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物流运输管理实务 教案 目 录 项目一 认知运输 4 任务一 认知物流运输 4 任务二 认知物流运输系统 6 任务三 认知物流市场 8 项目二 选择物流运输方式 9 任务一 熟悉各种运输方式经技术经济特征 9 任务二 熟悉影响运输方式选择的各种因素 10 任务三 掌握运输方式的选择方法 11 项目三 确定物流运输企业、签订运输合同 12 任务一 选择运输方式 12 任务二 确定物流运输企业 13 任务三 运输合同内容认知、运输合同的拟定 15 项目四 货物托运、承运 18 任务一 公路货物托运、承运 18 任务二 铁路货物托运、承运 21 任务三 水路货物托运、承运 23 任务四 航空货物托运、承运 25 项目五 货物运输组织 28 任务一 公路货物运输组织 28 任务二 铁路货物运输组织 38 任务三 水路货物运输组织 47 任务四 航空货物运输组织 52 项目六 货物交付结算与运输商务管理 56 任务一 货物交付与结算 56 任务二 货物的装卸 61 任务三 运输商务管理 66 项目七 特殊货物运输 69 任务一 危险货物运输 69 任务二 超限货物运输 73 任务三 鲜活易腐货物运输 76 项目八 国际货物运输 80 任务一 落实国际货运代理公司,确定委托内容 80 任务二 选择国际贸易运输方式,确定运输线路 83 任务三 签订运输合同,缮制单证 86 项目一 认知运输 任务一 认知物流运输 一、任务描述 1、使学生掌握物流运输的概念与功能; 2、了解运输与物流的关系; 3、能够描述出运输与物流的联系和区别。 二、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能够说出什么是运输;从理论上能够对运输的功能和运输方式做出大致的解释; 知识目标:掌握运输的概念、功能、方式; 素质目标:通过分组形成团队,在讨论中实现团队合作、共同解决相关问题。 三、建议学时 2 四、学习资讯 1.中华人民交通运输运输部 2.中国交通信息网 3.中国交通运输经济信息网 4.中国交通 5.中国交通报 6.中国公路网 7.中国综合交通信息网 8 .中国交通在线 9. 中国货运信息网 10. 中国货运联盟 11.中国公路网: 12.运输信息网 13. 陕西省交通运输厅 五、教学组织 1.方法描述:理实一体,学做结合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学生操作、教师点评总结。 2.实施步骤一、质疑 由于《物流基础》在本课程之前已经开设,通过质疑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所掌握的知识,考查学生对物流概念的理解掌握情况。 二、导入物流的概念和功能的讲解 此部分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对物流的功能用图表的方式列示,结合物流案例进行讲解。 物流的概念与功能 概念:物流是指为满足客户的需要,从起始地到最终消费地,使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的流动和储存具有效率和效果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过程。 功能: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 三、话题讨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发散性地谈论与运输有关的话题,提出“什么是运输?”的问题。 四、讲解运输的概念和功能 此部分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并举例说明。 运输的概念与功能 概念:运输是指人或者物借助于运力创造时间和空间效应的活动。 功能: 1.产品转移 2.产品储存 五、辨析物流与运输的关系 运输与物流的关系 1.运输与物流的联系 (1)运输是物流系统的基础功能之一。 (2)运输合理化是物流系统合理化的关键。 2.物流与运输的区别 (1)物流是超出运输范畴的系统化管理。 (2)物流不同于运输只注重实物的流动,它还同时关注着信息流和增值流的同步联动。 (3)物流的出发点是以生产和流通企业的利益为中心,运输只是物流管理控制的必要环节,处于从属地位。 (4)物流的管理观念比运输更先进。 (5)物流比运输更重视先进技术的应用。 启发和归纳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六、重难点小结 课后作业 收集我国运输业发展情况的有关资料,下节课进行交流。 六、考核评价 运输在物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运输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比例。 七、总结反思 运输与物流的关系?旅客运输是否属于物流? 八、知识准备 1、物流的概念。 2、物流系统的功能。 项目一 认知运输 任务二 认知物流运输系统 一、任务描述 1、使学生掌握运输系统的含义,构成要素; 2、使学生领会运输系统的效率取决于构成要素的效率,以及相互间的协调水平; 3、能够画出运输系统构成图。 二、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能够说出运输系统的构成要素; 知识目标:掌握运输的概念、功能、方式; 素质目标:通过分组形成团队,在讨论中实现团队合作、共同解决相关问题。 三、建议学时 2 四、学习资讯 1  张理,李雪松.《现代物流运输管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  关强,胡永举.《交通运输技术管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  缪六莹.《物流运输管理实务》.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4  (美)约翰.科伊尔,爱德华.J.巴蒂等著,张剑飞,袁宇,朱梓齐译.《运输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  武德春等.