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姹紫嫣红》教案 教学目的:   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理解杜丽娘形象的特质,认识《游园》一出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及其在全剧中的地位,体现本单元所涉及的人类共同的永恒情感内容,特别是对爱与死的体验、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弱者的同情等;了解曲词特点,品味戏曲语言,提高学生鉴赏戏曲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   杜丽娘形象、戏曲语言。 教学过程: 一、介绍汤显祖与《牡丹亭》。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是明代首屈一指的伟大戏剧家。他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即公元1550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即公元1616年,活了67岁。英国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比他晚生14年,但与他死于同一年,他们是同时出现在世界西方和东方的两位戏剧大师。   汤显祖的戏曲代表作为“临川四梦”,包括《牡丹亭》(也叫《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因为这四部剧作都以“梦”来构思情节,汤显祖又是江西临川人,故称“临川四梦”。又叫“玉茗堂四梦”。玉茗是指白色的山茶花,而汤显祖酷爱白山茶。他家的庭院中有一株白色的山茶亭亭玉立,所以他的书房就叫“玉茗堂”。“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这首诗是当年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后的心情写照。汤显祖自己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那么,《牡丹亭》究竟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主要人物与情节。   南安太守杜宝请到腐儒陈最良来教女儿杜丽娘(闺塾)。在贴身丫鬟春香的鼓动下,杜丽娘到后花园游玩(游园),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梦柳)。梦醒后她为相思所苦,描画自己的容颜后伤情而死(写真)。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应试,经过杜丽娘的墓地,拾得她的自画像(拾画叫画),和杜丽娘的鬼魂相会,并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夜走京城(婚走)。但杜宝不承认他们的结合,直至柳梦梅中了状元,由皇帝做主,事情才获得圆满解决(团圆)。 三、文本赏析。   《游园》选自《牡丹亭》第十出,包括“游园”和“惊梦”两部分内容,重点讲析《游园》部分。   【皂罗袍】这支曲是写杜丽娘在观看园中景色时由喜转悲和由叹转怨的情怀。开头两句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姹”,美丽。“嫣”,娇艳。这是说美丽娇艳的鲜花满园开遍,一片迷人春色。“断井颓垣”是说,井已干涸,矮墙坍塌,一片破败的景象。作者用“姹紫嫣红”的迷人春色与“断井颓垣”的荒废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杜丽娘从“姹紫嫣红”看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而这“断井颓垣”正象征她那阴冷的生活环境。如此明媚的春光竟被辜负,自己美丽的青春也只能在深闺中埋没!“原来”、“似这般”、“都付与”几个词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带有无限的感叹和惋惜。接下来“良辰美景”两句,由触景生情转为直抒胸臆。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无限哀怨。“奈何天”,让人无可奈何的时光。这两句是化用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奈何天”、“谁家院”六个字里凝聚着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是痛苦的心声。杜丽娘面对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只有寂寞苦闷、无限哀怨。注意以上几句用词十分考究,“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对仗工整,语言华美,对比中蕴涵着对封建礼教和社会环境的强烈不满。姹紫嫣红的美好景色都给了断井颓垣,由物及人,一种自我怜惜的情绪油然升起。这就突出了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之间的矛盾,表现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的春光间的不谐调,春天的生机强化了她黯然伤感的情怀。现实的苦闷,青春的觉醒使得杜丽娘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无限向往。   这支【皂罗袍】是杜丽娘进园后唱的第一支曲子,是她心绪突变的转折点。 四、教唱。 跟着原唱慢慢哼唱;老师一句一句教唱,重点教学生对每个字每个音的把握;整体学唱之后跟着伴奏哼唱。 五、总结下课。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收藏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