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资源
资源分类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编教案教学设计 1 草 原 1.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的方式等会写8个生字和18个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理解“绿毯、线条、柔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3.揣摩文中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句子,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通过对语言的反复朗读,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重点 1.会写8个生字和18个词语,背诵第1自然段。 2.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体会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 揣摩文中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句子,并学习这种写法。 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2.搜集古今文人描写草原的诗词、文章。 3.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4.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毯、陈”等8个生字,并能理解字义,理解由生字组词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迷人的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 3.领悟作者在写景中融入自己感受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板块一 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配视频,内容为草原风光,时长约1分钟。 2.谈话: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诗词方面的资料,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叫蒙古包,他们喜欢喝奶茶,吃奶豆腐和手抓羊肉,擅长套马、摔跤,被称为“马背民族”。描写草原的民歌有《敕勒川》等。 3.过渡:1961年夏天,老舍先生第一次走进内蒙古陈巴尔虎旗,以清新隽永的笔墨写下了一篇经典散文《草原》。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走进辽阔的大草原,去深入感受那里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课件同步出示课题和作者) 4.介绍老舍,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现代作家,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一生创作文学作品多达九百万字。主要作品: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剧本《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陈、裳、虹、稍”为翘舌音,“衣裳”中的“裳”读轻声。“蹄”读tí,不能读为dì。“微”读wēi,不能读为huī。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强调书写笔顺的正确,注意“毯、陈、腐”的最后一笔是点。强调书写的正确,“微”的中部有一横。 4.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绿毯 线条 柔美 惊叹 回味 乐趣 目的地 洒脱 衣裳 彩虹 马蹄 热乎乎 礼貌 拘束 举杯 感人 会心 微笑 5.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6.默读,要求边读边思考:课文向我们描绘了哪几个画面? 7.学生回答,课件相机出示相关内容。 草原风光图、喜迎宾客图、主客相见图、盛情款待图、联欢话别图。 板块三 展开想象,还原画面 1.想象画面。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圈出描写的景物,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并将感受最深的地方画出来,并在课本空白处进行批注。 (2)教师巡视指导,检查学生对默读要求的落实情况。 (3)学生反馈自己圈画出来的景物,教师引导学生的回答并明确。 天空 小丘 羊群 骏马 大牛 (4)引导学生找出作者对这些景物描写的语句。 (5)让学生再次默读描写相关事物的句子,并结合生活经验,对课文相关描述性的内容进行想象,看看描绘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并与同桌或小组交流,试着给画面取个题目。 (6)通过学生自主发言和点名回答的方式进行全班交流,在学生描述画面的同时从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的角度进行指导口语表达,同时出示相关的图片,相机指导发散和概括。 ①联系“天苍苍,野茫茫”理解“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第3句描绘的是一幅“草原一碧千里图”。 ②抓住“翠色欲流”“柔美”两个关键词,明确对小丘的描绘勾勒出了一幅“小丘柔美翠色图”。 ③抓住对羊群描绘中的“一会儿”,对羊群描绘的画面可以概括为“羊群悠闲散步图”。在对该部分的理解中,要体会“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一句所展现的草原的色彩之美。 ④通过“静立”可以想象骏马和大牛的状态,由此引导学生对这幅图概括为“骏马和大牛静立图”。 (7)结合相关的图片,对第1自然段描绘的几幅图片进行总结。 草原一碧千里图、羊群悠闲散步图小丘柔美翠色图、骏马和大牛静立图。 2.体味表达。 (1)作者用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也仿佛身临其境。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草原的优美风光和作者的感受? 句段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①品“绣”字之妙。学生再读这个句子,思考哪个字用得最巧妙。 “绣”字用得妙,羊群本来在吃草而随意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并且图案在不断变换,真是美极了! ②出示羊群悠闲散步图,请学生结合这幅图,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要点1: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要点2:像碧绿的湖面上盛开着朵朵白莲花。 句段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借助图片和字典理解“渲染”“勾勒”这两个词,再联系生活实际,想想文中“渲染”这个词好在哪里。 渲染:是用水墨和淡的颜料在宣纸上涂抹。 勾勒:指用线条画出事物的轮廓。 只“渲染”而不“勾勒”,景物和背景的边界就会不太清晰。远远望去,小丘与白云相接,就像绿色要流到云里了,这一景象和只用“绿色渲染”的国画很相似。 ②出示翠色与绿色两种颜色进行对比,体会“翠”比“绿”好在哪儿。 要点1:“翠”字让人感觉特别通透,相比之下,“绿”显得死板一些。 要点2:“翠”比一般的绿更鲜亮,更有光泽,绿得更丰富更饱满,好像快要流淌下来一样。 ③学生再轻声读这句话,想象“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幅画面。 