《集装箱运输实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五、教学组织 1.方法描述:理实一体,学做结合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学生操作、教师点评总结。 2.实施步骤 一、案例讨论 给出一个案例,案例中涉及不同运输方式或结构,能够反映出不同的组成成分,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情况和发展趋势等。 组织学生对案例中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注意引导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讨论并及时总结。 二、导入运输系统概念的讲解 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边讲解边讨论不同的运输系统类型。 运输系统的含义 概念:与运输活动相关的各种因素组成的整体就是运输系统。 划分方式不同,形成的运输系统也不同,如按照所处领域不同,有生产领域的运输系统和流通领域的运输系统;如按照运输性质不同,有自营运输系统、营业运输系统、公共运输系统;如按照运输方式不同,有公路运输系统、铁路运输系统、水路运输系统、航空运输系统、管道运输系统等。 三、讲解运输系统的构成要素 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讲解运输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以某一种系统为例,画系统构成图。 运输系统的构成要素 1.运输线路 运输线路是运输系统中的基础设施,是运输工具定向移动的通道。 2.运输节点 运输节点是指分布在运输线路上的,承担运输业务办理、货物集散、运输工具维修、不同运输方式衔接等职能的场所。 3.运输工具 运输工具是指在运输线路上用于载货并使其发生位移的装置与设备。 4.运输对象及运输参与者 ⑴ 货物所有者; ⑵ 货物承运人; ⑶ 货物运输代办人。 四、课堂练习 组织学生练习画出一种运输系统的构成图,进一步剖析运输系统的构成。 五、重难点小结 课后作业 练习画不同运输系统的构成图,分析组成要素。 六、考核评价 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不同运输方式下的公司,分别阐述各个运输方式的功能和特点,根据本公司的业务特点,说明不同运输方式适合运输的货物的特点。 七、总结反思 应用启发式方法来发掘学生潜能,杜绝满堂灌,使学生真正理解综合运输体系的构成及其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八、知识准备 1、系统的概念。 2、系统的构成要素。 项目一 认知运输 任务三 认知物流运输市场 一、任务描述 1、使学生掌握运输需求、运输供给的概念; 2、使学生领会运输市场的特征; 3、使学生理解不同运输市场中合理的竞争。 二、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能够比较分析现代运输市场情况; 知识目标:掌握物流运输市场的分类和合理化; 素质目标:通过分组形成团队,在讨论中实现团队合作、共同解决相关问题。 三、建议学时 2 四、学习资讯 西安市出租车保有量分析。 五、教学组织 1.方法描述:提问 分析 讲述 自学和分组讨论 提问 总结分析 2.实施步骤 案例导入:作为科华电脑公司储运部主管的李清,李清应如何做好其运输工作?他应该了解哪些运输市场的信息? 运输市场是运输生产者和运输需求者之间进行运输服务产品交易的场所和机制,是运输活动的客观反映。有狭义的运输市场和广义的运输市场之分,它的形成源自于对运输服务的客观需求,以及有合适的运输工具与可供运输工具运行的铁路、公路、航道和港站等的运力供给,包括设施和劳务。 一)运输需要、供给的概念 运输需求指的是运输承运人提供运输工具和运输服务来满足旅客或货主对运输需要的交易活动场所,即进行运输服务买卖的场所 ;运输供给是指运输市场上运输服务的供给者在不同的运输条件下所需提供的运输服务的数量。 二)运输需求弹性与运输供给弹性 三)物流运输市场的分类 按行业划分:铁路运输市场、水路运输市场、公路运输市场、航空运输市场、管道运输市场 按运输对象划分:可分为货运市场、客运市场、装卸搬运市场 按运输范围划分: 可分为国内运输市场和国际运输市场 按供求关系划分: 可分为买方运输市场和卖方运输市场 按运输需求的弹性划分:可分为富有弹性运输市场和缺乏弹性运输市 四)运输市场的特征 五)运输市场的竞争 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市场竞争 六、考核评价 学生分组讨论现实生活中不合理运输的现象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七、总结反思 不同运输方式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不同运输企业间有合作也有竞争,允许大家在公正的环境下公平竞争。 八、知识准备 搜集现实生活中不合理化运输资料。 项目二 选择物流运输方式 任务一 熟悉各种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征 一、任务描述 1、使学生了解运输方式的种类; 2、使学生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 二、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能比较公路运输、水路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适应范围,结合实际情况正确选择 物流运输方式,能采用一定方法进行运输线路和时间的安排; 知识目标:掌握运输方式的种类,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收藏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