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本章的前三节密切围绕物质运输这一 功能,从运输的载体、器官、途径三方面进行介绍。这节课以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为中 心展开,通过探究血液在人体中的流动方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 器官的理解;而通过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使学生领悟血液即物质运 输的载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的意义就在于人体内 物质的运输。
教学目标
由于这节课非常抽象,集本章的重点、难点:体循环、肺循环于一体,既是对对前 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消化、吸收、排泄等章节的前 提和关键。因此,根据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 目标如下:
一、 知识目标
1. 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 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二、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血液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情感目标
确立严谨的科学探究的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 出示心脏的结构图。
师:提出问题:(1)心脏有那四个腔吗?哪个腔的壁最厚?
(2) 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通?
(3) 心脏内血液的流向是怎样的?
(4) 动脉和静脉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生:积极回答。
2. 师生共同总结:室连动、房连静;心脏内血流方向:静脉 ,lW 心言动脂f
【设计意图】血液的循环流动之所以能进行,之所以能沿一定的方向进行,都是与心脏的结 构直接相关的,如果心脏的结构掌握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就会迎刃而解。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扁桃体发炎时,从胳膊静脉处注射药物,你能说一说护士在“输液”过程中的具体操作 步骤吗?(生:先消毒,再扎针入静脉血管中。)
师:药物是怎样到达病源部位的?(生:通过血液。)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输液”作为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药物是怎样 到达病灶的?既有利于引出人体内的物质运输途径这一课题,又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师:(课件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图)
身体下部的毛细血管
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日夜不停的在心脏和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里沿一定的方向流动, 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我们体内的物质是由血液运输的,.血液循环的途径也就是 物质运输的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设计意图】一图片直观的体现人体内血液是按一定的方向循环流动的,从而提出血液 循环的概念。血液的流动携带物质进行运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物质运输的途径,使课题 中物质运输的途径与教学内容中血液循环的途径在学生心中形成统。
(三)、自主学习 结合课本学习血液循环路线
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示意图、思考后小组内交流,找两个学生代表黑板尝试写出循环路径: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
右心室~肺动脉 A肺部毛细血管网 A肺静脉 A左心
然后观看幻灯片血液循环的动画,让学生通过动画理解两条循环路线。通过动画让学生 理解血液在经毛细血管时发生了物质变化。这里让学生回忆第二章肺泡的气体交换的相关知 识,认识血液成分的变化。引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L p 动脉血:
I
. 含氧多,壶色鲜红-
静脉血.:
■ 含氧少,簸色暗红。
动脉血 静琳:血
(四)合作探究
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体循环和肺循环有什么共同特点?
(2)体循环和肺循环相比,那条途径更长?心脏的结构与之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
(3)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否同时进行?
学生得出结论:
(1) =
(2) o
(3) o
根据学生回答指出问题并解决。
学生重新审视血液循环的途径,认识到体循环和肺循环不是独立存在的两条途径,它们 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途径,也就是说经肺.循环回到心脏的血液紧接着会参与到体循 环中去。
【设计意图】血液循环途径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对该知识点的处理我采用了先自 己学习并尝试写出路线然后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在这个过程中 让学生观察血液的变化,理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判断标准。并且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诱导学 生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在不知不觉中将难点突破,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五)、学以致用
某同学脚背炎,需要输液。医生在该同学臀部静脉注射消炎药物。药物到达足部的 途径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六)、本课小结 学生总结
教学反思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初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三大 理念。我在的教学中,力求将新的理念渗透进每一节生物课堂,使每节课设计都能面向 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出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 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物质运输的途径》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血液循环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血液非常熟悉, 可是在人体内流动经过怎样的路线?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很抽象的, 因此,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初中生具有好奇、好 动、思维活跃的特征,教师抓住这一契机,细心研究学生可得学法, 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如何分析解决问题。
具体分析如下:
1、 学生已经知道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血液、血管和心脏 的形态和功能也有一定的认识。
2、 学生想知道的: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流动的,路线怎样。
3、 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通过阅读课本图和文字学生能够初步了解 血液循环的路径。
