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双减”背景下数学作业设计 根据教育部门扎实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的工作精神,为进一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数学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整体设计课内外的学习活动;要把课外作业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少而精的高质量作业取代简单、机械、重复性的大量作业,达到“减负增效”目的;要使作业真正为教学服务,为素质教育服务,使之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提高认识,更新作业设计理念 作业作为课程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作业的设计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作业形式枯燥、单调、僵化;作业评价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等,长此以往将会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作为教师我们应积极、正确地看待作业改革,努力探讨如何布置能有效布置作业,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其形成数学学习方法,发展数学思维,增强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二、整体把握,明确作业设计原则 通过作业改革,我们希望数学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找出现状和预期状态之间的差距,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及时改进教学方法,降低教学难度和调整教学进度;通过作业学生了解自己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更积极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之中去。基于这个出发点,我们明确了作业设计的原则: 一是目标与作业的一致性原则。 作业设计要紧紧围绕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保持一致、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并把学科知识、学科思想、学科价值融入到作业的内容设计中去。 二是层次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作业的内容要适合各个学习层次学生的需求。每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都应有适合自己的作业。要注重趣味性,使学生愿做作业、乐做作业。 三是适度性与多样性的原则。 作业设计的量要符合各年级书面作业的时间要求,作业内容要适当,作业难度要符合学生实际。作业形式要多样,应体现拓展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要求。 三、形式多样,优化作业设计内容 作业设计的目的应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对数学作业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将作业融于活动,融于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既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前置型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已有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前置型作业是指教师预先设计探究性问题,以作业单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学生结合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活动经验进行自主探究。设计前置型作业的目的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为新知的探究做好准备。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密铺”时,鼓励学生在家自己借助图形动手拼摆,学生带着初步了解的图形密铺知识进课堂学习,会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学生在剪一剪、拼一拼的过程中,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在操作中体验到了数学的美,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二)实践型作业,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围绕现实问题,我们让学生动手实践或是实际调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拉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例如,在教学“1-10各数的认识”后,设计“找找生活中的数字”实践活动,教师鼓励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数,通过有趣的找数、认数活动既巩固了 10以内数字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对数学的热爱再比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后,设计“家庭作息时间表”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作息时间表,既巩固了时分秒的知识,又能引导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时间。 (三)复习型作业,整体建构知识体系 复习是学生系统完善、深化知识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学生巩固、内化基础知识,建立网状、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设计复习型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中明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建立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学会更全面、更系统地思考问题。我校在三至五年级学生中开展“整体建构知识结构”思维导图的制作活动,学生在学完每个大单元知识的基础上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单元知识思维导图。 设计这样的复习型作业,一方面可以使原本散乱的知识变得清晰、完整,从而使复习更形象化、生动化,提高复习的实效;另一方面将单元内容进行结构化重组,能使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更为清晰,有助于学生形成条理化、结构化的思维。 四、改进评价,保证作业设计实效 对学生书面作业的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对作业的态度、书写及格式的规范程度进行评价;二是从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而且要给学生及时订正错误、再次学习的机会。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学习方式、解题技巧与数学经验,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数学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丰富多样的数学作业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之中展开深度学习,在深度学习之中领悟数学的本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终实现学生的高质量数学学习。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该如何设计数学作业 背景: 双减《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总体要求: A、指导思想 坚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棒人,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B、工作原则 (一)作业题必须经过精选才能布置给学生,题目要贴近学生实际,教师个人要先行收集资料并认真做题,再由备课组集体讨论确定。 (二)坚持有效性、科学性、层次性和发展性,兼顾自 主性开放性和多样性。 (三)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整体提升学校作业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全面落实关于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有关规定,严格落实 “双减”工作要求。 (四)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性、责任心、创新精神。避免因作业过多或难度过大而出现的敷衍、抄袭等问题。 命工作目标 (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同时进一步提高作业布置科学性和合理性,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一年内有效减轻、三年内成效显著。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复习再作业,作业必须限时。同时备课组要集体研讨作业布置,杜绝无效作业,分层布置作业,课后服务巩固时能精准练习,潜能生做到面批面改,学生就不会感到作业难、作业久了。作业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律、高效的意识。 数学作业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思维的学习实践活动,课后作业的选择与编排应突出层次性,可以设置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问题等多种作业形式。教师应对数学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进行探索,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使全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一、吃透教材,正确把握重难点 个人认为作业设计应该要根据教材的编排和知识的重难点来进行设计。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知识的重难点,有些难度大的知识点,并且教材不做要求的就不能再进行练习,因为这样作业设计既浪费了时间,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设计阶梯式作业,让不同基础的学生自主选择,拓宽思维 数学课程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性格各异的学生,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知识基础、思维能力。这导致了他们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与不同的发展潜能,就是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为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尽可能照顾这种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减少统性,增加选择性与弹性,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 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圆的面积”一课时,可布置这样的一些题目:(1)公园圆形喷水池半径6米,请求出它的面积。(2)学校圆形花坛直径10米,请求出它的面积。(3)—个圆形沙堆,底面圆的周长是28.26米,求这个圆形沙堆的底面积。(4)把一根长1256分米的铁丝,先围成一个圆,再围成一个正方形,谁的面积大?大多少?这样,既保证了学困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又通过一定量的思维训练,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达到熟能生巧,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培养了他们勇于创新的能力。 三、设计尝试型作业,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 尝试型作业也就是预习作业。课前通过学生自学教材、查阅资料,初步掌握学习内容,完成一定的练习。例如,学习“圆的认识”之前,让学生玩手中的圆纸片,通过折折看看,说出对圆有哪些新的认识。通过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与研究达成共识:(1)圆对折出现一条折痕,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圆的直径,从不同角度折,能折许多条,说明一个圆有无数条直径。(2)对折若干次后发现折痕在圆的中心有一个交点,它就是圆心。(3)对折痕的一半是半径,且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4)圆心将直径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说明同一个圆内一条直径的长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这类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激发探究欲望,培养研究精神。 四、设计应用型作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开发运用能力 决定学生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如何看待、理解数学和能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对作业的选材、内容、形式要尽可能地融入到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L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实践,再提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根据给出的硬纸板、尺子、剪刀、胶水,请你帮制药厂制作一个药盒的样品。要求盒子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并求这个盒子的表面积和容积。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考虑问题的不同,有些学生会考虑到盒子的接头问题,还有接头的大小等等,所以成品就会有差异,但是学生在自己动手活动中一定能领略到数学在自己生活中的用处,并从中体会到成功后的喜悦和欣慰。 2.在“实际操作”中应用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留给学生这样的作业:一根40厘米长的绳子,从任何两个地方剪断或折叠,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生各自通过多次实验、操作、观察、思考、比较,最终得出“两端的绳子之和大于40厘米的一半能围成三角形”,还感悟出“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学生从枯燥的抽象的作业中解脱出来,在“做事”中经松完成作业。这种作业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模式,强调学生的尝试、亲历、实践,让学生在探索求知的全过程中,增强了体验,丰富了经验。 五、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探索发现,做学习的创新者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布置“开放性作业”,能让学生在“多种解法”或“多种答案”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解题过程中有所创新、有所发现,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在作业中会思考、善思考、巧思考,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小学课本上有不少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素材,我们要挖掘这些潜在因素,设计开放型作业,让学生发散思维,敢于标新立异,提出各种问题大胆创新。内容既可以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也可以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可以与社会活动接轨。形式要活泼,思路要开阔,给学生提供自由驰骋的天地。 六、设计研究型作业,让学生求异创新,发展综合素质 研究型作业,即学生选择一个专题性内容,对其中一个 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开放,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才能有所提升。 比如,在学完“认识时间”内容后,学生学会了观察钟面、读取时间,形成了初步的时间概念。为了培养学生观察与推理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教师可设计应用性作业,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作息时间,了解自己一天做了什么事情。观察并记录的过程,正是学生回顾所学内容的过程,同时丰富了学生对时间观念的认知,让学生学会了珍惜时间。 总之,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在作业内容与形式上进行改和创新,这不仅能减负,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对数学作业不再厌倦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收藏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