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药罐子》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药罐子 贾大山于老喜欢生病。——不,应该说是时常生病。他生病,从来不到指定的地方治疗,一定得请李先生。   于老生在富人家,从小多灾多病,一直仰仗李先生:六岁肚里生虫子,请的是李先生;十二岁长秃疮,请的是李先生;二十一岁打摆子,请的也是李先生。李先生去世了,以后看病,还是请李先生——李先生的儿子也行医,也是李先生。奇怪的是,文化大革命中,李先生不能行医,他十年安然无恙,百病不生;新时期到来,李先生的诊所一开张,他的病就又来了:今天上火,明天肠干,伤风感冒不断,去了咳嗽添了喘,三天两头抓药、熬药,于是得了“药罐子”的外号。   于老个子小,嗓门高,禁不得半点病痛。身上稍有不适,便哼哼唧唧,大呼小叫,甚至还要嚷着给在西安工作的女儿拍电报。李先生一到,就更“蝎虎”了,脑袋一耷拉,说:“哎哟,我不行了!”   “不行了”的病症,一剂“小柴胡汤”喝下便好,他就越发崇拜李先生了,硬说李先生是“东垣老人”的后代。人们不知“东垣老人”是谁,他便到处介绍:“东垣老人,姓李名杲,字明之,晚号东垣,大金朝名医,咱县人氏!李东垣名扬天下,李先生错得了吗?你们看着李先生那相貌,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高鼻梁大眼睛,活像东垣!”   李先生究竟是不是“东垣老人”的后代,街上无人真正知道。但是,李先生人缘极好,却是人人称道。晚上,尤其是冬天的晚上,他的小诊所里总是歇半屋子人,谈天说地,十分热闹。   一天晚上,大家正谈得热闹,“阿嚏!”——一个大喷嚏,于老来了。他穿得很厚,戴一顶皮帽子,围一条毛围脖,一个大口罩上面,只露着一对小眼睛。他说他又不行了,喉咙发干,四肢无力,浑身冷浸浸的。李先生赶忙给他倒了一杯开水,让他坐下,然后打开药橱,用小勺取出一粒药,放在桌上让他吃,服务热情而又周到。   李先生也很喜欢于老,称他是“模范病号”。平时看病,李先生怎么说,他就怎么办,一点也不含糊。李先生说“不要着凉”,夏天也得烧烧炕;李先生说“多喝白开水”,他一定得问清楚一天喝几壶才好;至于吃药,更是一丝不苟,谨遵医嘱。可是,今天却有些反常,相面似的瞅着那粒药说:“这是什么?”   “一种西药。”李先生告诉他。   “我不吃西药!”他说,“我这辈子,凡是挂‘西’字的东西都不吃,西药治标不治本!”说着,鼻子一皱,“阿嚏!”——又是一个大喷嚏!   外号“火锅子”的杜老爱抬杠,听出漏洞,当仁不让地说:“老于,西瓜,吃不吃?”   “吃!”   “西红柿吃不吃?”   “吃!”   “西葫芦呢?”   于老知道上了当,不再言语。   李先生也笑了,像哄孩子似的,给他讲了一番道理。他说中、西两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能妄加褒贬;又说中医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并非千古不变。东垣老人熟读《内经》《难经》,但又结合医疗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创造了许多著名方剂。假如人云亦云,陈陈相因,哪来的“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沉香温胃汤”呢?他的“小柴胡汤”也是因症配伍的,君臣佐使,不断变化。所以,医家和病家,也应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可拘泥一法,死认一门……   于老喝着水,望着李先生说:“试试?”   “试试吧!”卖烧饼的老温说,“这种药不错,电视上说了,打喷嚏流眼泪,一吃就好!”   “这种药是不错!”木匠老杨说,“今年春天,我们老爷子闹感冒,吃了一粒,立时见效。老爷子吃馋了,如今身上一不舒服,就吃这药,不吃别的药了!”   “极是!”李先生说,“天下万物,无旧不成新,无新不变旧嘛!——老于,吃了么?”   于老看看桌子上说:“吃了!”   李先生问他感觉如何,他嘿嘿一笑,眉毛也舒展了,眼睛也亮堂了,模仿着电视广告说:“不错,‘确实好多了’!”   大家望着他那焕然一新的样子,一齐笑起来。李先生把他送到院里,人们又听见他说:“不错不错,科学就是厉害!到底是著名的药。”   李先生送他回来,大家又有一番议论。李先生却呆呆望着桌子底下,怅然一笑说:“唉,我在他心目中,也不过是一粒西药!”说着,从桌子底下捡起一个什么东西,让大家看。大家看清了,哈哈笑了——于老喝水的时候,那粒药滚到地下去了,根本就没吃到肚子里。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写“于老喜欢生病”,巧妙设下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开篇这一句用语诙谐,奠定了这篇小说幽默风趣的基调。   B.于老逢人就说李先生是本县大金朝名医“东垣老人”的后代,这样做既表现了对李先生的崇拜,也有卖弄自己见多识广的意思。   C.于老到诊所就诊时病恹恹的,就诊后面貌焕然一新,前后的表现反差巨大,小说借此批评于老为了博取同情而没病装病的做法。   D.小说截取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片段加以描写看,刻画出生活闲散、庸碌无为的平民群像,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E.小说写杜老、老杨等人关于中西药疗效的议论,表现出了人们对中西、新旧等话题的认识,肯定了新时期人们思想认识的进步。   (2)李先生凭什么让于老“一直仰仗”?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药罐子”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艺术效果。(8分) 试题答案:【答案】   (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2)①出身与经历。