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九上化学期中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大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C.分子、原子能构成物质,离子不能
D.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
2.小明同学对本学期所学的某些科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
A.生活中的安全常识
使煤燃烧更旺:把煤做成蜂窝状
夜间发现天然气泄漏:立即开灯寻找泄漏
酒精灯不慎着火:可以用湿布灭火
B.性质和用途关系
氦气:密度小,可用作探空气球
氧气:助燃性,可用作火箭的 燃料
红磷:燃烧产生白烟,可用于制作烟幕弹
C.化学常见的“三”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三种元素:氧、硅、铝
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
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D.事实与解释
量筒量取一定体积液体时,所得液体偏少:仰视读数
氮气被压缩成液氮:分子之间有间隔
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 不同
A.A B.B C.C D.D
3.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干冰和二氧化碳都能使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变红色,主要是因为分子构成相同
B.把少量干冰放入气球后,扎紧口部,观察到气球慢慢胀大,主要是因为分子体积变大
C.10mL水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等于20mL是因为同种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相等
D.救援犬能根据气味发现因地震埋藏于地下的生命迹象,主要是因为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4.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滴加液体 B.添加酒精
C.加热液体 D.放置试管
5.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棉纱织布
C.火药应用 D.瓷器烧制
6.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镁 D.需要用到酒精灯
7.日常生活中见到下列现象,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冬天的早晨,玻璃窗上出现美丽的雪花
B.自行车轮胎在烈日下爆裂
C.食物腐败
D.用电热壶烧开水
8.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面从该图获取的信息中,正确的是
A.该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为52.00% B.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24个电子 D.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2
9.下图中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他们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
A.
B.
C.
D.
10.下列实验操作中,不规范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B.取用固体 C.滴加液体 D.熄灭酒精灯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如图是几种微粒结构示意图,请用相应微粒序号填空。
(1)属于金属原子的是_____(填序号);
(2)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____(填序号);
(3)①和③表示的元索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该物质是由_____(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学习了的《奇妙的二氧化碳》后。同学们利用了生活中常见的一次性手套对书本实验进行了创新和改进。设计了“魔手”实验(如图)。
(1)如图所示在一次性手套的五个指袋中各加入一种物质后,用夹子夹紧5个指袋,将掌部捏瘪并系紧手套口。
(2)打开拇指和食指指袋夹子,将拇指内液体倒入食指指袋中,手常迅速“增肥”,用化学符号表达反应式:_____。
(3)打开中指指袋夹子,使液体流入手掌,振荡后手掌稍微变小,将液体流回指袋后夹上夹子,用化学符号表达反应式:_____。
(4)分别用无名指和小指的两个指袋重复步骤3操作,只有小指能使手掌“减肥”成功,则吸收二氧化碳的试剂最好用_____(填序号)。
A 稀盐酸
B 澄清石灰水
C 蒸馏水
D 氢氧化钠溶液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实验室有下列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有标号②的仪器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
(2)检查B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堵住右侧导气管,________________,向分液漏斗中加适量的水,若观察到分液漏斗末端出现稳定的水柱,则装置不漏气。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于验证蜡烛燃烧产物的实验,选用的收集装置为_____________(填序号);如何判断该装置已收集满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进一步研究高锰酸钾的分解产物,某兴趣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并取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使之完全分解。
(查阅资料)KMnO4受热分解时,在某条件下可能发生以下两个反应:①;②。
称取15.8gKMnO4,其中含氧元素的质量x为____________克;加热使之在上述条件下完全分解,所得O2的质量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x。
14.实验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在“水的组成”学习中,可以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如图)得到氢气。请写出试管1中气体的检验方法以及试管2中气体检验原理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2)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①实验室常用“锌与稀硫酸常温条件下反应制取氢气”。下面装置中可用于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使用该发生装置和F装置相连,则氢气应从_______端通入(填a或b)。
②若用B装置制取氧气时,反应中想得到平稳气流可以将①换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缺钙能导致儿童发育不良。小明同学从食物中摄入钙元素的量不足,每天需要服用2片某种钙片。该钙片标签的部分内容如图所示(假设钙片中只有碳酸钙含有钙元素),若小明改用喝牛奶(每100m1牛奶中含钙≥0.10g)来补充钙,每天至少需要喝___________毫升牛奶。
