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树谣教学反思5篇 小树谣教学反思篇1 ?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以孩子的口吻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故事:冬天,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让小树平安地度过严寒。夏天,小树给爷爷遮阳,让爷爷愉快地度过酷暑。人与树之间的关系是多么的和谐、融洽。本文通过朗读和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人与树之间应该亲密、和谐地共处,让他们潜移默化地被爷爷爱护小树的行为所感染,从小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反思一:以识字写字教学为重点。 教学生字时,我通过指读、小老师带读、做动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读。重视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汉字,了解字词的意思,并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识记汉字。如这个“伞”字的教学,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再以实物形象帮助识记字形,这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如让学生做动作来记住“开、冷、暖、热”。这样让学生猜一猜、动一动,更有利于识字的巩固。写字教学,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间架结构,提醒大家写好要注意什么?再教师范写,细致讲解,为学生练写打下基础。 反思二:重视语言的积累。 在讲读课文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段,区别儿歌,为后面学习各段奠定基础,同时结合课后“读读说说”一题,以课文中的图片,来启发学生想象,在语言的感悟中学习词语、句式,积累语言,如:暖和的( )、绿色的( )让学生练习说词,积累词汇。同时,借助图画,引导孩子观察想象画面的内容、人物的语言,训练口语表达,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为学生创设冬天寒冷的场景,引导学生感受小树在寒风中会想些什么,而后老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这时,小树不冷了,它又会说些什么呢?学生在“小树”与“爷爷”之间和谐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受到了环境意识的熏陶,感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学会了语言感悟和积累,而且还学会了扩展词汇的方法。 ?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的教学,使我深感到:要使学生有丰厚的语言积累,必须通过多种教法和学法的巧妙结合,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动脑动手,身心愉悦,才能实现尊重儿童,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小树谣教学反思篇2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知到内化的过程。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找准学生的认知支撑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出发,把学生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探索中。 ?小树有多少棵》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乘法后的进一步学习。课前伊始,我就先复习表内乘法的口算,以及数的组成,例如:20里面有()个十,300里面有()个百等,为学生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进行了铺垫。 在新授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植树”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说说已知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当学生提出数学问题:“3捆一共有多少棵”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小组汇报交流中,再优化计算方法。学生的算法多种多样,有画图,用加法20+20+20=60来计算,更多学生是直接用遮住0的方法来计算,先算2×3=6,20×3=60,我适时引导学生,“2”是表示什么,由于有之前的课前复习,学生很快就能抓住“20就是2个十,20×3表示2个十乘3,也就是6个十,是60”这一算理。因此,新知的学习就是这样水到渠成。 而对于后面的“500×3=?”的计算,我引导学生总结“20×3”的计算方法,再用迁移类比的方法,自主探究“500×3=?”的算法。这样既开动了脑筋,又节省了时间,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经历探索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口算过程,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率也高。 小树谣教学反思篇3 1、本节课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植树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氛围中学习,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环保教育。 2、重视算法多样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不强求统一的语言和过程,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3、由于本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比较注重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下节课应在这方面适当加强,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小树谣教学反思篇4 ?小树有多少棵》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课,是关于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乘法。 教学中,我采用了 归纳法,练习法,主要是考虑到部分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本班学生学习能力相差较大,优者优,劣者劣,是很明显的`差别。像320这种题目的得数,他们不用考虑,就可以直接说出答案。但是,至少有1/3的学生会不清楚,这是本班学生的学情。 课上,从导入开始, 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入,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高,(从购整捆的铅笔导入),为本节新课小树有多少棵作了铺垫。当从主题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们 学习的兴趣高。在授新课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分组交流等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对迁移 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方向。衍晟、嘉豪、晓茵等相对接受能力较不好的学生也能根据复习的内容顺势迁移到本课学习中。这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每捆20棵树,3捆就要把3个20相加即20+20+20 可以把320,就是3捆小树合起来的总数 就是把20+20+20,等于60(棵) 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谈论自己的想法。尽管不那么完整,我都给予肯定。当提出4捆小树、5捆小树时,孩子们也就明白该怎么样做更好了。 要求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是迁移的目的,也是孩子必须掌握的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练习中,有出现32 302 3002这类题目,再让学生计算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大部分学生只会说积每一次多一个0这样的话,对于乘数和积之间的关系表达不那么顺畅,但是在交流中发现孩子还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的,知道当乘数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时,积也跟着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在今后的学习中, 我会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树谣教学反思篇5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对于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编写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3.全班交流。这样设计是为了全班交流体现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目的。 4.解决问题。 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练习 1、口算。 2、数学游戏。 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视算法多样化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其次本节课我还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但在这一节课上,我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只注重了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我准备下节课在这方面适当加强,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8 / 8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收藏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