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资源
资源分类
资源描述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科学《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一课。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几个方面来阐述。理论依据将贯穿于以上流程中。 一、教材分析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单元一共有8课:1.水到哪里去了;2.水沸腾了;3.水结冰了;4.冰融化了;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6.加快溶解;7.混合与分离;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材的这8课可以分成三个内容板块:第1-4课是水的三态变化,第5-7课是溶解与分离,第8课是物质的物理变化。这三块内容之间的联系不太紧密,学生的学习较为零散,并且没有体现知识应用的价值,对学生的学习驱动力不够。只有当学生要解决某个特定问题或有某种好奇心时,主动学习才会发生,所以本单元我们采用项目式学习,以“判断某液体是否是水”为主线,把三块内容统整起来。用挑战性的任务和驱动性问题让学生不断卷入学习,不断产生探究兴趣。 在教材中,《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是本单元的第5课,本节课将要研究比较不同物质(以食用碱、味精和小苏打为例)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生会学习到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对食盐、味精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比较,明白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且不同的物质溶解的数量是不同的。 在项目中,要利用水能溶解食盐这一特性去鉴别未知液体。在溶解中学生会发现虽然食盐在水和未知液体中都能溶解,但是食盐在水和未知液体中的溶解量不同。从而发现水溶解食盐的能力是有限的。当这个概念进入了孩子们好奇的情境中时,孩子们需要用这个概念来理解当时的情境,因此它留给孩子们的印象会更深刻。而在项目中相较于教材中缺失的味精、纯碱、小苏打等在水中的溶解量是有限的,而且在水中的溶解量是不同的,会在拓展中以资料的方式补充给孩子们。并鼓励孩子们利用水的这些特征主动进行课后探索。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技能基础。三年级的学生在一年级时学习了食盐、白糖、味精、红糖等物质能在水中溶解。但学生并不知道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而且,三年级学生并没有学习规范的溶解操作,操作能力也较弱,耗费时间会较长,对食盐在水中是否完全溶解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 2.心理、思维特征。三年级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对于是与非有非常严格的界定。同时,自我意识较强,对于获得肯定的意识也较强。三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以一到两步的逻辑思维为主。 3.社会背景分析。盈彩美居小学的孩子大多数来自小区,家长对孩子的期待较高,要求较严。而且,盈彩美居小学的阅读氛围较强,孩子的阅读范围较广,阅读量较多,知识面较全,知识量较丰富。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平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平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面向中段学生的科学探究课。依据课标及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能力水平,我尝试从这几个方面达成教学目标: (一)立足学情,找准儿童思维起点 根据学情,找到教学的着力点。特别是本课涉及的知识点一-溶解这一概念学生在一年级时已学习过。学生的学习效果决定了本堂课的起点。通过前测发现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依然模糊,对物质是否完全溶解的判断存在困难。故我将聚焦环节与探究活动一合并,在主体探究活动开始前进行回顾、交流、展示等活动帮助学生明确溶解的概念与特点。同时,提前明确实验中的判断标准--小苏打完全溶解时的状态,有效提高后续实验结果准确性。 (二)巧做实验,提高实验结果准确性 在探究型课程中,精心准备实验材料,关注实验可操作性是保证探究活动有序高效开展的基石。特别对于操作能力尚弱的三年级学生来说,除了进行充分的讲解外,教师需要花更多心思降低实验操作难度,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为此我对实验做了如下改进: (1)将实验的水量从50ml减为20ml,每次加入食盐(小苏打)的量从2g减为lg。如此一来,完成实验所需的时间明显缩短,学生拥有更充裕的时间实验,更易获得实验结果。 (2)使用勺子刮平来保证每勺的质量相同,这一方法降低实验操作难度提高实验效率的同时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3)增加L型的黑色卡纸,让溶解现象更易观察,提高判断准确性。(4)搅拌时数数60秒,让学生更容易判断溶液是否达到饱和。 七、布置作业: 选择几种常见物质,制定探究计划,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能力并排一排序。 (八)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把知识的推导过程写在中间,实例应用写在右边。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食盐、小苏打、白糖、红糖、味精、碱…… 水量统一 每次加入量相同 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 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小组 1 2 3 4 5 6 7 8 食盐 小苏打 我们的发现 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收藏
网站客服QQ:
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