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中学高一化学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对于易燃、易爆、有毒的化学物质,往往会在其包装上面贴上危险警告标签。下面图所列物质,贴错了包装标签的是( )
选项
A
B
C
D
物质
浓硫酸
汽油
酒精
火药
标签
参考答案:
C
2. 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浓硝酸滴到皮肤变黄
C.钠与酒精混合有气泡
D.苯滴入溴水中振荡后水层接近无色
参考答案:
D
3.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B. 为防止中秋月饼等富脂食品因被氧化而变质,常在包装袋中放入生石灰或硅胶
C. 日用铝制品表面覆盖着氧化膜,对内部金属起保护作用
D. 氢氧化铝可作胃药是因为它能中和胃酸
参考答案:
B
分析:A.光导纤维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B.防止食品被氧化变质,应放入还原性物质;
C.铝与氧气生成致密的氧化膜,对内部金属起保护作用;
D.氢氧化铝具有弱碱性,可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
详解:A.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光导纤维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A正确;
B.生石灰或硅胶都不具有还原性,所以不能防止食品被氧化变质,B错误;
C.铝是活泼金属,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膜,对内部金属起保护作用,C正确;
D.氢氧化铝具有弱碱性,可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氢氧化铝能中和胃酸,可用于制胃药,D正确;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知识,涉及食品的保存、无机非金属材料、铝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及用途,题目难度不大,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注意知识的积累和灵活应用。
4. 下列关于氢氧化铁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往NaOH饱和溶液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加热煮沸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B.氢氧化铁胶体的胶粒大小在1-100nm之间
C.氢氧化铁胶体可发生丁达尔效应
D.往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加电解质溶液可发生聚沉现象
参考答案:
A
A.往NaOH饱和溶液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得到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故A错误;B.胶体的胶粒大小在1-100nm之间,这是胶体区别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故B正确;C.胶体可发生丁达尔效应,可借助此性质区分胶体与溶液,故C正确;D.往氢氧化铁胶体的胶粒带电,滴加电解质溶液可发生聚沉现象,故D正确;答案为A。
5. 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是( )
A.元素原子半径大小呈周期性变化 B.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依次递增
C.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D.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参考答案:
C
略
6.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若反应时形成新化学键释放的能量大于破坏旧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则化学反应是释放能量的反应
B. 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化学反应为释放能量的反应
C. Ba(OH)2.8H2O晶体与NH4Cl固体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 化学反应在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参考答案:
C
略
7. 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反应限度时
A. 反应停止了 B. 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均为零
C. 反应物全部转化成生成物 D. 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参考答案:
D
【分析】
根据可逆反应的特点:逆、等、动、定、变进行分析;
【详解】A、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反应不会停止,故A错误;
B、化学平衡为动态平衡,V正=V逆≠0,故B错误;
C、化学平衡为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进行到底,故C错误;
D、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当组分的浓度不再改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D正确;
答案选D。
8. 元素符号、反应方程式、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结构式等通常叫做化学用语。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中错误的是( )
A.N2的电子式: :N:::N:
B.S2-的结构示意图:
C.O—18的原子符号:
D.CO2分子的结构式:O=C=O
参考答案:
A
略
9. 等物质的量的SO2和Cl2混合后,缓慢通入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再滴入品红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无沉淀生成,溶液显红色 B. 无沉淀生成,溶液显无色
C. 有沉淀生成,溶液显无色 D. 有沉淀生成,溶液显红色
参考答案:
D
略
10. 甲烷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该实验事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甲烷的分子式为CH4 B.甲烷气体中含碳元素和氢元素
C.甲烷气体中只含碳元素和氢元素 D.甲烷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参考答案:
B
略
11. 元素周期表中前四周期的五种元素的位置关系如图示,若B元素的核电荷数为Z,则五种元素的核电荷数之和可能为
A 5Z B 5Z+18 C 5Z+10 D 5Z+8
参考答案:
