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情景设置探讨
摘要:课堂提问是进行数学学科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 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一线教学中我们往往出现提 问单一,利于形式,提问多而不精,为提问而提问,学生的思维总是跟着老师走, 没有自己的思考余地,一节课下来,课堂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学生似乎全程参 与课堂活动了,但是收效甚微,特别是对那些学困生更是难以适应,很多时候都 是人云亦云。这样的提问只会禁锢学生的思维的形成。因此有效的提问它像一朵 奇葩,盛开在课堂教学的诸环节中,彰显着独特的教学艺术魅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情境;设置探讨
现今,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各种各样 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在课堂教学中,教法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趋 势,当然,提问,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可是,由于它的巨大 的实用性、可操作性,提问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处于中流砒柱的地位。但是,目前 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提问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如何让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课堂的灵 魂。通过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让数学课堂在教与学的和谐互动中进行,使 学生真正做到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在教师的主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数学学科 思维训练,潜移默化中提高数学素养,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一、创设质疑情境,提高问题呈现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己创设的各种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内部因素,创设质 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 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 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鼓励学生发问质疑,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引起疑问, 获得新的发现。久而久之,就能形成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如在一堂一元二次方程的复习课上,有这样一道题目:
一元二次方程(k-l) x2+2x+l=0有实数解,则k应满足什么条件?
某学生回答:因为方程有实数解,所以判别式大于等于0,于是4-4 (k-l) 20,解得kW2另一学生产生疑问:kHl,否则这个方程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正确答案是kW2且kHl。此时,我将题目改为:方程(k-l) x2+2x+l= 0有实数 解,则k应满足什么条件?
一学生回答:一样!
此时教室里讨论开了:题目没有说这是一元二次方程,但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怎能用判别式呢? k=l时……经过一番质疑讨论,学生得出这道题目应分类讨 论:
当kHl时,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由题意得4-4 (k-1) 20解得kW2。当 k=l时,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解是x=l / 2,所以k<2o
在学生的质疑讨论中,让学生主动探索发展,完善了本题的解法。因此在教 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动机,唤起求知欲,为学生提供积极 思维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引导和鼓励学生善于指出问题。
二、创设探索性问题情境,让有效的提问成为学生思考的导火索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问题,给学生 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 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 和猜测到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
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自主参与,与他人合作交流,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 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情境:有一铁匠想用一块锐角三角形铁皮余料制成正方形 零件,为提高锐角三角形余料的利用率,正方形的边长总希望大一些为好,怎样 才能使正方形的边长最大?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问题:如图1, A ABC是一块锐角三角形余料, 要把它加工成正方形零件,内接正方形的边落在三角形的哪边上,正方形的边长 最大?学生探索得:对于锐角三角形余料,内接正方形的一边落在锐角三角形最 短边上时,边长最大,即加工成的正方形最大。
总之,教师应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 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三、安排好所提问题的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以思考
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对学习较为困难的A组学生,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 回答较为基本或较浅的问题,不论回答的对或错,首先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 看法,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对学习成绩较高、能力较强的C组学生,让他们 回答较难、较深的问题,有时还与他们较劲儿,故意为难他们,训练他们的能力。
比如下面这个例题的教学:从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一点,分别作两腰的平行 线,所成的平 平行四边形周长与它的腰长之间的关系如何?说说你的理由。在教学过程中可以 将例题进行改编,注重提问的层次性,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已知:如图2,等腰AABC中AB=AC, D是底边BC ±任一点,DE//AC, DF//AB。问题1:这个图形中有你熟悉的数学图形吗?这个问题比较基础,而且 是一个开放题,可以让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来回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增 强他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找到等腰△ EBD,等腰△FDC, AEDF,这样也为 解决平行四边形周长与它的腰长之间的关系作好了铺垫。问题2:若点D在BC 边上移动,请问图中有哪些量是不变的?这也是一个开放题,回答这个问题并不 困难,让基础一般的学生有信心继续参与课堂。引导学生发现在等腰AABC固 定的情况下,图形中的各个角都没有变化。线段DE、DF、DC、DB随着点D 的位置变化而变化。
四、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所提问题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单一和枯燥的弊端愈发突出,多 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把多 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数学课程资源有机、有效地整合,提高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智力;多媒体技术为数学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数学实验为学生观察、分析、对比、归纳,处理数据、建立联系、发现规律,提 供了有效的空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学 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可以方便地创设、改变和探索某种数学情境,为培养 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条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 段,对数学知识进行演示,可以使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索 数学知识的奥妙。例如:在学习《探索勾股定理》时,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 作一个动态变化的直角三角形,通过度量各边长度的平方值并进行比较,学生对 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产生很感性的认识;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任何一个直角三角 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从而加深了对勾股定理的认识、理解和 应用。这种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的教学效果远比传统教学来得高效,很 受学生的欢迎。又如:在学习《多边形的外角和》时,为帮助学生感知多边形外 角和等于360° ,先投影一个六边形公园平面图,在图上作出这个六边形公园的 各个外象,让学生猜想六个外角的和为多少度?学生答案不一,这时教师利用动 画展示将公园缩为一个点时,六个外角刚好形成一个周角的结果。由于运用了电 教媒体让学生看得深,能给学生以感情的画面,从而激起了学生思维长河的波澜, 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涌起创新灵感和浪花。总之,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 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 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和趣味性,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取得广泛的共赢。
五、掌握合理的提问方法,注意三个“度”
1、 教师要注意掌握灵活的提问角度,应当从学生已有知识中引出问题,或 者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中灵活选择角度提出问题。我国目前正在进行课程改革, 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创新能力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集想象和创造 于一体的综合能力。好的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学 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2、 合理的提问密度,问题教学并不等于满堂提问,全盘提问。而是要讲究 提问的频幅和效率。大量质量不高的提问.不但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反而使学 生产生心理疲惫,丧失学习热情。因而教师要全面分析教材。设计出最优化的问 题,用合理的密度进行提问。有的教师经常随意提出问题。不但提问意图不明确, 难易程度也缺少分寸,针对也不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也有的教师缺乏教学的
“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的意识,习惯于自问自答,不但达不到提问的 目的,反而易使学生滋生依赖性和惰性。合理的密度首先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 有量、有层次,由表及里、由浅人、循序渐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善 于在重点上设计问题:其次是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对于比较困难的问 题,要预先让学生课前做好准备或课后继续探讨,保持适当的提问空间。
3、适当的提问难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的障碍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知识 表达过于抽象笼统,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二是存在思维定势, 阻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提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出一 些有思维缓冲的问题由易到难,由浅人深,最后提出一些有难度、有挑战性的问 题,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看到问题的本质,让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取得最 大的收获。设计的问题既不要太空泛,也不能太突兀,要做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 渡。
总之,学习活动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教学中,对于那 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难于理解、领悟,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 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复杂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 低问题难度。另外,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鼓励学生 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参考文献
[1] 刘兼,孙晓天.《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沈建红.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中学数学研究》.2007年7期
[3] 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 ⑷张德华.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J].校本教研.2008年8期
[5] 盛志军:“浅谈数学解题教学中揭示思维过程中的途径”。《中学数学月刊》, 江苏,1997. 12
[6] 方明一主编,中学数学教育,中学数学教育杂志社,2006
[7] 徐建汉,《多媒体与数学在情境创设中的整合运用》,《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