(4)将15.9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装入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待反应完全后,将试管冷却,称量,可以得到11.1g固体物质。则原固体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_____。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微量元素的摄取。碘元素对人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碘盐
配料:氯化钠、碘酸钾(KIO3)
含碘量:20 mg/kg
保质期:18个月
食用方法:勿长时间炖炒
贮藏指南:避光、避热、密封防潮
上图是某地市场销售的一种“加碘食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请回答下列问题:
(1)食用“碘盐”中共含有_________种元素;
(2)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__;
(3)计算一袋500 g碘盐中含碘酸钾的质量是多少_______mg(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mg)。
16.现有100g溶质质量分数15%的蔗糖溶液,若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应向此溶液中加入蔗糖多少克_____?或蒸发掉水多少克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D
【解析】
A、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有的原子的质量比有的分子的质量大,有的分子的质量比有的原子的质量大,故A错误;B、原子可以再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故B错误;C、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和离子,离子可以构成物质,故C错误;D、原子得失电子后变为离子,故D正确。故选D。
2、C
【解析】
A、夜间发现液化气泄漏,开灯易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B、氧气有助燃性,可用作火箭发射燃料错误,氧气没有可燃性,故选项错误;C、地壳中含量最高的三种元素是氧、硅、铝;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是:分子、原子、离子;三个归纳符合实际,故选项正确;D、向上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俯视读数偏小,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正好偏大,故选项错误。故选C。
3、B
【解析】
A、干冰和二氧化碳都能使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变红色,主要是因为分子构成相同,A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把少量干冰放入气球后,扎紧口部,观察到气球慢慢胀大,主要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B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10mL水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等于20mL是因为同种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相等,C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救援犬能根据气味发现因地震埋藏于地下的生命迹象,主要是因为分子在不停的运动,D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4、B
【解析】
A、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应垂直悬空,故正确;
B、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以免引起失火,故错误;
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正确;
D、试管清洗完毕,应倒放在试管架上,故正确。
故选:B。
5、B
【解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详解】
A、粮食酿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B、棉纱织布,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
C、火药应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D、瓷器烧制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故选B。
6、C
【解析】
根据化学变化的特点是有新物质生成进行解答。
【详解】
A、发出耀眼的白光为镁条燃烧的实验现象,不符合题意;
B、放出大量的热为镁条燃烧的实验现象,不符合题意;
C、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镁为新物质,符合题意;
D、需要用到酒精灯为反应条件需要,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基础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注意区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7、C
【解析】
A、冬天水蒸气凝结成窗花,只是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是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B、自行车轮胎爆裂是气体受热膨胀所致,只是气体的体积和轮胎的形状发生变化,是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C、食物腐败,生成了其他物质,是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D、电热壶烧开水没有生产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生成新物质: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8、C
【解析】
A、由元素周期表,无法得知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故A错误;
B、由汉语名称可知为金属元素,故B错误;
C、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24个电子,说法正确,故C正确;
D、由元素周期表可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4,故D错误.
故选C.
9、B
【解析】
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反应中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
【详解】
A、该反应中,各物质的分子个数比是1:1:1,故A不正确;
B、该反应在点燃的条件下进行,各物质的分子个数比是,属于化合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比为,故B正确;
C、该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为,故C不正确;
D、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是化合反应,故D不正确。故选B。
【点睛】
各物质的质量比=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计量数之比
10、D
【解析】
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故不规范的操作是D,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① ④⑤ NaCl 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