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资源
资源分类
资源描述
高频考点22·明清经济发展与局限 1.(2022·山西吕梁·二模)清中期起,各地官员积极“劝农”:鼓励全面发展农业,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及林、牧、渔等副业生产。朝廷对棉花种植的推广可谓不遗余力,遍及内地十八省,同时大力推行家庭纺织加工业。政府的这些举措 A.实现了小农经济模式的转型 B.有利于缓和突出的人地矛盾 C.导致了传统经济格局的逆转 D.维护了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清代前期人口迅速增长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清政府采取的系列举措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B项正确;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实现转型,排除A项;经济重心依然在南方,传统经济格局没有逆转,排除C项;推广经济作物使种植结构发生变化,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2·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模拟预测)清代顺治、康熙两朝号召泰州城区的富户投资盐业。盐商们发家后,建造私家园邸,邀请四方名士诗酒酬唱,切磋弦歌画赋,活跃了泰州的艺苑文坛,丰富了独特的泰州盐税文化。这种情况表明 A.商业发展推动文化繁荣 B.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重学风气提升商人地位 D.财富增加助长奢靡之风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盐商们发家后,邀请四方名士诗酒酬唱,切磋弦歌画赋,活跃了泰州的艺苑文坛,丰富了独特的泰州盐税文化”,可以看出商业发展推动文化繁荣,A项正确;“放弃”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重学风气,排除C项;“财富增加助长奢靡之风”表述不准,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2·安徽·合肥市第八中学模拟预测)康熙年间,东南地区织布局众多,局中多雇染匠、砑匠,往来成群;嘉庆时多地阖镇织工、曳工,每晨聚集以待雇。这说明 A.长途贩运日益繁荣 B.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D.区域经济较快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东南地区布局中多染匠.砑匠”“嘉庆时多地阖镇织工、曳工,每晨聚集以待雇”可知,这一区域工商业繁荣,反映了区域经济较快发展,D项正确;材料无法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政策的调整,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该区域雇佣关系的发展以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现象,无法得出经济结构变动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2·河北·模拟预测)进入嘉靖年间,江南人均耕地量持续缩减,土地使用价值不断看好,因而地价持续看涨。如福建漳州等地,“田价日高”成为趋势。但明后期随着粮长、解户等差役的负担加重,田价一度低落。该变化说明 A.人地冲突成为主要矛盾 B.国内市场得到积极开发 C.基本经济模式变化有限 D.商业性城市不断地涌现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中“土地使用价值不断看好”“但随着粮长、解户等差役的负担加重,田价一度低落”等信息可知,在明朝末年,江南地区的地价在商品经济发展时期,地价高昂,到差役负担加重的时期,地价回落,这说明中国仍然是小农经济主导国家,生产模式变化有限,C项正确;A项是康乾盛世时期的矛盾,排除;国内市场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不涉及商业城市方面地价,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2·广东·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模拟预测)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相互竞争,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株”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A.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农户相互竞争”、“甚至雇工经营”,得出心得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业,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农产品的集约化,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2·四川·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模拟预测)如表是“清代的农业生产率”,说明了 年份 粮食总产量(千斤) 粮食种植面积(千亩) 农夫人数(千人) 每个农夫的粮食产量 斤 供养人口 1600 171601741 669946 26359 6510 8.3 1766 289074380 932498 41081 7037 8.9 1784 286154185 908419 60251 4749 6.0 1812 301298820 944695 70293 4286 5.4 A.土地效率下跌 B.人口急剧增加 C.耕地人数减少 D.农业经济衰退 【答案】B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耕地人数不断增加,人均粮食不断减少,这说明清代人口在急剧增加,B项正确; 土地效率下跌,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表格中可以看出耕地人数不断增加,排除C项;农业经济衰退,说法错误,不符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2·河南开封·模拟预测)如表为1600~1724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及人均粮食占有的统计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年份 1600年 1661年 1685年 1724年 耕地(亿市亩) 8 7.17 8.23 9.97 人口(亿人) 1.5 1.2 1.46 2.86 人均耕地(市亩/人) 5.53 6 5.64 4.94 人均粮食(市斤/人) 1239 1422 1379 1274 A.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增强 B.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C.人地矛盾尖锐促使抑商政策松动 D.中国传统农耕经济有所发展 【答案】D 【解析】考查清朝经济。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与1600年的明万历中期相比,1661年到1724年,虽然人均土地数量略有下降,但人口和耕地总数出现增长,说明清朝前期传统农耕经济有所发展,D项正确;1712年清康熙帝曾下令“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略有下降,排除A项;17~18世纪中国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仍然是铁犁牛耕,没有发生根本转变,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抑商政策的松动,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2·安徽·合肥市第六中学模拟预测)宋代,以苏州、湖州、常州为核心的江南地区所生产的粮食,不仅能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还足以保证中央调拨供应外地,《吴郡志》中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记载。