4、 学困生:血液循环途径太复杂,学生不容易掌握;充分利用 图片、动画演示、板图、等形式,寻找规律,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 解记忆。
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采用多媒体技术, 制作部分动画,视频,利用学生视觉、听觉等认知功能,培养学生的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尝试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学能力。
《物质运输的途径》效果分析
本节课与第一节第二节联系密切,首先设计的知识回顾,让学生 增加对心脏和血管的联系,明确心脏作为动力器官推动血液在血管中 流动,给下面学习血液运输的途径打下基础。通过学生的回答对这部 分知识的掌握还算扎实。
生活实例引入的扁桃体发炎药物如何到达患处,激起了学生的积 极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首先通过自主学 习让学生知道基本路径并尝试自己写出,在学生对循环路径有初步认 知后在通过动画演示和讲解让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通 过讨论和回忆第二章肺泡气体交换的相关知识理解血液经过毛细血 管是成分发生了变化。通过后面的测评发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的效果不错。
通过学以致用让学生加深了对循环路线的理解,顺利攻克难点。 自己总结环节效果稍差,可加强联系。
总之这堂课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解决重难点效果相对不错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材分析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本章的前三节密切 围绕物质运输这一功能,从运输的载体、器官、途径三方面进行介绍。 这节课以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为中心展开,通过探究血液在人体中的 流动方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的理解;而通过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使学生领悟血液即物质 运输的载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 的意义就在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本节课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册的重点内容,因为人体细 胞需要的氧气、养料、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的排出,是通过物 质运输来实现的,要彻底弄清《人的生活需要营养》和《人的生活需 要空气》相关知识以及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都与本节内容密 切相关,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它既是对前面 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排泄等章节的 前提和关键。所以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物质运输的途径》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右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医生给某人右手臂静脉注射一种药物治疗头痛。
药物通过心脏的途径是()
a、i-m-u-iv b、iv-u-m-i
c、i-m-iv-H d、iv-u-i-m
2、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流动的正确方向是()
A、心室一动脉一毛细血管一静脉一心房 B、心室一静脉一毛细血管一动脉一心房
C、心房一动脉一毛细血管一静脉一心室 D、心房一静脉一毛细血管一动脉一心室
3、 右图中①②③④代表人体心脏的四个腔,⑤⑥⑦⑧⑨⑩代表血管;实线表示动脉血
在血管中的流动,虚线表示静脉血在血管中的流动。体循环的途径正确的是()
A、 ④一⑩一⑨一⑧一①
B、 ③一⑤一⑥一⑦一②
C、 ②一④一⑩一⑨一⑧一①一③
D、 ①一③一⑤一⑥一⑦一②一④
4、 从手腕静脉处给胃炎病人注入药液,药液由手腕到达胃所经过的循环路线是() ①肺动脉②肺静脉③左心房④左心室⑤右心房⑥右心室⑦主动脉
B、③一④一⑤一⑥一⑦一①一②
D、⑤一⑥一①一②一③一④一⑦
)
C、呼吸频率 D、心率
C、右心房 D、右心室
A、③一④一①一②一⑤一⑥一⑦
C、①一②一③一④一⑦一⑤一⑥
5、 正常人脉搏的次数应该等于(
A、心输出量 B、血压值
6、 体循环是从哪里开始的()
A、左心房 B、左心室
二、非选择题
7、下图是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 )人体从外界吸入的氧与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在
:](:]内填图中结构代码,其后填相应结构的名称)处进行交换,由此血 液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即。
(2 )血液能在人体血管中循环,主要是因为构成心
脏的肌肉发达,能够,将血液泵至全身。
(3)若某人患急,倒市炎,需上肢静脉点滴药液。试写出药液从其上肢静脉到达肺部经
过的路径:(用图中序号和箭头表示)»
参考答案
_、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D
A
A
D
D
B
二、非选择题
7、( 1 )⑹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由含氧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为含氧丰富、颜 色鲜红的动脉血。
(2 )强有力地收缩
(3 ) 17一 15—1 一2—7—6
《物质运输的途径》课后反思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初中生物新 课程改革的三大理念。我在的教学中,力求将新的理念渗透进每一节 生物课堂,使每节课设计都能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 终身发展的需要。提出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 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一) 创设情境,融入生活元素。我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输液” 场景,让学生思考药物如何从手上的静脉运输到病灶,从而非常自然 地进入课题。所以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为基础展开创 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思考、感悟,即抓住学生的 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潜力的情感,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心理需求。
(二) 总体把握,探寻循环规律。血液循环途径既是本节课的重 点又是难点,教学开始我设计了 ”温故知新”的环节,了解心脏和血 管的结构,明白心脏作为动力器官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接着抛出 具体的路线是怎样的,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形成概念。这样没有把两 条途径单独处理,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宏观上着眼,更符合学生的认 知规律。
(三) 组织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在这节课中,先通过自主学习, 认识什么是体循环肺循环。但由于学生的能力、知识储备有差异,因 此建议他们结组讨论,取长补短,避免知识信息的孤立。通过小组内 合作探究,绘出循环的路线,并找两名同学到黑板写出。从而增强学 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
(四) 多样呈现,加深知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