李先生父子两代行医,从父辈起就为于老治病。②医术。李先生一出手,于老“不行了”的病症就好了。③性格与医德。李先生性情温和,服务热情周到,对于老极为耐心,能像哄小孩子一样开导于老。   (3)①娇气。身体稍有不适,就大呼小叫,说“我不行了”。②纯真朴实。崇拜李先生,便到处夸李先生“活像东垣”。③偏激。李先生让他吃西药,他一口回绝,并说“凡是挂‘西’字的东西都不吃,西药治标不治本”。④理智。知道自己说话有漏洞后,便“不再言语”不加反驳;听了李先生的劝后,主动提出“试试”西药。⑤迷信权威。药没吃下,而李先生问他吃完药后感觉如何,却连说“不错”“到底是著名的药”。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4)出人意料(2分):感觉“确实好多了”的于老其实并没有把药吃下。情理之中(4分):①李先生给于老的药放在桌上,只有一粒,于老吃药时,正与大家闲聊,并不在意,看到桌上的药没了,以为自己已把药吃下去了是完全有可能的;②于老得的本是小病,加上十分崇拜李先生,又听了老温等人的议论,有了“药到病除”的心理暗示,因此虽然没把药吃下,却产生了“确实好多了”的错觉。艺术效果(2分):①使小说更具波澜;②增添小说的喜剧色彩。   题思想。所以D项分析不正确,不能给分。E项是对小说思想主题的理解与概括。杜老、老杨等人关于中西药疗效的议论,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两条,一是中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二是不迷信旧东西,也不盲目崇拜新东西。虽然这两条结论分别由李先生和杜老提出来,但都得到诊所闲谈所有人的赞同,因此这两条结论代表了人们的认识水平,体现了人们思想认识的进步。E选项对于小说深层主题的挖掘和鉴赏是恰当而准确的,由于本项需要结合整个文本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进行理解与概括,有一定难度,所以给3分。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此题的选项BCE考核内容,选项AD考核手法。其中BCD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2)试题分析:小说中,李先生是医生,于老是病人,因此李先生被于老一直仰仗的原因,首先是作为医生的特点,如医术与医德;但李先生与于老又不是一般的医患关系,于老一直仰仗李先生,还有基于李先生的家世和个性为人的理由。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李先生的出身与经历。小说开头写到“李先生的儿子也行医,也是李先生”,可见,在小说中给于老看病的李先生出身于行医家庭,于老对李先生的信任仰仗,既有李先生医术的原因,也有李先生出身的原因。另外,小说在介绍于老从小多病时,多次写到“请的是李先生”,这一独特的经历,造成了于老对两代李先生的高度信任,把这一段文字转换成从李先生的角度而言,即李先生有着医治好于老病症的特有经历。第二,李先生的医术。对于李先生的医术的描写,小说既有从于老角度作的侧面描写,如“一剂‘小柴胡汤’喝下便好”;也有从李先生角度作的正面描写,如李先生对中西医等问题的认识。第三,李先生的性格与医德。“医德”主要指李先生行医诊病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品德,如详细交代医嘱,在于老来就诊时热情服务等;但李先生对于老,显然不止一般的医患关系,李先生对于老体现出耐心、喜爱等,也显然无法仅用“医德”以概括,这里面,应当还有李先生的性格因素,而根据原文的有关描写,可以概括为“性情温和”。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情节概括的题目是小说常见的题目,注意有直接要求概括情节,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想象等提问方式,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节。此题注意从“出身与经历”“医术”“性格与医德”方面概括。   中的某些侧面。基于以上原因,本题在概括人物性格特征时,既要关注于老性格特征中比较突出的方面,也要根据题干中“在刻画‘药罐子’这个形象时”和“突出”的限制,从有利于表现小说主题的角度,筛选出作者着意突出的于老的性格特征。小说中于老的性格特征,首先是他的娇气。这种“娇气”的主要表现,就是于老的“喜欢生病”,因为于老的病症,大都只是“上火”“伤风感冒”之类的常见小毛病,但于老都要就医抓药,并且常常“哼哼唧唧,大呼小叫”,说自己“不行了”。其次,是于老的纯真朴实。他对李先生的崇拜,没有任何世故的掩饰;对于李先生的医嘱,执行得十分认真,这些略带孩子气的行为,出现在一个老人的身上,足见他的纯真朴实。第三,是于老的偏激。于老拒绝吃西药,并没有什么依据,只是出于对“西”字头东西的反感,以及对西药的错误认识,这种心态恰恰体现了他个性中偏执顽固的一面。第四,是于老的理智。虽然对西药有成见,但肯听从李先生的服用建议;听了李先生的讲解,对中西药的各有长短,能够有所接受;对于杜老的调侃,自己知道话有不妥,就不争辩,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于老虽然“娇气”,但不是一个胡搅蛮缠的人,他对新事物、对他人的看法,还是能理智地接受的。最后,是于老的迷信权威。李先生治好了他的病,他崇拜李先生;李先生给他推荐西药,他没吃下,却感觉好多了,可见,在他心目中,李先生才是真正的“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娇气”“纯真朴实”“偏激”“理智”“迷信权威”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收藏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