坏机制,应该是节点根本不破坏,梁比柱屈服可能早发生、多发生,同一层中各柱两端的屈服历程越长越好,底层柱底的塑性铰宜最晚形成。即:框架的抗震设计应使梁、柱端的塑性铰出现尽可能分散,充分发挥整个构造的抗震能力。5.1抗震计算中的延性保证从用楼层水平地震剪力与层间位移关系来描述楼层破坏的全过程可反映出,在抗震设防的第二、三水准时,框架构造构件已进入弹塑性阶段,构件在保持一定承载力条件下主要以弹塑性变形来耗散地震能量,所以框架构造需有足够的变形能力才不致抗震失效。试验研究说明,强节点、强柱弱梁、强底层柱底和强剪弱弯的框架构造有较大的力重分布和能量消耗能力,极限层间位移大,抗震性能较好。规通过构件承载力调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达上述的强弱要求,且考虑了设计者的使用方便,采用地震组合力的抗震承载力验算表达式,只是要对地震组合力的设计值按有关公式进展相应的调整。综合大量实验研究成果,影响不同受力特征节点延性性质的主要综合因素有:相对作用剪力、相对配筋率、贯穿节点的梁柱纵筋的粘结情况。5.2构造措施上的延性保证震实践证明,当建筑构造在震中要求保持足够的承载能力来吸收进入塑性阶段而产生的巨大能量,因为此时的构造在震中进入到一个塑性阶段,容易产生变形。所以,根据这种特点和抗震的要求,多发地震的国家钢筋混凝土构造抗震设计均要求按延性框架构造进展设计,所以建筑构造的设计必须保证构造局部薄弱区的承载力与刚度,保证了建筑构造的整体性,延性的增加也就提高了变形能力,这样可以减少地震的破坏性,提高了建筑的抗震能力。在构造布置上,按扩大了的柱端抗弯承载力进展设计,理论上可将柱屈服的可能性减少,保证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但因各种原因,如梁的实际抗弯承载力可能增大,高振型使柱中反弯点的转移等综合因素影响,要使柱中完全防止塑性铰是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