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资源
资源分类
资源描述
精品文档 《世说新语》精选优秀模板三篇 世说新语 篇1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全书原八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那么,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后世之人对次书评价颇高,因其历史意义独特,文笔极佳,不仅是一本笔记小说,还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单、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纵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世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气。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几个典型的故事,第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顾悦和简文帝。顾悦和简文帝同岁,但顾悦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你的头发比我先白了呢?”顾悦答复说:“蒲柳的资质,临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资质经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由此也导致了人生的许多不同;第二个小故事,讲述的是身在庐山的远公,虽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给弟子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弟子,说:“我如黄昏时的落日余辉,自然不会照得长远了,只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亮堂!”这生动形象的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刻在了弟子们的头脑中。晋文帝的一个玩笑,一个调侃,却引出了顾悦如此富有哲理的答复:资质禀赋的不同应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远公用桑榆之光来比喻自己,用朝阳之辉来比喻年轻的弟子,告诫我们学习是一刻也不该放松的。在书中,作者以其独特的表达道理的手法,为我们生动形象地展开了一副知识的画卷,又善用比喻,能运用幽默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深奥的道理说到透彻,又恰到好处;能把人们熟知的平凡事说得不平凡,说得有趣。 读罢《世说新语》,遂感觉到了古人的种种精神品质,处事原那么,更令我对魏晋古风瞻仰不已,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记言那么玄远冷俊,记行那么高简瑰奇。” 世说新语 篇2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编写的一部志人笔记小说,全书分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篇,一共是一千一百三十那么小故事。记述了东汉末年至南朝宋时两百多年间士族阶层的言谈风气和琐闻轶事。 每一篇短小的故事都蕴含着许多道理,和古人的智慧。故事中不仅蕴意深远还描写的非常生动,运用了比喻,夸大等手法把每一件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陈太丘与一位朋友约定中午一起出行,友人没有按时预约,陈太丘只好单独出行,去后朋友才赶来。当从元芳口中得知,他父亲已经出行之后,友人勃然大怒,破口大骂。元芳指责友人不守信誉,不讲礼节。友人听后惭愧不已,想去拉元芳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芳头也不回的进了家门。元方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的爸爸辩护,指责了友人的无礼,但是元方最后连头也不回就进了家门,这又是对长辈的不尊敬,元方在指责友人无礼自己却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所以我觉得元方应该宽容原谅那位友人。 世说新语的文章多么令人深思,看上去觉得符合情理的做法,但是仔细想想又不对,有一篇写道两人一起做事一人总是三心二意最后另一个人都不愿和他做朋友了。这篇那么用小小的两件事表达了一个人的品行,也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 在看完世说新语后,我对事情的考虑变得细致,本来自己做事马马虎虎,如今改良了许多。这本书对我影响重大,里面许多小故事令我难忘。 世说新语 篇3 我看罢《世说新语》的“文学第四”,心中有一种很不爽的感觉。这种不爽产生的原因就是太多魏晋的古文人实在是太令人绝望了:每天除了辩论就是辩论,用华美的辞藻去攻击别人,自己辩过别人就沾沾自喜、贬低别人;辩不过别人便讥讽别人,不愿面对自己的失败。实在令人作呕。 让我最不理解、最讨厌的两个人就是支道林和殷浩。虽然支道林被称为是东晋的大学者、高僧,但我是一点也不想成认这个名号。支道林在自己辩不过别人时,理屈词穷之时就大声呵斥对方;在别人辩不过他时,他就嘲笑别人;在别人不愿同他辩论时还逼着别人辩论。这些行径一直令我不愿相信他是一位高僧,有学识的学者。听说他对《庄子·逍遥游》有着自己很独到的见解,但他的言行举止让我疑心他是否对于这种留芳千古的文章有着真正的理解,连尊重别人,不怒不嗔都不会的人,怎能叫做高僧?那么能写出真正自己的见解? 殷浩也好不到哪里去,他经常滔滔不绝地和别人辩论、清谈玄理,自己程度不够高深,还照旧大言不惭的和别人辩论着,所以经常遭到同代人的鄙视,还照旧和支道林这样的”伪高僧“辩论,让人看着和狗咬狗没什么区别。 可能说得有点重了些,但这些所谓魏晋名士确实令人绝望,辩论来辩论去,争名来争名去,又有何用?问了很多同学,连支道林,殷浩等人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这些古人是多么悲哀呀!自己活着的时候争到一点名声就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可以留芳千古,哪想到后人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可笑,可悲!和同时代的陶潜相比,实在是太过于浅薄了。陶潜也没有争名也没有辩论,就是过着自己的田园生活,表达出自己对于生命的考虑,反而为后世所称赞,所景仰。 这其实也能说明只有那些真正不求名利,可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思想的人,才能叫做文人,可以被世人所铭刻。而那些装模作样,做学问只求名利的人,虽然外表叫做文人,其实也就是打着文人的幌子来捞名利、捞虚荣心的牛鬼蛇神罢了。 仅是个人见解,持不同意见者可以反驳,我虚心接收。我觉得我并不像支道林等人一样不允许别人有不同意见。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收藏
网站客服QQ:
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