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二)》教学教案 七、大海边——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和本册第四单元“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100以内加减笔算的计算方法。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笔算,也是以后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计算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借助学具操作抽象概括出竖式的计算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加减法从个位算起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本单元的内容包括:100以内数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两位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加减混和运算河回顾整理。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注重在直观操作中感知与抽象。 教材在探究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的基础上,注重了直观操作。先让学生借助小棒等学具摆一摆,利用计数器拨一拨,在直观操作的的基础上探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有直观到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2.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 在尝试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教材鼓励学生从自己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运算方法,并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各自算法和自主选择算法的空间。在多种算法呈现之后,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算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加深对各种算法的理解。不过,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鼓励算法的多样性的同时,应将教学的重心偏向竖式计算的方法上,为学生学习万以内的数的计算打下基础。 3.把加减法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 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生活的世界,解决在这个世界中发生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本身就提供着丰富的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机会。本册教材将加减法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避免了应用题人为分类和套用公式等弊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是这部分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材为加减运算设计了形式丰富的练习。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呈现的方式多样的实际问题外,教材还提供了富有童趣的多种活动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探索并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再根据情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学建议: 1.教学新知识前,注意对相关的旧知识的复习,特别是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法,让学生熟练计算20以内加减的基础上学习本单元的知识。 2.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重点放在竖式计算上。本单元学生是第一次学习竖式计算,因此必须让学生形成规范的书写格式和加减法竖式计算最基本的计算方法,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相加减、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且借一当十,为学生以后学习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打下基础。 3.重视直观操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儿童的数学学习必须和直观操作相联系。由于儿童主要以形象视觉思维为主,所以教材在计算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学具操作,这样的操作不仅是理解抽象算例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探索运算方法的有效途径。 4.充分借助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7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 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1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不退位) 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进位) 1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退位) 1 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1 逛灯会---回顾整理 1 智慧广场——递增递减问题 1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课题:赶海---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63-65页信息窗1及相关练习。 教学提示:创设情景,在多种算法中突出竖式计算,并借助小棒、计数器,利用知识迁移,掌握竖式计算“相同的数位对齐,相同数位相加”的基本格式和要求,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体 会算法多样化。 过程与方法:在用计数器、小棒解释结果的过程中学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拓 宽数的计算的认识渠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感知 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学习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方法,初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本格式和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本格式和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计数器、小棒 学生准备: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赶过海吗?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赶海的? (学生叙述自己赶海的情景) 设计意图:大海边永远是孩子喜欢的活动场所,从学生喜欢的活动入手,带领他们走入知识的海洋,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这里也有几个小朋友在赶海,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他们怎样赶海的。(出示情境图) 谁能说一说小朋友们怎样赶海的,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小红捉了12只虾,小林捉了26只虾 小文捉了11只螃蟹,小丽捉了23只螃蟹 根据你看到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朋友一共捉了多少只虾? 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 虾和螃蟹谁多,多多少? 天上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 (二)探究新知 (一)我们先来解决“小朋友一共捉了多少只虾?”这个问题。 (1)谁能把信息和问题整合在一起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信息和问题进行整合,培养学生对对信息进行筛选及对信息和问题之间数量关系的感知和理解。 (2)怎样列式?26+12 (3)怎么计算?(小组讨论) (4)汇报交流: 1.摆小棒:2捆和1捆合起来是3捆,即2个十加一个十是30,6根和2根合起来是8根,即6个一加2个一是8(课件演示摆小棒) 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 2 + 6 = 8,10 + 20 = 30,12 + 26 = 38。 2.拨计数器 先在计数器上拨出26,再在十位上拨上1个珠子,表示加上1个10,在个位上拨上2个珠子,表示加上2个1。和起来就是38。(课件演示拨计数器) 把12分成10和2,先用26+10=36,再用36+2=38; 3.竖式计算 教师介绍一种新的方法,用竖式计算。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写一写,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做题的情况,选择一个正确的一个错误的的写法,让学生对比感受其合理性   2 6          + 1 2          ————           3 8 比较一下这几种算法哪种算法最好?(竖式) 师小结:我们在列竖式时,先写上第一个加数,然后在第一个加数的左下面写上加号,在第一个加数的下面写上第二个加数,写第二个加数的时候应该注意,第二个加数的个位和第一个加数的个位对齐,第二个加数的十位和第一个加数的十位对齐。 课件出示: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从计数器上的计算过度到竖式计算,将口算和竖式计算完整结合,让学生对竖式计算不感到陌生。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竖式计算,为了给学生更深刻和准确的印象,这个环节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让给学生理解加法竖式计算的基本格式和要求。 (二)解决“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 (1)你能把信息和问题合在一起说一说? (2)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3)谁愿意说一说你的算法?(全班交流) (4)用竖式你会写吗? 学生独立写竖式并找学生板演。 1 1 + 2 3 3 4 (三)巩固新知: 1.自主练习第1题: (1)学生先看图,观察一共有几个十、几个一,弄清图意。 (2)独立列式计算。 (3)集体交流、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明白算理。 2、自主练习第2、3、6题是列竖式计算的题目。 (1)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 (2)找学生上台板书竖式,注意学生书写的格式和计算的方法。 3、第4题是以填表的形式,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计算的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观察表,弄清每部分的含义,体会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学生独立计算。 (3)集体交流订正。 4、第5、7、9题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看懂信息,理清题意。 (2)学生独立计算,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 (4)集体交流订正。 5、自主练习第8题是看连环画讲数学故事。 (1)让学生先仔细看图,了解情境呈现的信息。 (2)学生看图编一个包含数学信息的小故事,讲给同桌或小组内的小朋友听。 (3)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6、“聪明小屋”是一道开放题,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1)引导学生观察竖式,从中明白两种小动物不管在十位还是个位代表的数不变。 (2)学生独立做,找出哪两个数和是9。 (3)引导学生怎样写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四)达标反馈 一、【基础平台】 二、【能力检测】 列竖式计算: 三、【拓展应用】 (五)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 布置作业: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52+20 63+15 71+18 36+20 28+5 34+6 (七)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1) 一共减了多少只贝壳? (2)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 26+12=38 11+23=34 2 6 1 1 + 1 2 + 2 3 ---------- --------- 3 8 3 4 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不退位) 课题:摆贝壳---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71页,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笔算信息窗2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提示:创设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几或少几”数量关系,在学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上,充分利用知识迁移,在学生独立尝试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与加法竖式计算方法的异同,从而加深对竖式计算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竖式算的基本格式和方法,理解“求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几或少几”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利用加法的竖式计算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尝试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竖式算的基本格式和方法,理解“求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几或少几”数量关系。 情感、态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收藏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