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囚绿记》教案锦集9篇 《囚绿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朗读以悟情 品析以释旨 续写以练笔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 读写赏悟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释题   1、“囚”是什么意思?   2、“绿”是指什么?   明确:绿色的常春藤   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   明确:喜爱   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_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   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1)小组先进行讨论圈画出“言外之意”的语句。   (2)然后各人再进行批注。   (3)朗读交流批注情况,教师作好点拔小结。   (4)填写句子:   作者通过写在北平一段生活中“囚绿”的小故事,通过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续写一段话,锻炼。写作能力   1、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   2、交流。写作情况。   3、师根据情况作好。   总结。   写在后面的话: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来说,我认为最重要一点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教给学生品悟文章意旨的方法,指导学生怎么样地整体地把握文章的。写作主旨,而不是把文章肢解,去一句句地分析,去一词一词地分析,搞得零零碎碎,文不成文,意不见旨,把文章的整体美破坏无形。到最后学生:听文不清,说文不畅,读文无情,写文无意,到如此地步,实在是教者的悲哀!《囚绿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分析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利用文题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注重审美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的歌颂。学习“绿”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和文章的主旨,探究其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对话、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提到绿色,你会想到什么?生命、希望……(学生自由发挥)绿色是美丽的,绿色是美好的,我们喜欢,文人墨客也喜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现代散文家陆蠡的《囚绿记》,去感受这个有着“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的作家心中的那一抹“绿”。   二、解题   课前预习问题:文题中的“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   学生解答——“绿”是指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指“我”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我的桌前,以便时时欣赏。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学生朗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1、文章哪几个段落集中写了“囚绿”?这株常春藤在被囚之前和被囚之后与作者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依次找出文中作者对常春藤的不同称呼,体会其感情变化。   四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解答,明确——   (1)写作思路:   遇绿(第1-4段)—赏绿(第5-7段)—囚绿(第8-12段)—放绿(第13段)—念绿(第14段)。   (2)对常春藤的称呼及感情变化   称呼:“绿影”(第4段),“绿色”(第5—8段),“绿友”(第10、14段),“绿囚”(第12、13段)。   分析:“绿影”“绿色”的称呼,作者还是把“绿”当作物来看,而“绿友”“绿囚”的称呼,说明作者已把“绿”当作有感情的人来看,这表明作者对“绿”的情感在不断的升温。   学生根据行文思路,试着用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一见钟情——日久生情——情不自禁——一往情深   四、鉴赏语言,体会作者美好的情感   1、学生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完成任务:给自己喜欢的语句做上记号。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3、教师点拨鉴赏语言的方法:(1)找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2)找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使语言更优美生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作者的情感更真切动人。(3)找表达方式。散文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是抒情和议论,还有描写和记叙,多种表达方式的使用可使文章生动、形象、灵活,富有感染力。   4、学生赏析句子,教师点拨,再读,感受语言的美。   5、教师总结——言美,情切。   五、感受“绿”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文章主旨   1、感受“绿”的形象特征   问:作者用如此优美的语言去表达对一株常春藤的喜爱,那么这是一株怎样的常春藤?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蓬勃、向阳、固执、不屈服于黑暗。   2、联系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1)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创作背景的语句,教师补充介绍背景和作者生平。   文中语句:“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烽烟四逼中的旧都”。   补充介绍: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作者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1942年4月13日   ,他被日本兵抓捕,在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年仅34岁。   (2)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的形象特点来理解其象征意义,明确:“绿”象征着生命,希望;象征着向往光明、向往自由、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3、理解文章的主旨   问:这么美好的“绿”,作者为何要囚禁它?   教师引导,学生解答,明确: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不屈服于黑暗;因为绿给予了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着绿——这一株常春藤。将它囚禁,是作者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文章主旨:作者通过赞美一株象征着生命和希望的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了广大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抒发了自己对光明、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忠于祖国的情怀。   六、学习“绿”的精神,探究作品的现实意义   思考:作者心中的这抹“绿”给你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   学生举例,分析、感受。教师补充简介夏达、艾水水,学生课后搜索两人资料,体会当代年轻人的坚强不屈。   总结: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七、布置作业   请以“我心中的__(景物)”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囚绿记》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2.学习从品味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3.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   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2.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学法指导】   批注法与讨论法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大学毕业后,当过教师,做过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上海沦陷后,继续留在上海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后被日本宪兵逮捕,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善于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关注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出版的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和〈〈囚绿记〉〉。   【学习过程】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piē见涸辙移徙急不_iá择   婆suō猗郁 蕈菌yà苗助长   (2)将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句画上横线,并仔细朗读体会。   二、能力提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什么要“囚绿”?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各写了什么?请理清下列线索,并划分结构层次。   绿→绿→绿→绿   (二)研读课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1、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请用下列的方式研读课文。   从字词的妙用、句子的修辞方法、句子的表达方式(抒情)等多方面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并记下你的阅读体验,做旁批。(不少于四条)   2、先独立思考,思考不出的问题可求助你的伙伴。   ①囚绿后,“绿”有哪些变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   ②对囚绿的行为你是怎么理解的?说出你独到的想法。   ③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这一现象,你有什么想法?   ④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   ⑤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   (三)拓展延伸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   1、你认为礁石具有哪些特点?   2、诗中的哪个字你最欣赏?为什么?《囚绿记》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收藏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