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2022 年 7 月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选择题每题 3 分)1B 2D 3D 4材料一是层进式结构,按照“阐释小康概念分析现代小康与传统小康的联系点明现代小康与传统小康的不同”的顺序,层层推进;材料二是总分结构,先总述当代意义的小康与传统意义的小康存在重大区别,然后分别从“梦想与现实”“经济与全面”“生活质量、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三方面进行阐释比较。(每点 2 分,共 4 分)5国家层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经过全国人民 40 多年的艰苦奋斗,这个目标已经成为现实。社会层面:小康社会是全面小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进步,全体人民已从中充分获得权益,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普遍提升。经济层面:小康社会实现了全社会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实现了人民共同富裕。制度层面:小康社会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小康社会的建成彰显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每点 2 分,共 4 分)6C 7B 8第一次出现:交代人物,使情节叙述宕开一笔;“枪掉下来”这一行为引起了笑声,为下文身份揭示和引发恐怖的情绪埋下伏笔;第二次出现:身份的揭示引起现场的惊恐,既在情节上突转,与前文相呼应,又激发读者思考,有利于主旨的揭示,起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每点 3 分,共 6 分,言之有理即可)9“谎言”是指小说的虚构性、言行的怪异性和情节的荒诞性:本应严肃的案件审理,公职人员却懒散应对;证人证词经不起推敲;对案件的侦讯和审理漏洞百出。“庄严”是指小说反映了真实、严肃的社会问题:地方法院本是十分神圣庄严的地方,然而审案却敷衍、草率、荒唐;人命关天,本应严肃对待,而实际情形却是被告的死活被视为儿戏;小说意在揭露严肃而深刻的社会问题,然而却不能明确社会拯救的时代路径和办法。(每点 3 分,共 6分,言之有理即可)10D 11C 12B 13(1)出奇谋的谋士、定大计的谋臣非常多,刘邦最终能脱身的原因,世上没有人知道,也没有流传下来。(2)虽然有智谋的人在朝廷内费尽心思,能言善辩的人在朝廷外奔走劝说,但还是不如嫌隙没有产生的时候(去消除它)。(每句 4 分,共 8 分)14“夫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是说眼明的人能看到无形的东西,耳聪的人能听到无声的音响,以此阐明做事要防患于未然的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希望皇帝能够接受匈奴单于来长安朝见。(第点 2 分,第点 1 分,共 3 分)15D 16题渊明像一诗,刻画人物形象以议论为主,描写与叙事为辅,赞美了陶渊明甘愿清贫、不肯向权势低头的气节。归去来兮辞刻画人物以对动作和心理的描写为主。通过“引壶觞”“眄庭柯”“倚南窗”等动作描写,以及“怡颜”“寄傲”“易安”等心理刻画,表现了陶渊明返归田园之后的怡然自得的心情。(每点 3 分,共 6 分)2 17(每空 1 分,共 6 分)(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2)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3)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或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言之有理即可)18白驹过隙,郁郁苍苍,和衷共济。(每空 1 分,共 3 分)19古樟植于唐代,树龄约 1200 年,苔藓满身,裹不住岁月沧桑。(共 3 分)20顶真使“水”“山”“花”“人家”环环相扣,流畅连贯;突出明月湾自然和人文交相辉映的特点。(共 3 分)21C 22这就是一种仪式,换言之,塑造成一个偶像主体(每空 1 分,共 3 分)23(乡土中国理论 2 分,红楼梦情节 2 分,结局 1 分,共 5 分)(1)探春理家的举措是建立在与嬷嬷、丫鬟们的交情上,还是以她们的人情来维持的熟人与熟人间的交易,没有打破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更没有进化到真正的商业思维。这就注定了开源举措格局过小,虽然能为贾府赚来银子,却远比不上贾府这个大窟窿花掉银子的速度。(2)宝玉对黛玉是一种无比激动、强烈的感情,而宝玉对宝钗更多的是一种姐弟式的听话、撒娇的平淡感情,费孝通曾指出只有这样淡漠的感情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而最终也正是宝玉和宝钗结为连理,避免了宝黛爱情的热烈可能会带来的不必要的变故。