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翻译文言语句知识讲解 一、常见问法 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二、解题技巧 (一)选句特点 翻译句子类试题的选句有一定的特点: 1.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语法现象的句子。 2.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比较特殊的文言句式的句子。 3.有深层含义、对情节发展、文章中心或人物形象(情感)有揭示作用的句子。 (二)翻译的方式与原则 1.翻译方式: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逐字逐句地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和文意相对。所谓意译,是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把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法。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要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一般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采用字字落实的直译法,直译有困难时,我们才采用意译这种辅助手段。具体而言,文言中用了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手法的句子,我们可用意译法。 2.翻译原则:信、达、雅。 文言文的翻译,人们一直遵循着“信、达、雅”的原则。文言文翻译就要在这三方面下功夫。 “信”,就是忠实于原文。即译文要准确,要符合原文的内容,符合每个句子的含义,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偏离,不遗漏,也不可随意增减内容。 “达”,就是通顺畅达。即译文要通顺明白,要把原文的语意、思想、感情以至语气都准确地表达出来。 “雅”,就是语言要规范,富有文采。即用简练、优美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再现出来。译文达到“雅”,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高要求。 (三)翻译方法: 1.留(保留法):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以及一些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朝代、年号、庙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有名词,一概保留不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此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翻译的时候,都保留不译。 2.换(替换法):替换词语。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现在仍在用,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而是用了另外的词。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思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 (1)将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词。如:把“日”换成“太阳”,把“寡人”“朕”“孤”“吾”“余”“予”换成“我”,把“尔”“汝”换成“你”,等等。 (2)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是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后面或前面加一个辅助成分(也称后缀、前缀)。如“其妻献疑曰”中的“妻”,就可翻译为“妻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中的“影”,可翻译为“影子”;“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中的“虎”可译为“老虎”。 二是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节词。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中的“绿”可译为“碧绿”,“回”可译为“回旋”,“倒”可译为“倒映”。又如“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中“然”“懈”“追”“报”分别换成“然而”“懈怠”“追念”“报答”双音节词语。 三是翻译为不含原文言词的另一个双音节词。如“乃悟前狼假寐”中的“悟”“寐”可分别译为“明白”“睡觉”。 (3)将古今异义词换成古汉语的意思。如:把“走”换成“跑”;把“妻子”换成“妻子儿女”。 (4)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如:把“要”换成“邀”。 (5)将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6)将偏义复词换成词义偏重的那个语素等。 如: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 此句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丞相府中而)不同。 此句中“宫”“府”“陟”“罚”“臧”“否”“宜”应分别替换为“皇宫”“丞相府”“晋升”“处罚”“赞扬”“批评”“应该”。“异同”是偏义复词,词义偏重在“异”,译为“不同”。 3.删(删减法):即删去那些没有意义的文言虚词。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对应,就可以删去不译。这些词语包括:发语词、音节助词、主谓之间的助词、语气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等。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甚矣”,“之”是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不译,应删去。 又如:《曹刿论战》中“夫战,勇气也”,句中的“夫”“也”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助词,翻译时要删除不译。 4.增(增补法):增补句中的省略成分或省略的语意,注意补出的部分要加括号。 翻译句子时,对句子中省略的部分、词类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连贯的内容等进行增补,从而使句意完整。 (1)判断句的增补。补出判断句中的判断词“是”。首先应该学会辨识判断句,如“……也”“……者,……也”等这样形式的句子或含有“为、乃、则、非、即、是”这些判断词的句子即为判断句。在翻译时应加上判断词“是”。如:《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2)省略句的增补。把文言文中为行文简洁而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出来。 如:《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句中省略了谓语“鼓”和主语“气”,完整的表述应为“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原句可翻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耗殆尽了。 又如:《陈涉世家》中“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句中“使”后省略了称代扶苏的兼语“之”,翻译时必须补充出来。原句可译为: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到外地带兵。 再如:《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句中省略了“见”的主语、“问”的宾语,翻译时要补充出来。原句可译为:(村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3)被动句的增补。要加上被动词“被”。如:《愚公移山》“帝感其诚”译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4)补出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修饰名词或直接用在动词前面,翻译时要把量词补出来。如:陈涉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两尉”译成“两个军官”。 (5)补出词类活用相应的部分。词类活用时,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的内容。 ①名词作状语,要在名词前后补出比喻词“像……一样”,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地点、工具、手段、方式等,在名词前面补出相应的介词。 如:《小石潭记》“其岸势犬牙参互,不可知其源”,句中“犬牙”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时要在“犬牙”的前后补出“像……一样”。 又如:《陈涉世家》“失期,法皆斩”,句中“法”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时要在前面补出介词“依照”或“按照”。 ②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要在该词后面补上与该词相关的名词中心语; ③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作使动词,要在活用的词前面补上“使”; ④名词、形容词活用作意动词,要补出“以为”“以……为”,如“宾客其父”要翻译成“以其父为宾客”,“美我”要翻译成“以我为美”。 ⑤动词活用作为动词要在动词前面补出“为”。 (6)补出代词所指的内容。 (7)补出使上下文连贯的内容。 有些句子不好确定它省略了什么词语或句子成分,只是为了上下文连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增补一些词语,读起来才觉得顺口,表意也通顺明白。如: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当作职业。(一天,他)沿着小河(划船)行进,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5.并(合并法):在文言文的一些单句或对偶、排比的复句中有“互文”(互文见义)的用法,几个同义词配合使用,翻译时可以合并。如: ①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把花黄贴在脸上。(合并为: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合并为:不以物己而喜悲) 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用尽他们地里出产的东西和家里收入的东西。(合并为:殚竭其地之出、其庐之入) ④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到处喧叫吵闹,到处骚扰破坏。(合并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 6.调(调序法):即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1)调整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倒装句)的语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来调整语序。如:《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是宾语前置句,应调整为“微斯人,吾与谁归”。《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是主谓倒装句,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出师表》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状语后置句,应调整为“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马说》中“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句,应调整为“千里之马者”;《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是定语后置句,应调整为“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2)调整使动、意动等动宾关系的语序。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句中“苦、劳、饿、空乏”均活用作使动词,翻译时要将语序调整为“使其心志苦,使其筋骨劳,使其体肤饿,使其身空乏”。《大道之行也》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中第一个“亲”和“子”活用作意动词,是“以……为亲”和“以……为子”的意思,翻译时要将语序调整为“以其亲为亲,以其子为子”。《送东阳马生序》中“主人日再食”,“日再食”是动量结构,可翻译成“每天提供两顿饭”;《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是动量结构,意思是“吃一顿”。 7.选(选择法)。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常见,因此要根据不同的语境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这是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顾”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有:①回头看;②看;③探问;④拜访;⑤顾惜,顾念;⑥考虑;⑦但,只是;⑧反而,却。这就要求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选择。在这个句子中用义项④最合适。 8.格(固定格式法)。文言文中的一些固定格式,翻译时也有固定的译法。 固定格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指在句子中用法和格式比较固定的形式。熟悉了这些固定格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句子的结构特点与句子的含义。常见的固定格式有: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2)“有所”“无所”,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3)“如何”“奈何”“何如”“若何”,译为“怎么样”怎么”“怎么办”。 吾欲之南海,何加?(《为学》) (4)“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5)“是以”“是故”,译为“因此”“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6)“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7)“不亦……乎”,译为“不是……吗”“岂不是……吗”。 有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8)“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9)“有………者”,译为“有个……人”。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10)“非……则”,表示选择的固定格式,相当于”不是……就是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收藏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