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3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5页 / 共43页
第6页 / 共43页
第7页 / 共43页
第8页 / 共43页
第9页 / 共43页
第1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孔子(诞辰 2570 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创私学,广收门徒,号称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为继承、发展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治学方法,直到今天仍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孔子在文化教育上的贡献主要有两个:第一,编定六经;第二,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1.重视教育的作用重视教育的作用孔子首先论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认为其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基常考名人重点梳理+ 预测练习题考题演练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教师的楷模。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人内在素养和外在表现的统一,以德才兼备、温文尔雅的“君子”作为其教育目标。下列选项中,展现德才并重教学思想的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B.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C.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表明孔子很强调() 。A.启发式教学B.学习与思考相结合C.因材施教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3.论语为政指出: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一观点反映了() 。A.教育的政治功能B.教育的经济功能C.教育的人口功能D.教育的文化功能4.“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首次提出这一教育观点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5.下列关于有教无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有教无类指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B.有教无类是孔子的主张C.有教无类是真正的教育平等D.这一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6.孔子的 “有教无类” 与柏拉图的 “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 的主张, 反映了 ()的价值取向。A.效率B.平等C.优质D.民主7.下列不属于孔子主张的内容是() 。A.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以身作则B.强调学思结合的教学理论C.重视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价值D.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8.孔子说“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 这表明孔子 () 。A.启发诱导,反对注入式教学B.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C.因材施教,主张依对象进行教学D.为国举贤,宣传“仁”的核心思想9.【多选题】在教学问题上,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重要观点包括:() 。A.性相近也,习相远也B.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C.有教无类D.知之者不如好知者二、孟子(诞辰 2390 年)韩愈在原道中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1)孟轲与思孟学派孟轲“受业子思之门人” ,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弟子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经由曾参传至子思,子思授徒讲学,其门人再传孔学至孟轲。后人将子思、孟轲并称为思孟学派。(2) “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孟轲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考题演练1.孟子说:“人性本善良,万物皆备于我心”。这句话反映的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是() 。A.外铄论B.内发论C.多因素论D.内外因交互作用论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孟子思想的是()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B.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C.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与下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多选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荀子主张“性善论”B.孟子主张“性恶论”C.墨子主张“兼爱”D.孔子重视“仁” , “礼”的思想三、墨子(逝世 2395 年)墨子,名翟,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1) “素丝说”与教育作用墨翟以素丝和染丝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他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2)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决定了墨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这就是“兼士”或“贤士” 。关于兼士或贤士,墨翟曾提出过三条具体标准: “厚乎德行” 、 “辩乎言谈” 、 “博乎道术” ,“厚乎德行” 、 “辩乎言谈” 、 “博乎道术” ,即道德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知识技能的要求。墨子提出判断言谈是非的三条标准,即“三表法”“三表法” :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 “下原察(察度)百姓耳目之实” 、 “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3)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墨家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 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实行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专门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实行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专门教育,涉及到自然科学、农、工、商、兵器制造等实用学科,突破了儒家以六艺为传统为教学内容的范畴。而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训练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论辩,以雄辩的逻辑力量去说服他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辩乎言谈”是墨家私学教育的要求之一。