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资源
资源分类
资源描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 2.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3.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4.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 1.学会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 2. 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教学难点】 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说到童年生活,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预设:打游戏、看电视、上学、上兴趣班…… 同学们能不能想象,一代文豪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让我们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谈话入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幼时就读三味书屋,后到江南水师学堂求学,后来留学日本,本是学习医科,但发现医学无法救中国,弃医从文。1909年8月归国任教,后到中华民国教育部任职。1930年3月2日,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被选为常务委员。鲁迅一生笔耕不辍,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等。 2.整体感知 (1)感知任务:限时5分钟一气呵成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2)任务要求: ①默读要求:不指读、不动唇、不分心、不停顿,遇到不会读或不理解的生字词做记号。 ②感知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完成默读后,结合上下文,猜一猜不理解的生字词的意思。 (3)任务检测: ①字词检测 窜(cuàn) 觅(mì) 跪(guì) 拗(ǎo) 确凿(záo) 云霄(xiāo) 鉴(jiàn)赏 啄(zhuó)食 和蔼(ǎi) 恭敬(jìng) 盔(kuī)甲 轻捷:轻快敏捷。 倘若(tǎng):表示假设。 质朴(pǔ): 朴实;不矫饰。 博学:学问丰富。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倜傥(tì tǎng):洒脱;不拘束。 淋漓(lín lí):形容湿淋淋地往下滴;形容畅快。 绅(shēn)士:或曰士绅,旧指地方上有势力的地主或退职官僚。 人迹罕(hǎn)至: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人声鼎沸(dǐng fèi):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②感知内容:文章记述了“我”童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生活经历。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作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通过整体感知任务的设置,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默读要求,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过渡:作者在本文中回忆了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游戏、学习生活。通读完篇后,你觉得作者对两处的情感相同吗? 1.探究任务 再次默读课文,圈画文中关键语句,谈谈儿时的“我”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抱有怎样的态度。 2.探究方法 (1)默读全文,圈画“关键语句”;如标题、开头、结尾、过渡段等。 (2)根据所圈画的关键字词,结合上下文,归纳作者对“百草园”及“三味书屋”的情感态度。 3.成果展示 (1)关键词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标题)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第1段)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第9段) 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第10段)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结尾) (2)“我”的态度 预设1:儿时的“我”对“百草园”依依不舍,去“三味书屋”并不情愿。 预设2:儿时的“我”对“百草园”喜爱,对“三味书屋”则抱有一丝恐惧与无奈。 预设3:儿时的“我”对“百草园”很喜爱,对“三味书屋”既有无奈,但似乎也有些喜爱。 设计意图:通过对关键词的圈画,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情感,并学习在默读中圈画关键字词帮助理解的方法。 (二)合作探究 过渡:文中的“我”将百草园当作“乐园”。默读百草园部分,你能体会作者的乐趣吗?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第2—8段,解决以下问题: (1)“我”在百草园获得了哪些乐趣? (2)作者如何表现出这些乐趣? 2.探究过程 (1)自主默读全文,圈画你觉得体现了作者“乐趣”的词或句子,用1/2个词概括乐在何处。 (2)小组内交流分享,形成小组结论。 (3)小组内合作,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出这些乐趣的。 提示:可以从感官、写作顺序、语言特点等方面来分析。 (3)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小组内交流的成果。 艺术特点 百草园之“乐” 形象生动 视觉:[色彩][形状] 听觉: 味觉: 层次井然 主次: 空间: 时间: 独具情韵 3.成果展示 (1)“我”在百草园获得了哪些乐趣? ①百草园声、色、味俱全,在园子里拔野草,抓虫子乐趣良多。 视觉:[色彩]碧绿、紫红、黄…… [形状]肥胖、高大、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听觉:鸣蝉“长吟”,蟋蟀“弹琴” 味觉:覆盆子又酸又甜 ② “美女蛇”传说添神采。 ③雪地捕鸟乐趣多。 (2)作者如何表现出这些乐趣? ①形象生动的细节描摹。 色彩的描绘,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勾画出鲜活的画面,表现“我”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形状的描摹,生动地再现了各类动植物的具体情态,形象可感。听觉的描写,赋予昆虫人的情思与行动,精确而传神。味觉的展现,增添了百草园多姿多彩的奇妙乐趣。 ②层次井然的记述顺序。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型结构从百草园整体到其中某一个局部,突出了“泥墙根一带”对于儿童的特殊吸引力,表现了作者历数儿时趣味的欢喜,表现出儿童特有的一种情趣。写景时有序的时空安排,使百草园中纷繁、杂乱的景物得到清晰而有条理的组织,使文章结构层次更加分明。 ③独具情韵的童真回忆。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运用了比喻和拟人,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用“肥胖的”“臃肿的”来形容景物,都展现了儿童独特的观感。拔野草、抓虫子更是充满童趣的回忆。 “美女蛇”的传说写出了“我”听故事时的紧张、好奇,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雪地捕鸟”的回忆表现出冬季百草园的妙趣横生,而“雪地捕鸟”一系列动作的描写,更是细致再现了捕鸟的过程,表现出冬季百草园的妙趣横生,再现了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亲近。 艺术特点 百草园之“乐” 形象 生动 视觉:[色彩]碧绿、紫红、黄…… [形状]肥胖、高大、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听觉: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拍的一声” 味觉:覆盆子又酸又甜 层次 井然 主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空间:写静景由低到高,写动景由高到低; 整体由静景到动景,具体由动景到静景。 时间:春、夏、秋、冬 独具 情韵 以儿童心理观风景美:肥胖、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美女蛇”故事添神彩。 拔野草、抓虫子、雪地捕鸟乐趣多。 “扫”“支”“撒”“系”“牵”“看”“拉”“罩”…… 设计意图:借助合作探究的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体会百草园之趣。 四、课堂小结 教师点拨:在这一部分的最后,“我”称呼百草园里的景物为“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里面的景物是“我”的玩伴,与“我”有着亲密无间的感情。因此,作者在文中用“我的蟋蟀们”这样的称呼立足于“小”鲁迅的视角,以儿童的口吻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喜爱与眷恋。 了解了百草园之趣,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究,三味书屋之中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预习。 五、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 《城南旧事》林海音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在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作者心头。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于是把它们写了下来,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同类文章推荐阅读,帮助学生感受不同时代人的童年生活,同时拓展视野。 六、布置作业 1.当堂演练 自由诵读第2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2.课后作业 在你的心中,一定有像“百草园”一样的“乐业”吧。模仿文中的写法,写一小段文字描绘一下你的“乐园”,配上适当的图片,在班级内展示,不少于200字。 要求:按一定的顺序描写,写出景物的特点,并选择能表现你情感的词语表现出来。【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百草园之乐 ①形象生动的细节描摹 ②层次井然的记述顺序 ③独具情韵的童真回忆 ④充满童趣的儿童视角 “百草园”声、色、味俱全 园子里拔野草,抓虫子乐趣良多 “美女蛇”传说添神采 雪地捕鸟乐趣多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收藏
网站客服QQ:
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