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
教材分析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本章的前三节密切围绕物质运输这一功能, 从运输的载体、器官、途径三方面进行介绍。这节课以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为中心展开,通 过探究血液在人体中.的流动方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的理解; 而通过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使学生领悟血液即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循 环的途径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的意义就在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教学目标
由于这节课非常抽象,集本章的重点、难点:体循环、肺循环于一体,既是对对前面所 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消化、吸收、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 因此,根据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目标如下:
一、 知识目标
1. 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 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3. 阐明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血液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情感目标
确立严谨的科学探究的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
血液循环的途径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又难懂,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使抽象的文 字变为直观的图像,并创设问题情境,以小活动“一滴血的旅程”为探究的载体,采用启发 诱导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分析、总结、游戏等活动中,体验知识的 生成、发展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道吗:教师容易患一种职业病一咽炎,严重时需要打点滴治疗,大家说应 该注射哪种类型的血管呢?(生静脉)
师:药物是怎样到达病源部位的?(生 通过血液。)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输液”作为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药物是怎 样到达病灶的?既有利于引出人体内的物质运输途径这一课题,又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师:展示课题和教学目标,一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对本节任务有总体认识。
师(课件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图)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日夜不停的在心脏和血管所 组成的密闭管道里沿一定的方向流动,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我们体内的物质是由 血液运输的,血液循环的途径也就是物质运输的途径。循环的动力都来自心脏收缩与舒张。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大本营”;血管是血液流经的管道。不妨我们先回顾一一下心脏和血管的 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一动画直观的体现人体内血液是按一定的方向循环流动的,从而提出血液 循环的概念。同时,血液的流动携带物质进行运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物质运输的途径, 使课题中物质运输的途径与教学内容中血液循环的途径在学生心中形成统一。
二复习提问
1. 出示心脏的结构图。
师:提出问题:(前后位合作,既节省时间学生又都能参与进来)
(1)心脏有哪几个腔?哪个腔的壁最厚?
(2) 心脏的腔分别与那些血管相连通?
(3) 心脏内血液的流向是怎样的?
生:积极回答。
2. 师生共同总结:室连动、房连静;心脏内血流方向: 出房一►心室一►动脉
总结:血液总,是沿着“,建 翻脉 毛细血管 册C 心房”循环流动。
【设计意图】血液的循环流动之所以能进行,之所以能沿一定的方向进行,都是与心脏 的结构直接相关的,如果心脏的结构掌握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就会迎刃而解。在帮助学生复 习心脏的结构的同时,总结出血液循环流动的总体路线,为学生学习体循环、肺循环做好 铺垫,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按图索骥,合作探究
(一)探究血液循环路线
活动一:开始神秘之旅 认识旅行地图
1. 说出图中所标数字、字母的名称。
2. 从左心室出发,到最终又回到左心室,依次经历哪些路线和“景点”?
左心室—A ?动脉 —* ?毛细血管 一?静脉 一* ?心房—►
右心室—?动脉 —► ?毛细血管 — ?静脉 一A ?心房
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示意图、思考后小组内交流,然后完成学案中活动一的三个问题,最 后每组的发言人上讲台前对照图片代表本小组交流。
通过交流,不断地修改、补充和完善,接着用动画来演示旅游路线:
左心室丑主动脉> 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右心室—'肺动脉 A 肺部毛细血管网 A 肺静脉 左心房
然后将旅游路线才分为两条线路,指出一条是体循环,另一条是肺循环,学生区分后思 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分别在何处?止点呢?
(2) 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还是一先一后?
学生重新审视血液循环的途径,认识到体循环和肺循环不是独立存在的两条途径,它们 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途径,也就是说经肺彳盾环回到心脏的血液紧接着会参与到体循 环中去。
左,肾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勺房 左心房Y——肺静脉——肺部毛细血管网 <——肺动脉 右心室
【设计意图】血液循环途径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对该知识点的处理我采用了 “总 一分一总”的教学设计。并以“一滴血的旅程”作为学习的线索,诱导学生观察、思考、交 流与合作,在不知不觉中将难点突破。在对“左心室壁最厚,与体循环距离远相适应。”的 思考中,培养学生逐渐树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二)探究血液成分变化
活动二:开始我的神秘之旅一景点奇观
师:1.在整个旅程中,我见证了两处奇迹,血液颜色发生了变化:分别是在 处和
处,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动脉血和静脉医血的图让学生直观感知并把握区分点是氧气含量和颜 色。
2. 请用红、蓝色水笔在“旅行地图”上涂上相应的颜色。
3. 结合涂色的线路图,想一想:动脉里一定流的是动脉血、静脉里一定流静脉血吗?