24(按高考要求评分,共 60 分)材料中给出“画匠”“画家”“大师”三种身份,并对三种身份一一进行解读:“画匠”熟练掌握绘画技法,摹仿别人作品,重复他人的技法,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画家”全面掌握技术,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大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具备文史哲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建立自己独立的艺术理论与艺术体系。画匠因为仅是摹仿重复,所以不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画家技术全面并能具备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显然比画匠高了一个层次,而大师则能够建立属于自己的例论和体系,能创作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作品,显然是三者中的最高境界。熟练掌握技术是成长为画家、大师的基础,但仅限于摹仿重复而没有自己的见解、思考、创造,则无法进一步成长,不能博学多识显然难有更高的格局。由“画匠”想到我们学习上的识记背诵、夯实基础;由“画家”“大师”想到学习上识记之后的运用,企业、国家关键性技术上借鉴之后的革新与创造。考生在写作的时候可以肯定摹仿重复夯实基础重要性,更要指出创新、拥有自己能力的必要性。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内容,由“画匠”“画家”“大师”三者关系引出话题;然后围绕“摹仿重复缺乏新意,难以维持长久发展”“自主创新成就精彩人生,为民族发展增添双翼”两个方面分析论证;接着联系自身,指出当代青年在时代大潮之中该有的姿态,最后回归材料,收束全篇。参考立意:1.须教自我胸中出,莫随他人脚后行。2.摹仿重复落窠臼,唯有独创显新高。3.重复摹仿夯基础,匠心独运创辉煌。3【附】文言文参考译文:建平四年,匈奴单于上书汉朝,请求明年到长安行五年一朝见天子之礼。这时哀帝正患病在身,有的大臣就说:“黄龙、竟宁年间起,单于每到中原朝见,中原就会发生大变故。”哀帝因而感到很为难,询问公卿,公卿也认为朝见一次要白白花费国库很多钱,可以暂且拒绝。单于使节告辞离去,还没动身,黄门郎扬雄上书规谏说:“我听说儒学六经中所说的治理国家之道,推崇在变乱未形成时就把它消弭于无形;军事上的取胜之道,推崇不通过战争厮杀就把敌人制服;以上二者都是高明精妙的策略,然而也是一些大事件之本因,不能不洞察。现在单于上书请求朝见,汉朝不准许而拒绝,我愚昧地认为汉朝与匈奴之间从此种下了嫌隙猜忌的种子。匈奴原本是五帝不能使其臣服,三王对其无法控制的强国,不能使汉匈之间产生嫌隙猜忌是至为明显的道理。我不敢追溯遥远的历史,谨以秦朝以来的史实说明这个问题,以秦始皇的强大,蒙恬的雄威。仍然不敢窥伺西河,只好修筑长城作为边界。等到汉朝兴起之初,以高祖的威力和英明,三十万汉军仍被匈奴围困在平城,出奇谋的谋士、定大计的谋臣非常多,刘邦最终能脱身的原因,世上没有人知道,也没有流传下来。孝武皇帝即位,设下马邑之谋,想引诱匈奴主力深入,结果白白浪费钱财,使军队劳累,连一个匈奴人都没看见,更何况单于本人呢!此后武帝深为国家存亡大计着想,规划安定万年的策略,于是动员数十万大军,派卫青、霍去病统率,前后十余年,袭击单于王庭,跑遍了匈奴的国土,追逐弃逃的单于和匈奴的残兵败将,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到达瀚海,擒获名王、贵族数百人之多。自此之后,匈奴震惊恐惧,越发迫切要求和亲,然而仍不肯向汉朝称臣。而今匈奴单于心怀仁义,怀着诚恳之心,准备离开王庭,来长安朝见陛下,这乃是前代流传下来的和平之策,神灵所盼望出现的太平景象,国家虽然要为此破费些钱财,也是不得已的事情。怎么能用虚妄之词予以拒绝,开将来产生裂痕的端倪呀!现在单于因猜疑而生嫌隙,含恨在心,最后放弃了臣服之心,那时,威胁震慑不住他,好言谕令也说服不了他,怎能不成为大患呢!眼明的人能看到无形的东西,耳聪的人能听到无声的音响,诚能事先防患于未然,即使不动兵革也会令忧患不生。否则,一旦产生嫌隙之后,虽然有智谋的人在朝廷内费尽心思,能言善辩的人在朝廷外奔走劝说,但还是不如嫌隙没有产生的时候(去消除它)。况且从前开拓西域,控制车师,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城三十六个城邦国家,难道是为了防备康居、乌孙越过白龙堆沙漠而进犯我国西部边境?乃是为了遏制匈奴。一百余年艰苦奋斗获得的和平安定局面,一天之内就全部丧失掉,花费了十钱却吝惜一钱,我真为国家担忧不安。希望陛下能稍微考虑一下事情没有混乱、没有发生战争时该采取的策略,从而遏制边境上就要萌生的灾祸!”奏章呈上,皇帝醒悟,立即召回了匈奴使者,更换国书,表示欢迎单于来长安朝见。赏赐给扬雄五十匹帛,十斤黄金。元寿二年,单于来到长安,皇帝将他安置在上林苑蒲陶宫。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收藏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