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韵古风 经 典 常 谈 选 择 性 阅 读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目标了解作者、作品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掌握“选择性阅读”的读书方法。养成读经典的习惯。朱自清不仅是在新诗和散文创作上卓有成就的文学大家,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典文学有深人研究的学者。经典常谈是他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相文化的基本面貌。这本书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产生了很大影响。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感受经典常谈带给我们的魅力。课堂导读 先生一向在发扬、介绍、修正、推进我国传统文化上做功夫,虽说一点一滴、一瓶一钵,却朴实无夸,极其切实。再加上一副冲淡爽旷的笔墨,往往能把顶笨重的事实或最繁复的理典论,处分得异常轻盈生动,使人读了先生的文章,不惟忘倦,常且可不费力地心领神会。这本经典常谈就是我这话一个确切的明证。吴小如 书中随处可见那一时代学若共有的严谨的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如灼见。他的文化观,历史观,不拘守一家之说,新旧兼容,通达平和,足以给后学者有益的启示。钱伯城名家评论这本书所说经典,不专指经籍,是用的“经典”二字的广义,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共十三篇。把目录抄在这儿: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前头十一篇都就书讲;末了“诗”“文”两篇却只叙述源流,不就书讲,“因为书太多了,没法子一一详论,而集部书的问题也不像经、史、子那样重要,在这儿也无需详论”。叶圣陶此书为古籍之导言,浅明精要,宜于中学生阅读。名家评论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柴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作品简介内容简介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文字要言不烦、通俗流畅,讲透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典籍精髓。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80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通过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让读者对古文更亲近、熟悉,从而产生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首选佳作。此外,书中还特别收录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以飨读者。在写作经典常谈的1938至1942年间,朱自清不仅同时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与其师范学院国文系任教,而且还自1934年开始即参与到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主持的中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中,并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1937年10月,负责统筹这一工作的杨振声建议朱自清“可自己写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课文”,这成为了他在日后写作经典常谈的直接缘起。而朱自清在写作过程中,自觉遵循的标准也是完成一部“一般的读物”而非“考据的著作”。可见在他的自我期待中,相比于追求学术与文学层面上的价值,此书的主要功能乃是实现对于传统经典的教育普及。创作背景内容简洁精辟。不故作高深。不仅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所以普及性和通俗性强。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如“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人主的心。”(文第十三)艺术特色什么是选什么是选择性阅读择性阅读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增长大大超过个人的接受速度,引发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就读书而来说,选择性阅读变得更加重要。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想、关注点密不可分。选择性阅读如何进行选择性阅读如何进行选择性阅读根据兴趣进行选择。根据书中吸引你的地方,进行取舍。拿到新书后,第一时间浏览本书的目录,初步了解全书的结构和内容。例如读经典常谈,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则可以从 第八第九读起。当然,在重点阅读自已感兴趣的部分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寻找新的兴趣点,由此扩展到其他部分,进而阅读整本书。比如在读文第十三的过程中,对战国时期的说客产生了兴趣,那就不妨回过头去读对这个群体有着更详细介绍的第八。选择性阅读根据目的进行选择。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如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或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某个问题,或为正在开展的研究打开思路、寻找资料,等等。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你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比如学过 二首之后,你希望拓展了解关于诗经的更多知识,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第四;又如你正在与同学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第一。选择性阅读根据目录进行选择。拿到新书后,第一时间浏览本书的目录,初步了解全书的结构和内容。很多书新增了再版序言,序言中大都会简要介绍本书内容和阅读方法,交给你阅读本书的“钥匙”,你也不妨认真看看这些序言,从中获取阅读“捷径”。比如经典常谈,从目录就能知道,全书十三篇,每篇谈一种或类经典,这样就可以根据兴趣或目的加以选择。但有些书的目录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这就需要先大致浏览全书,了解其概貌,再选择感兴趣的或有需要的部分来精读。选择性阅读目 录 扫 读章 节 梳 理1.1.说文解字第一说文解字第一 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章 节 梳 理2 2.周易第二周易第二 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为逸易。3 3.尚书第三尚书第三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制作。章 节 梳 理4 4.诗经第四诗经第四 春秋时通行赋诗;孔子时代,用诗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5 5.三礼第五三礼第五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述之作。汉代的“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章 节 梳 理6 6.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三传解释经文时,常常不顾上下文穿凿附会起来;三传之中,公羊穀梁均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章 节 梳 理7 7.四书第七四书第七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能够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章 节 梳 理8 8.战国策第八战国策第八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章 节 梳 理9 9.史记汉书第九史记汉书第九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章 节 梳 理1010.诸子第十诸子第十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章 节 梳 理1111.辞赋第十一辞赋第十一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的一个人。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东汉后班固作两都赋,张衡仿作二京赋,晋左思作三都赋。章 节 梳 理1212.诗第十二诗第十二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章 节 梳 理1313.文第十三文第十三春秋时期列国交际频繁,外交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也称为“辞”;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孔子开了私人讲学之风,从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记事文也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梁昭明太子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后出现佛典和义疏两种新文体;欧阳修和苏轼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现了“话本”;明清八股文盛行。阅 读 方 法除了上述阅读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阅读本书呢?除了上述阅读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阅读本书呢?1.圈点勾画批注法是古人读书时常用的传统方法,这种读书方法可以凝聚阅读的注意力,便于复习、巩固、考察,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批注”就是把批语和注释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原文: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划时代”说明该书在时代中的重要程度之高。【名词科普】“字书”指以字为单位,解说汉字的形体、读音、意义的书籍。句体现出许慎作说文解字时细致的特点。句展现了许慎在说解中参考的文献多、丰富。说文解字原文:周易现在已经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但早期的儒家还没注意这部书。孔子是不讲怪、力、乱、神的。论语里虽有“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话,但另一个本子作“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所以这句话是很可疑的。孔子只教学生读诗书和春秋,确没有教读周易。孟子称引诗书,也没说到周易。周易变成儒家的经典,是在战国末期。句中的出处是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易”“亦”之分,区别极大。可见作者对古代文献甄别辨识精到严谨。周 易 周 易 原文:那时候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大约受了他们的影响,才研究起这部书来。那时候道家的学说也盛行,也从另一面影响了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