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资源
资源分类
资源描述
新课标背景下整本书阅读研究:略谈整本书阅读课程方案的设计 【摘 要】本文从整本书阅读的特点出发,借鉴项目式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统筹设计整本书阅读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规划、教学方略、评价方案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整本书阅读课程方案的设计方法,供同行参考、指正。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课程方案 设计 设计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从“课时观”走向“课程观”,从“机械接受”走向“自主建构”。教师要系统设计整本书阅读的课程方案。这种方案不同于传统语文教案,也有别于活动课程的活动方案,而是把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静心读书,建构经验,钻研有价值的语文问题;又能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充分活动起来,交流观点,形成有质量的读书成果。近年来我借鉴项目式课程的理念,把整本书阅读作为“项目单元”,系统设计并实施了多种课程方案。这些课程方案包含课程目标、课程规划、教学方略、评价方案等四项基本内容。 课程目标是课程方案的核心 整本书阅读应该设立总体课程目标。目标要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在一个相对完整的课程周期内循序渐进地达成。新课标提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项核心素养,它们是确立整本书阅读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我在实践中做了进一步统整。首先,从三个育人维度确立语言、思维和价值课程目标。语言目标对应“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目标对应“思维发展与提升”,价值目标对应但不限于“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次,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具有不同意义。语文实践活动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梳理与探究”具有内隐性,在撰写课程目标时可以融入另外两种活动。综上,我确立的课程目标框架为:基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种实践活动来达成语言、思维和价值三个课程目标。在描述目标具体内容时要注意因书册而异,因学情而异。以阅读《鲁迅小说全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例,我在方案中对三项课程目标曾做如下描述。 活动类型一:阅读与鉴赏 1.语言目标。熟练运用工具书搜索识记该书和相关文献中的生僻字词;分析鉴赏鲁迅小说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并准确理解语言背后的思想情感,评价其表达效果;感受鲁迅小说忧愤深广、沉郁警拔的语言风格。 2.思维目标。在阅读、鉴赏鲁迅小说过程中提高问题探究能力:能够主动积极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能够综合、归纳鲁迅小说中同一类型的言语现象或文学现象,发现这类现象中寄托的作者思想;能够将不同领域、不同时代的问题或现象关联起来,比较其差异性和关联性。 3.价值目标。学习鲁迅致力于国民精神启蒙与改造的情怀,培育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鲁迅不畏强权、关怀弱者、仗义执言的独立人格,培育正义感和道德实践的勇气;学习探索求真的思想方法,做一个爱思想、会思考的人。 活动类型二:表达与交流 1.语言目标。能够准确表述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用简明的语言概括问题探究活动中形成的观点和见识;书面表达要遵循一定的写作规范,做到主题鲜明、结构紧凑、语言简洁生动,形成共计不少于一万字的学习成果;口语表达考虑听众的感受,力求做到限时完成、话题集中、自然流畅、生动活泼、肢体语言得体。 2.思维目标。在撰写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的过程中,通过锤炼语言来凝练思想,做到“词能达意”“要言不烦”;在语句之间和段落之间,能够合理安排先后顺序;在论述和评价的过程中,不用臆断替代思考。能够立足文本、文献,用证据说理,清晰展现自己得出的结论及思维过程。 3.价值目标。通过循序渐进的、富有挑战性的书面和口头表达任务,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品质;在不同阶段的交流、展示和汇报中,培养阳光自信的心理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课程规划是课程方案的保障 课程规划要在课程“周期—课段—课时”这一链条中进行。首先在语文课程中规划出少则数周、多则数月的课程周期,在周期内达成总体课程目标。再将课程周期分解成若干循序渐进的课段,将总目标细化、分解,在每课段完成一个相对完整而又前后衔接的“小目标”。课段设计是课程规划的重点和难点,它受到书册特点、教师学养水平和学生接受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然而,正是由于不确定因素较多,也为教师发挥创造力提供了可能。 学生应读、常读的经典大略分为四种:一是“文集型”整本书,篇章各自独立,但又有隐性的内在关联,如《彷徨》。此类书可从一篇文章入手,采取“整合式”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聚焦一个主题,如“从《祝福》到《彷徨》中的女性诉求”,循序渐进地设计课段。二是“系统型”整本书,篇章虽各自独立,但有整体架构和明显关联,如《史记》。此类书可依据该书对学生的教学价值提取不同的主题来设计课段。如“叙事与形象”“叙事与抒情”“史传与史论”等。三是“贯通型”整本书,如《活着》《红楼梦》等长篇小说。