到了明朝中后期,却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苏湖地区棉花蚕桑种植面积扩大,棉纺、丝织快速发展,粮食反而要从湖广输入。这种变化表明 A.产业分工的区域化 B.经济重心再次转移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粮食安全难以保障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说明产粮区从苏湖地区转移到湖广地区,而苏湖地区从事附加值更高的手工业,说明苏湖地区产业升级,湖广地区成为产粮区,这种产业变化表明,产业分工呈现区域化特征,A项正确;经济重心自南宋以来一直在江浙地区,排除B项;从宋到清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变化,排除C项;湖广的粮食保障了苏湖地区的产业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2·湖北武汉·模拟预测)明朝时期的江南地区,一批以技艺起家,透过文化消费逐利,并渗透到上层社会中的儒匠产生,成为沟通士商交往的桥梁。比较有名的如设计天安门的蒯祥,官至工部左侍郎。这一现象反映出 A.社会阶级结构重大变化 B.科举取士制度走向衰落 C.封建统治秩序受到冲击 D.经世致用观念逐渐兴起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比较有名的如设计天安门的蒯祥,官至工部左侍郎”可知,明朝对能工巧匠的重用,说明经世致用观念兴起,D项正确;明朝仍然是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排除A项;明清时期仍然是科举取士,排除B项;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秩序才受到冲击,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2·山西吕梁·三模)据记载,明朝自成化、弘治时期(1465—1505年)以后,朝廷强力疏通钱法、屡开铸局试图挽救日渐式微的铜钱流通体制,但效果甚微。而清朝初年铸钱制度则有序开展,钱价围绕官价上下波动,表现较为稳定,且出现了广泛的“钱进银退”现象。这说明清代 A.自然经济瓦解速度较快 B.铜矿的开采量突飞猛进 C.国家治理能力有所提升 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对于明朝钱法的混乱,清朝初年铸钱制度则有序开展,钱价围绕官价上下波动,表现较为稳定,国家治理能力明显提升,C项正确;A项表述与材料所述时间明显不符,排除A项;B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22·湖北武汉·模拟预测)当罗马教廷质询卜弥格(1612-1659)“何以不多带中国侍从俱来”这一疑问时,卜弥格解答原因有:“中国人之自尊心,使之自负其政治、其学识、其财富皆优于他国。”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西学东渐成为潮流 B.天主教会权威受到质疑 C.中外矛盾空前尖锐 D.中国综合国力领先世界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1612-1659”可知,当时处于中国明朝时期。依据材料“中国人之自尊心,使之自负其政治、其学识、其财富皆优于他国”可以看出明朝时期,中国在政治、文化以及经济都领先与他国,即说明中国综合国力领先世界,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西学东渐,而且“成为潮流”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与天主教会权威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时,中国综合国力领先世界,未反映出中外矛盾空前尖锐,而且中外矛盾空前尖锐出现在近代中国,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2·山东威海·二模)明朝中后期,政府不断颁布流民复业令,三令五申禁止隐瞒人口和田地,并在山西、河南、山东、南直隶等处设置“抚民佐贰官”,专门抚辑流民,迫使逃户回归故乡。明朝政府此举旨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控制人口规模 C.稳定赋役征派 D.推行社会救济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政府颁布流民复业令、禁止隐瞒人口和田地、设置“抚民佐贰官”,都是为了稳定小农生产,实行赋税征收,C项正确;加强中央集权是指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人口增长的态度,得不出控制人口规模,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稳定赋役征派,而不是推行社会救济,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2·云南·昆明一中模拟预测)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的棉农们以18倍的按亩劳动投入来获取仅数倍于水稻的每亩收益的回报,形成了一个农业与手工副业紧密结合的生产体系,完全取代了之前还存在的一些较大规模、依赖雇工经营的农场。据此可知,当时 A.棉花种植由边疆扩展至内地 B.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C.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D.内卷化影响农业的近代化转型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明清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在人多地少的客观情况下,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形成了高度依赖辅助性、副业性的劳动投入的棉花—纱—布经济体系,这是一个顽固难变的封闭体系,它很容易导致越来越高的单位土地劳动投入和越来越低的边际回报。由于其“内卷”(或“过密”)状态,所以能够抵御、排除质变,甚至能够抵制机械化的进入。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棉花种植由边疆扩展至内地,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业与手工副业紧密结合的生产体系,不是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排除B项;传统经济结构当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4.(2022·宁夏·银川一中三模)如表是明朝万历年间徽州某地的地权情况表(据当地鱼鳞图册统计)。据如表可以推知当地 对象 亩数分级 户数 户数百分比(%) 田地亩数 田地亩数百分比(%) 地主 30亩以上 2 0.28 107.82 12.44 富裕农民 10—30亩 5 0.72 70.71 8.16 自耕农和其他小土地者 10亩以下 687 99 688.27 79.4 A.土地兼并现象突出 B.隐瞒土地现象严重 C.农民收入极不稳定 D.人地矛盾较为突出 【答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收藏
网站客服QQ:
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