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微信公众号:爱上新课标地理课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微信公众号:爱上新课标地理课区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课标要求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要素组成;2.理解区域的整体性特点;3.理解区域的差异性和区域关联;4.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新课导入材料问题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各要素之间是怎样关联的?青田县与外界的哪些联系能够促进稻鱼共生系统的传承?浙江省青田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拥有1200多年稻田养鱼历史。2005年,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这里的务农人员锐减,稻鱼共生系统的延续面临困难。01020304区域整体性目录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随堂练习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01区域整体性微信公众号:爱上新课标地理课区域整体性 自然要素: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人文要素:包括人口、文化、经济等。区域要素 表现:区域要素可通过景观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区域整体性 韩国的河回村位于洛东江一处曲流的凸岸,背倚青山,面向河流。村落中的房屋没有固定的朝向,主要是因为村民信奉五行,房屋主人按照个人生辰和周边自然环境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选择房屋的朝向。2012 年河回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案例研究思考:1.图中可以看到哪些区域要素?2.河回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哪些区域要素有关?1.图中可以看到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文化、建筑、农业等要素;2.河回村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与文化、建筑等要素有关。微信公众号:爱上新课标地理课区域整体性区域整体性的表现地形土壤生物气候水文人口市场经济交通城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整体性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区域整体性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1)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与自然界发生直接联系,如捕鱼、采矿、风能发电。间接影响:区域的文化会通过制度、习俗、社会组织等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在间接影响自然界。微信公众号:爱上新课标地理课微信公众号:爱上新课标地理课微信公众号:爱上新课标地理课区域整体性 案例:浙江省青田县在稻田里养鱼,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水稻为鱼类提供氧气、有机物等,形成良性循环的稻田共生系统。案例:在干旱地区,人们通过修建水渠发展节水技术等。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并制定了严格的分段用水制度,使聚落或农业得以发展。(2)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02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区域差异性: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不同区域之间差异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差异、自然条件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等。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区域差异促使区域关联案例1【思考】青田县与外界的哪些联系能够促进稻鱼共生系统的传承?答案:现代人对绿色环保食品和体验农事活动的需求增加,才促使当地人收人的增加,进而吸引更多人返乡创业,促进稻鱼共生系统的延续与开发。浙江省青田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拥有1 200多年稻田养鱼历史。2005年,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这里的务农人员锐减,稻鱼共生系统的延续面临困难。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京津冀区域关联示意图案例2l北京:北京市一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l天津: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l天津:河北省一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战略03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依据自身地理条件,合理安排人类活动;考虑区域关联的发展变化,调整人类活动。研究各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区域与区外的关联性。2.比较区域的发展1.区域发展要求必须因地制宜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思考:为什么长江三角洲种植水稻?松嫩平原种植玉米?区域要素存在明显差异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微信公众号:爱上新课标地理课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阅读课本,结合所学知识,对比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的自然要素差异,完成下表内容:微信公众号:爱上新课标地理课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位置经纬度海陆位置气候类型共性特征差异土地地形耕地土壤矿产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自然要素比较30N附近43N48N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地处东北地区中部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组合好热量丰富,降水多,水热组合好热量少,降水少,生长期短平原平原比较分散,人均耕地面积少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大肥沃的水稻土红壤酸性强、有机质少、黏重肥沃的黑土贫乏丰富的石油等资源微信公众号:爱上新课标地理课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地理位置长江三角洲:位于30N33N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44N48N,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气候条件长江三角洲: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温带季风气候。虽然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东边有山脉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探究活动】读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条件的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1、两地间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差异。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 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2、长江三角洲年降水量较多,呈现由南向北减少的分布规律;松嫩平原年降水量较少,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减少的分布规律。长江三角洲各地的年降水量主要由大气环流决定,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既受季风影响,又受地形影响。微信公众号:爱上新课标地理课微信公众号:爱上新课标地理课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耕地条件长江三角洲:经过人们长期工作改造,形成水稻土;该地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加上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黑土肥力更高;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人均耕地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微信公众号:爱上新课标地理课微信公众号:爱上新课标地理课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长江三角洲:水热条件良好,发展水平耕作业;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发达。松嫩平原:水热条件较差,发展旱地耕作业;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一年一熟,生长期较短;西部降水少,草原分布广,发展畜牧业。农业差异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微信公众号:爱上新课标地理课微信公众号:爱上新课标地理课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探究活动:在农业生产走向规范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全国粮仓”地位已经下降。原因是什么?稠密的水网,耕地破碎,生产规模小,机械化难推广;建设用地增加,人均耕地减少;农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探究活动:比较不同区域人们生活的差异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图1.16和图1.17)。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北方民居屋顶坡度、房屋进深较小,房屋高度较矮,房檐较窄;南方屋顶坡度、房屋进深较大,房屋高度较高,房檐较宽。微信公众号:爱上新课标地理课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面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于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房槽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活动:比较不同区域人们生活的差异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图1.16和图1)。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楼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假设劳动力价格、地价、建筑材料单价等因素相同,修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楼的差异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04随堂练习区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1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B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C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D区域内部的特征性质绝对一致C区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完成下列各题。2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ABCD3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ABCDBB5.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条件具有相似性,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势较低平B位于低纬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C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生产落后D矿产资源丰富,尤其能源充足A区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读图,回答57题。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收藏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