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资源
资源分类
资源描述
2021-2022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在王之下,众治事官之上,有一人总领全国大政。战国时期,在各诸侯国的国王之下,都建立起一套以丞相和将军为文武首脑的制衡体制。这一变化 A.顺应了集权趋势 B.完善了官僚政治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沿袭了世卿制度 2.先秦时期的“礼”还含情脉脉,而秦汉以后的礼则大量吸收法家精神,成为表达独尊官府的专制统治意志,亦即变异蜕化成了所谓的“礼教”“名教”。这一变化反映了 A.礼法合一、伦理之上 B.以礼制刑、法理融合 C.儒学变异、淡化教化 D.礼法结合、服务政治 3.汉初选官沿袭秦制,重在军功,故“公卿多起于屠贩”;汉武帝时开始推行“以儒取士”的察举制。这一转变,取决于 A.军功地主势力开始衰落 B.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 C.现实政治对人才的需要 D.文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4.图1图2反映的是唐朝户口变化。此史料可用来研究 A.纳绢代役的意义 B.均田制破坏的原因 C.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D.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5.唐王朝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决策制约机制,即通过谏官的进谏和封驳,宰相和百官的集体决策,较充分地调动了整个统治集团的经验和智慧。这一机制 A.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 B.杜绝了决策失误 C.有效的规避了皇权干政 D.降低了行政成本 6.有学者认为,明朝制度不是一个高明的制度,丞相的替代物(内阁制)毕竟不能起到原来宰相制的作用,所以制度的惰性暴露得特别充分。该学者旨在强调 A.明朝政治变革违背法理 B.宰相制的平衡性和有效性 C.废丞相有违统治者初衷 D.明朝内阁未起到辅政作用 7.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历程时,将下列货币分为甲(图3、图4)、乙(图5、图6)两类,据此可知,该同学分类的标准是依据货币 A.购买能力 B.流通范围 C.铸造形制 D.命名方式 8.表1内容是民国初年成立的部分政党的相关信息。据此可知,当时 A.政党政治渐趋完善 B.民主共和成为潮流 C.民众参政意识增强 D.共和制度彻底实现 9.建国之初,新中国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外交方针,同社会主义国家,不经谈判迅速建交;同民族独立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一般是先谈判后建交。这一举措 A.利于开拓新中国外交空间 B.贯彻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成为中国外交的一贯原则 D.关闭了与西方国家交往的大门 10.表2是2018年中国征收个人所得税一览表。据此可知,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旨在 A.彻底消除贫富差距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促进社会有序发展 D.完善国家税收制度 11.雅典、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各具特点,但也存在差异。其相似之处是 A.全体公民抽签轮流执政 B.民主选举产生执政人员 C.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D.具有贵族寡头政治特征 12.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都是悲剧,但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两次战争都是英国的幸事:战争让英国退回到不列颠岛,从此它就只能按民族和地域的原则行事了。据此可知,这两场战争 A.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 B.奠定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C.加剧了国家利益的纷争 D.推动了英国的民族认同 13.在西方文官制度下,一位部长要对付常务次官会议或部际会议,必须有“牛顿的智慧、亚历山大的勇气和拿破仑的手腕”,否则就休想改变高级文官的决定。这表明 A.文官系统相对独立 B.文官制度奉行政治中立 C.政务官从属事务官 D.制度体系有违民主精神 14.英国“光荣革命”后,国王为了便于推行其政策不得不从下院势力最大的(即多数党)议员中选用大臣,但行政大权仍然是国王的“世袭领地”。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A.国王独掌组阁权 B.议会权力至上 C.多数党掌控行政权 D.王权空前强化 15.与欧陆相比,英美更善于把道德和政治问题转为法律问题,把法律问题转为司法问题,把司法问题转为程序问题,这样英美法院就具有了创制法律的广阔空间。这表明英美法系 A.优于大陆法系 B.具有历史连续性 C.法官地位突出 D.与政治、道德脱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6分,共55分。 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模式——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模式的双重变奏 中国古代王朝对边疆地区采用了既互相矛盾又相辅相成的两种治理模式,一是“修其政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即“因俗而治”的政策,二是“变其俗,革其礼”的边疆内地一体化。这两种治理政策始终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并在边疆治理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起到不同作用。虽然两种治理模式在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是基本上没有舍它而独存,而是互为参用。至于王朝统治者采用何种治理方式,这不仅关系到边疆地区的政局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更是与政权的长治久安休戚相关,均对中国古代边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边疆政策的史实,以“模式”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2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理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吏的品位分类制首先表现为官与吏之间的等级分类。吏通常是由官选任的执行较具体、低级行政技术事务的人员。官与吏“属于两个不同的阶层,如泾渭之分明。官可以罚降为吏,吏却很少能上升为官”。明清以来,由于科举考试的八股化以及捐纳制度的法定化,被选拔出来的官员大多不熟悉兵、刑、钱、谷等具体行政业务,所谓“司员不习公事,奉吏为师”,甚至完全将其委诸习于具体行政事务的胥吏。吏既不可能上升为官,且从事的行政事务繁剧,与其社会地位、薪金待遇大不相称。这一制度,吏必然会利用其经手公务的便利大肆中饱私囊,擅作威福,结果形成了封建社会的一大行政公害,即所谓“衙蠹”。 材料二 北洋政府废除了中国古代自秦汉以来形成的官与吏之间的等级制,将除议员与军官以外的所有官员统称为文官。根据文官所从事的职事类别,北洋政府将文官分为行政官、外交官、技术官、征收官、审计官、法院书记官、监所官等系列。尽管文官仍有高等与普通之分,但从前从事具体行政事务的吏从此获得了文官的身份以及相应的地位、待遇与法律保障。普通文官还可以通过考试、考核等方式晋升为高等文官。由于各级官员的职位不受上级官员个人威福的影响,就有可能使他们摆脱对上级官员的应酬而专意于行政与技术业务工作,官名仅表示为官者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也不再表示着特权。 ——武乾《论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说明古代官吏品位分类制的弊端。(6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与品位分类制相比,北洋政府文官分类制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9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7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的部分民主政治探索示意图。从图中任选两次探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12分) 19.(16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西方社会发展与保障制度”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图8、图9为中世纪王室和教会建立的慈善机构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社会福利活动的范围取得了标志性的扩展。收入保障之基本计划——退休、失业和工伤的范围和覆盖率逐步上升,为越来越多的人口提供了保护,同时也占用了越来越多的预算。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些原先设计为解决狭隘条件下和特定人群的计划被放宽限制、修订并拓展到覆盖全民。与此同时,最初设定为接近最低生存标准线的援助水平也被放宽到符合主流社会之合理标准的水平。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必然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矛盾,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负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出现了“主动失业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陷入重重困难。 ——摘编自特雷尔《社会福利政策导论》 结论: ①保障制度既是经济社会的减震机又是惰性社会的助推器。 ②社会保障制度受时代的制约。 (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一?(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6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20世纪西方社会发展的相关史实,对结论②加以阐释。(7分)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收藏
网站客服QQ:
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