句段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过渡:置身于此情此景,老舍先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注意要读出感情。 ②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作者坐下低吟小诗,他会吟些什么内容? ③仿写感受。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想开去,想象如果此时你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完成句式训练。 示例一:这种境界,我既想坐在小丘上看着悠闲散步的牛羊,又想在草原上奔跑,既想躺在柔软的草地上沐浴温暖的阳光,又想骑马尽情地奔跑。 示例二:这种境界,我既想静坐,又想高歌,既想独享美景,又想拍下来给我的伙伴们欣赏。 ④学生交流自己写的句子,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全班再次齐读第1自然段,在朗读中感受草原迷人的景色。并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3.小结:老舍先生将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情与景,所见与所感,水乳交融。我们以后在写景色时,也可以像作者这样,既可以写看到的、听到的,还可以融入自己的感受来写,这样才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 4.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1.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土人情,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深厚友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 2.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3.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请学生概述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过渡:(出示课件,草原风光图)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走进了内蒙古大草原,领略了让他人既惊叹,又舒服的风光美,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感受让人“何忍别”的人情美。 板块二 聚焦场面,体味风情 1.概括场面。 (1)范读第2~5自然段,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和重音等。 (2)学生自读课文,出示朗读任务。 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试着用小标题概括。 (3)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指导。 远迎远客、主客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2.体味情感。 (1)过渡:作者亲身经历了这次在草原的参观访问,在文章的最后,他不由得发出赞叹。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产生了这样的感叹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第2~5自然段,看看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蒙古族和汉族的情深”?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出示重点句段进行深入诵读和感受。 句段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 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指名朗读,其他学生寻找体现蒙古族和汉族情深的关键词。 ②出示蒙古族同胞远迎来客图,指名回答,并抓住关键词引导对画面进行想象,从而加深体会。 ③强调“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句中“飞”字的妙处,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老舍,看到蒙古族同胞身穿盛装,快马加鞭来迎接,你的感受如何。从而来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和蒙古族和汉族的情深。 人多——“男女老少”“一群马”;盛装——“穿着各色的衣裳”;心情急切——“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飞”表明马的速度很快,说明蒙古族同胞想要快点见到客人,心情很急切。 句段2: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①指名读,注意“蹄”的读音,不要读成“dì”。 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静寂”和“热闹”,通过对比,理解“蒙古族和汉族的情深”。 “静寂”与“热闹”是一组反义词,从中体会到此时此刻,草原的热闹与先前的静寂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能感受到“蒙汉情深”。 ③过渡:蒙古族同胞飞奔而来迎接远客,迎接到了之后,大家又是如何打招呼,寒暄的呢?(同步出示主客相见的句段,即“句段3”) 句段3: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①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握手的关键词句,同桌可以按照文中的描绘体验一下这种握手方式,从而体会相见时的心情和蕴含的情感。 要点1:总是握着,握住不放。可体会到蒙汉两族同胞见面时的激动心情。 要点2:“热乎乎地握着”,不仅是手热乎乎地握着,心也是热乎乎的。 ②体会“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一句,思考他们的心愿都是什么呢。 大家的共同心愿是民族团结互助。 ③指名读,评价读,读出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相见时兴奋、激动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各民族同胞之间的团结互助。 句段4: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①学生默读句子,并思考: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要点1:体会到了草原人民富有民族风情的待客之道。 要点2:从主客之间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体会到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感情深厚,就像一家人。 ②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说说这样热闹的场面,让你想到了什么时候的情景。 ③学生自由发言。由饭菜的丰盛,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由“亲热”“有礼貌”“不拘束”体会蒙古族和汉族同胞情深。 句段5: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过渡:快乐的时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收藏
网站客服QQ:
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