此类书可以先请学生阅读,而后搜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普遍的关注点,从中提炼主题作为课段内容,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进一步导向文学作品创作。四是“语录型”整本书,如《论语》《传习录》等,对这类书传统的教法是章句解读,耗时较长,有条件的学校不妨纳入年度课程规划。当然也可根据师生兴趣做“整合式”研究,就其核心概念提炼主题,设计课段。整本书的“整”其要义绝不是阅读内容的完整,或逐字、逐段、逐篇的讲授,而在于认知角度和认知过程的统整。课段确立之后,要与学生商定课时计划,将课段目标融入每天的课时,制定完整、明确的《课时计划表》。科学规划课段、课时,统整散碎课时,共同致力于课程总体目标的达成;在有效使用课时的前提下,发挥课时的整体效用,跳出“课时主义”的窠臼。当然,课程规划是预设的,教师在课程实施前应使学生周知,在实施过程中也应本着质量优先的原则灵活调整。 教学方略是课程方案的支撑 教学方略不同于教学设计或教学方法,它是在课程视域下对如何保障课程目标的达成和课程规划顺利实施的总体方向和策略。按照前文所述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规划,教学方略至少应包含课堂教学方略和个性指导方略两项基本内容。 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教学,在课程周期内至少有三种基本课型:阅读课、写作课和成果展示汇报课。整本书阅读是探究性较强的学习活动,首先阅读课应更侧重培养学生读书时质疑、提问的能力,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提出后可以由教师来解答,也可以启发学生回答,还可以让学生讨论。不论问题解决由谁完成,答案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去“疑”,鼓励学生去“问”。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有与语文学科密切相关的,有关系不大的;有问得清楚的,有问得不清楚的;有富有研究价值的,也有缺少研究价值的。教师应珍视这些真实问题,和学生一起分析、归类、研究,引导学生聚焦核心问题,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其次,读书的过程,是一个“情动”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更是一个见识形成的过程。“情”“思”“识”恰恰是写作的关键内因。整本书的阅读不仅要致力于阅读能力的提升,还要致力于学生写作内因的培养,促进学生通过阅读打通写作关口,通过写作加深阅读体悟。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积淀,有了一定的思考深度,乃至形成某些观点和看法时,教师都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写作课的教学,指导学生表达阅读时的体验和见解,并讲授必要的写作规范。而后布置选题写作任务,及时批改和讲评。 最后,学生在每个“课段”都有相应的写作任务,并随之形成学习成果,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这些成果非常必要。除激励外,交流展示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活动,既是对听说能力的训练,也是对交际修养的训练。作为演讲者,只有真正理解所讲内容,用心设计讲话的情境,采用适当的技巧,才能吸引听众;作为听众,只有专注去听,及时去记,认真去想,才能从同伴那里学到知识、获得启发。在听与说之间角色互换,互相尊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人际交往的修养。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应做到“不抢戏”而“有作为”。“不抢戏”,就是不主持、不打断、不干涉,由学生自主完成。“有作为”,一是记录,记录说者的质量,记录听者的表现;二是点评,点评每个汇报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优劣,点评听众的表现。 个性指导方略是对班级授课制下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目的是激发学习兴趣、调节学习状态、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作品质量、指导读书方法,途径是批改作品、面批、谈话等。其中教师对学习成果的批改十分重要,有必要设定相对稳定的批改标准。以研究论文为例,我的标准是:“心有戚戚”,围绕真问题、真发现,写出真情实感;“于文有据”,基于阅读文本的客观内容,不臆想,不妄语;“于理有证”,在理论和言语的逻辑上经得起推敲;“于世有补”,对经典常读常新,对学科认知、个人体验或社会生活具有价值和意义。 评价方案是课程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着眼于学生读书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质量,将基于学习表现的过程性评价和基于学习成果的终结性评价规划适当的比例,设计课程评价表。设计时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样性。教师因为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应该是学习成果的评价主体;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也应纳入过程性评价。另一方面,要采取适当的评价策略。例如:发现优点,及时表扬,给学生“你可以做到”的心理暗示;发现问题,明确指出,给学生“你可以做得更好”的激励。要坚持实事求是,不搞平均主义,使态度端正、思维敏捷、功底扎实的学生能脱颖而出;引导部分学生正视在学习态度、方法和能力上存在的问题。关注学生的“进步幅度”,对学习成果绝对质量不太佳,但进步幅度大的情况要特别予以表扬;对绝对质量尚可,但进步幅度较小的情况及时提醒,等等。教师要依据课程评价表,及时记录每个“课段”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用等级或分数反馈给学生。课程修习结束给出总评,作为课程的最终成绩。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收藏
网站客服QQ:
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