墨家在中国古代逻辑学史上首先提出“类” 、 “故”的概念,提出“察类明故”的命题提出“察类明故”的命题,要求懂得运用类推和求故的方法。墨家的教育内容很有特色, 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它们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堪称伟大的创造。(4)教育方法)教育方法主动墨家不满儒家“拱己以待”的教学方法,认为教育的方法应该是“虽不扣必鸣”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你也应该上门去教。如果人们持“不扣则不鸣”的态度,就将听任无知、错误甚至犯罪泛滥。兼士的职责就是主动积极地“上说下教” ,向人们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创造墨子批评儒家的“述而不作” ,认为“述”与“作”是有机联系的,因为没有前人的“作” ,何来后人的“述”?没有今天的“作” ,何来将来的“述”?主张既要继承古代文化,又应该创造出新的文化。 “述而作”反映了墨子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也表现了学习与教育方法重创造。实践孔子重行,要求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对人则“听其言观其行” 。儒家强调的行主要是道德实践。墨子则提出“合其志功而观焉” 。墨子在道德教育中提出了志和功(即动机和效果)这一对基本范畴,探讨了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量力墨子提出的“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观点,强调教学要重视量力性原则。考题演练1.“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 “下原察(察度)百姓耳目之实” 、 “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谓“三表法” 。它的提出者是() 。A.老子B.墨子C.韩非子D.孔子2.主张“兼爱”的是()学派。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3.墨子在教育学生时注意“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这体现的教育原则是()。A.循序渐进B.巩固自觉C.全面发展D.量力施教4.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这一思想体现的是教育的()功能。A.政治B.经济C.文化D.育人5.墨翟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提出了“素丝说”。认为人先天如待染的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毕)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这一学说体现了墨翟所持的观点是()。A.内发论B.遗传决定论C.外铄论D.多因素作用论四、韩愈(逝世 1195 年 )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 ,世称“韩昌黎” 、 “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一)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一)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韩愈继承了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他认为上品的人生来就能够照封建道德标准行事;中品的人要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做到这一点;下品的人则是天生的劣性,只能用强制手段使他们“畏威而寡罪” 。(二)论学校教育与措施(二)论学校教育与措施韩愈认为,治国人才依靠教育培养,他主张发展学校教育并采取一些措施:1.第一,用德礼而重学校。韩愈继承儒家德治的思想,把教育作为首要的政治工具。要实行德治,必先德礼而后刑法,强调德礼,也必然重视以学校教育为重要政治工具。2.第二.考题演练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出自著名教育家()。A.欧阳修B.谭嗣同C.柳宗元D.韩愈2.下列名人与其关于教师的说法,对应不正确的是()。A.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B.韩愈的师说中提到:古之学者必有师C.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D.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职业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职业五、王守仁(逝世 490 年)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 、孟子(儒学集大成者) 、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 ,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著王文成公全书 。(1)王守仁与“阳明学派”)王守仁与“阳明学派”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久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学说,提出“心即理” 、 “致良知” 、 “知行合一”等命题,创立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阳明学派” (亦称“姚江学派” 、 “王学” ) 。(2)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他不同意朱熹将“心” 、 “理”区分为二,认为“理”并不在“心”外,而是存在于“心”中, “心即理” 。同时,他又继承和发展了孟轲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即是天理” ,即是“心之本体” 。良知不仅是宇宙的创造者,而且也是伦理道德观念,它与生俱来,不学自能,不教自会;它为人人所具有,不分圣愚;它不会泯灭也不会消失。但是,在与外物接触中,由于受物欲的引诱, “良知”会受昏蔽。因此,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昏蔽。(3) “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随人分限所及”是他其中的一条教学原则。在这里,人的“分限所及”可以理解为人的接受能力的限度。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分限所及”是在逐步增长的;随着知识的积累,人的“分限所及”也是在逐步增长的。 “随人分限所及”既有因材施教的意味,也有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规律的含义。(4) “六经皆史”与教学内容) “六经皆史”与教学内容朱熹认为,圣人的教训俱在经书.考题演练1.“吾理不外于吾心” 、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持这种教育观点的教育家是() 。A.孟轲B.荀况C.朱熹D.王守仁2.下列观点哪个出自王守仁()。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随人分限所及。”D.“盈科而后进。”3.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这说明()。A.在教学中应积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B.教学的中心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C 教育教学中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努力D.教育教学中必须顺从学生的兴趣4.认为儿童教育内容包括“歌诗” “习礼”和“读书” ,提出“随人分限所及”的儿童教育思想是() 。A.张焕纶B.张百熙C.王守仁D.朱熹六、洛克(逝世 315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