学生观察教材血液循环示意图,对比血液流经肺循环和体循环后,思考并讨论。根据讨论所 得,学生在学案上用红(代表管腔内流动脉血)、蓝(代表管腔内流静脉血)两种颜色的笔 绘出血液循环示意图,并注明血液成分的变化。然后前三排转向后面,都把作品举起展示。 我对学生给以表扬。
4. 师生总结: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中房
左心房——肺静脉v——肺部毛细血管网 <——肺动脉 右心室
通过观察、思考、总结与分析,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血液通过循环流动为细胞运来所需的 氧气和养料,运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物质的运 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这也正是血液循环的意义所在。
【设计意图】此环节能使学生认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并通过学生绘制血液循环示 意图、师生分析总结血液循环途径中物质的变化,加深学生对血液循环意义的理解。
四、学以致用
咽炎需要输液,药物是如何运输到病灶的呢?以及几次经过心脏和肺?
教有所思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初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三大理念。 我在的教学中,力求将新的理念渗透进每一节生物课堂,使每节课设计都能面向全体学生, 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出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 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 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一)创设情境,融入生活元素。《物质运输的途径》中单“物质”就是一个很抽象的 词,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题,并与后面所讲的血液彳盾环的途径相统一,我利用学生非常熟 悉的“输液”场景,让学生思考药物如何从手上的静脉运输到病灶,从而非常自然地进入课 题。所以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为基础展开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 境,让学生思考、感悟,即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潜力的情感,调动学生探究知识 的心理需求。
(二)总体把握,探寻循环规律。血液循环途径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 时直接提出体循环、肺循环会让学生感到很突然,不容易接受。于.是,教学开始我设计了
“温故知新”的环节,通过循循善诱,在潜移默化中,找出了血液循环的共同规律。这样我 在教学之初不是把两条途径单独处理,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宏观上着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
(三) 组织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在这节课中,先通过自主学习,但由于学生的能力、 知识储备有差异,因此建议他们结组讨论,取长补短,避免知识信息的孤立。通过小组内合 作探究,绘出循环的路线,每小组必须推出一名代表展示本组的成果进行评比,作为小组成 绩,从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
(四) 多样呈现,加深知识理解.。由于这节课难度较大,加上直观教具较少,所以我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概括、绘图、游戏等活动,,以多种形式, 使知识呈现,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形成技能。
在这次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要尽量简洁、精炼、 准确、生动,环节设■计要灵活,让学生对知识理解透彻等。今后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 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活泼而又富有成效。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血液循环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血液非常熟悉,可是在人体内流动经过 怎样的路线?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很抽象的,因此,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初中生具有好奇、好动、思维活跃的特征,教师要抓住 这一契机,细心研究学生可得 学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如何思考。
具体分析如下:
1、学生已经知道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血液、血管和心脏的形态和功能也有一定的 认识。2、学生想知道的: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流动的,路线怎样。
3、 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通过阅读课本图和文字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血液循环的路径。
4、 学困生:血液循环途径太复杂,学生不容易掌握;充分利用图片、动画演示、绘图、游 戏等形式,寻找规律,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物质运输途径
教后记: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初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三大理念。 我在的教学中,力求将新的理念渗透进每一节生物课堂,使每节课设计都能面向全体学生, 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出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 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 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一) 创设情境,融入生活元素。《物质运输的途径》中单“物质”就是一个很抽象的 词,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题,并与后面所讲的血液循环的途径相统一,我利用学生非常熟 悉的“输液”场景,让学生思考药物如何从手上的静脉运输到病灶,从而非常自然地进入课 题。所以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为基础展开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 境,让学生思考、感悟,即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潜力的情感,调动学生探究知识 的心理需求。
(二) 总体把握,探寻循环规律。血液循环途径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 时直接提出体循环、肺循环会让学生感到很突然,不容易接受。于.是,教学开始我设计了
“温故知新”的环节,通过循循善诱,在潜移默化中,找出了血液循环的共同规律。这样我 在教学之初不是把两条途径单独处理,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宏观上着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
(三) 组织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在这节课中,先通过自主学习,但由于学生的能力、 知识储备有差异,因此建议他们结组讨论,取长补短,避免知识信息的孤立。通过小组内合 作探究,绘出循环的路线,每小组必须推出一名代表展示本组的成果进行评比,作为小组成 绩,从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
(四) 多样呈现,加深知识理解由于这节课难度较大,加上直观教具较少,所以我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概括、绘图、游戏等活动“以多种形式, 使知识呈现,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形成技能。
在这次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要尽量简洁、精炼、 准确、生动,环节设■计要灵活,让学生对知识理解透彻等。今后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