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新课标研讨反思 朱昌中学覃弦 2012年2月,金阳新区组织了区属学校中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 培训,历史学科的老师单独集中培训了一上午,大家主要针对的是新 课标下课程的改革做了进一步的讨论,经过这次培训,全组教师受益 匪浅,认识到新课改的创新之处。下面就历史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得 到几个方面的认识: 随着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新教材的认识,让我们感受到历史教 学改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向我们走来。此次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思想、 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要想富有成效的贯彻新课改必须把着眼点放在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上,而新理念在专业发展上起着引导的作用,所以能不能领悟新理念 是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能不能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改关键,所以必须 先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而要怎么来更新观念、领悟新理念呢? (1) 加强理论学习。课程改革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并不断探索的 历程,管理者、专家、教师都应该是新课改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教 师。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想及时的获取、了解、领悟新理念就必须积 极参加市县等教育主管部门为我们提供的“走出去”的学习与交流, 如积极观摩课例和听取专家的学 术报告,专家学术报告可以对我们实现高层次的智慧引领。 (2) 教师要与领导为我们请进来的专家积极交流。如学校为我们 购买了大量有关新课程的书籍,我们要让读书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和专 业成长的方式,让我们立足于专业成长和发展,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 教学实际,爱读书,勤读书,在理论学习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之水。 (3) 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公开课”、“优质课”评比等活动, 这些可以说是我们获得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 在领悟新理念的基础上,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就只能是纸上谈 兵。经过这几天对新课程的初步了解,我发现新教材的内容多、要求 高,而且通过听现场示范课我还发现上新教材课时不太够。为了应对 并解决新课程带来的诸多问题,追求真实高效的课堂教学,以推动新 课程实验的深化与发展,我们教师必须将新理念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 结合,实践新理念。在这方面本人在教学中以下有几点心得: (1)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在实施新课程时必须考虑结合我们学校 学特色来探究,我认为可以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来适应和促进。本次课 改一个重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再把教材放到“圣经”的高度,教师 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皇,而是认定了一切有利于教学并能体现新课改 精神的素材都是教学资源。所以我认为应该立足于学校开发校本资 源。这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和教师的实 际,可以在方法、知识、能力三维目标上来努力研究。比如:让学生 亲自参与教学设计,多利用电影、历史小品、历史音乐等来诱发学生 的兴趣,并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达到互动。对于有特长的学生可以充 分利用他们的特长来教学。 (2) 合理编制适合学生的学案。“学案”即学的方案,是教师围绕 学习目标,基于问题和任务立足于学生实际设计的教学方案。因为目 前与新教材匹配的优质课程资源较少,所以学案的编制是必要的。如 可以通过情景、任务和问题等的设置,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 与性,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建构学生的历史知识体 系。 (3) 教师要转变观念,扮演好主导者角色。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 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 能喧宾夺主,应该把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指导上。在历史教学 中,要尝试着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立足于学生,创设 适合个别差异、满足个体学习需要的教学资源与教育环境;另外根据 课程目标设计丰富多彩的作业,如历史小论文、历史制作、历史调查 等形式。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发挥,学生可以 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调节和控制,从“要我学”变为“我要 学”,这些活动还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 感体验,有效地提高亍学生学习历虫府情趣性、自主牛生和探究性。 (4) 更新课堂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 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 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 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 学习的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填鸭式”的课堂上是不 可能存在的。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 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教 育技术进行教学和在课堂教学中假设活动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的也是我们目前使用过的两种较好的方法。充分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 术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 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 由感而发,认识历史、感受历史和分析历史,从而记住历史。这就是 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形 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 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通过专家讲座和现场示范课,我们 领悟到一切能够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利于学 生学教师教的方法都可利用。 总之,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有许多问题等待历史教师去研究、探讨、 改进,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积极参与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研究, 更新观念,并创造性地实施课程的基本理念,以研究促进教学,才能 最终完成课改大任。 据调查,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 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历史究竟该怎么上? 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 “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 史课,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 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 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 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 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 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 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 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 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 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 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 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 一类的 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 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 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 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 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 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 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 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 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 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 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 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 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 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0 5页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 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 提供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 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 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 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 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一一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 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 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 史观。例如,我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 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 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 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 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 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 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 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 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跃进中饿死很多人, 有的同学认为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又如,2001年美国“9 • 11”事件后,有的 同学认为是美国强权政治的报应。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人生命权的不尊重,是人 文精神的缺失。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 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 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 动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 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收藏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