AC
12. 关于苯乙烯( )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苯乙烯不可能发生加成反应
B.苯乙烯不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苯乙烯不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苯乙烯可通过加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
参考答案:
D
略
13. 下列各组溶液中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OH-、Ca2+、NO3-、SO32-
B.Ca2+、HCO3-、Cl-、K+
C.NH4+、Ag+、NO3-、I-
D.K+、OH-、Cl-、HCO3-
参考答案:
B
A.Ca2+、SO32-发生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CaSO3,所以不能大量共存,故不选A;
B.Ca2+、HCO3-、Cl-、K+之间,不发生反应,所以可以大量共存,故选B;
C.Ag+、I-发生反应,生成AgI固体,所有不能大量共存,故不选C;
D.OH-、HCO3-生成水和碳酸根离子,所有不能大量共存,故不选D;
本题答案为B。
14.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N2+3H2?2NH3(正反应为放热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降低温度能加快逆反应速率
B. 保持体积不变,充入N2,能加快反应速率
C. 达到平衡时,反应速率:v(正)=v(逆)=0
D. 达到平衡时,N2和H2能100%转化为NH3
参考答案:
B
【详解】A. 降低温度能减小逆反应速率,A错误;
B. 保持体积不变,充入N2,增大氮气浓度,能加快反应速率,B正确;
C. 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0,C错误;
D. 由于是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N2和H2不可能100%转化为NH3,D错误;
答案选B。
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尔是表示物质的数量单位
B.1 mol氢的质量是2 g
C.O2的摩尔质量是32 g
D.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指定微粒
参考答案:
D
解析:物质的量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它不是物质的质量,也不是物质的数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故A项错误;B项中“氢”指代不明确,无法确定其粒子种类,B项错误;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C错误;把1 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所以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指定微粒,D正确。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苯甲酸乙酯(C9H10O2)别名为安息香酸乙酯。它一种无色透明液体,不溶于水,稍有水果气味,用于配制香水香精和人造精油,大量用于食品工业中,也可用作有机合成中间体,溶剂等。其制备方法为:
已知:
名称
相对分子质量
颜色,状态
沸点(℃)
密度(g·cm-3)
苯甲酸*
122
无色片状晶体
249
1.2659
苯甲酸乙酯
150
无色澄清液体
212.6
1.05
乙醇
46
无色澄清液体
78.3
0.7893
环己烷
84
无色澄清液体
80.8
0.7318
*苯甲酸在100℃会迅速升华。
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圆底烧瓶中加入12.20 g苯甲酸,25 mL 95%的乙醇(过量),20 mL环己烷以及4 mL浓硫酸,混合均匀并加入沸石,按下图所示装好仪器,控制温度在65~70℃加热回流2 h。利用分水器不断分离除去反应生成的水,回流环己烷和乙醇。
②反应结束,打开旋塞放出分水器中液体后,关闭旋塞,继续加热,至分水器中收集到的液体不再明显增加,停止加热。
③将烧瓶内反应液倒入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分批加入Na2CO3至溶液至呈中性。用分液漏斗分出有机层,水层用25 mL乙醚萃取分液,然后合并至有机层,加入氯化钙,静置,过滤,对滤液进行蒸馏,低温蒸出乙醚和环己烷后,继续升温,接收210~213℃的馏分。
④检验合格,测得产品体积为12.86 mL。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实验中,圆底烧瓶的容积最适合的是 (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25 mL B.50 mL C.100 mL D.250 mL
(2)步骤①中使用分水器不断分离除去水的目的是 。
(3)步骤②中应控制馏分的温度在 。
A.65~70℃ B.78~80℃ C.85~90℃ D.215~220℃
(4)步骤③加入Na2CO3的作用是 ;若Na2CO3加入不足,在之后蒸馏时,蒸馏烧瓶中可见到白烟生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
(5)关于步骤③中的萃取分液操作叙述正确的是
A.水溶液中加入乙醚,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塞上玻璃塞,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摇
B.振摇几次后需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放气
C.经几次振摇并放气后,手持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
D.放出液体时,应打开上口玻璃塞或将玻璃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6)计算本实验的产率为 。
参考答案:
(1)C (2分)
(2)使平衡不断正向移动(2分)
(3)C(2分)
(4)除去硫酸和未反应的苯甲酸(2分,回答一点得1分)
苯甲酸乙酯中混有未除净的苯甲酸,在受热至100℃时发生升华(2分)
(5)AD(2分,正确但不全1分,有错0分)
(6)90.02% (2分,答90%也得分)
试题分析:(1)在圆底烧瓶中加入12.20 g苯甲酸,25 mL 95%的乙醇(过量),20 mL环己烷以及4 mL浓硫酸,加入物质的体积超过了50ml,所以选择100ml的圆底烧瓶;
(2)步骤①中使用分水器不断分离除去水,可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3)反应结束,打开旋塞放出分水器中液体后,关闭旋塞,继续加热,至分水器中收集到的液体不再明显增加,这时应将温度控制在85~90℃;
(4)将烧瓶内反应液倒入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分批加入Na2CO3至溶液至呈中性。该步骤中加入碳酸钠的作用是除去剩余的硫酸和未反应完的苯甲酸;若碳酸钠加入量过少蒸馏烧瓶中可见到白烟生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苯甲酸乙酯中混有未除净的苯甲酸,在受热至100℃时苯甲酸升华;
(5)在分液的过程中,水溶液中加入乙醚,转移至分液漏斗中,盖上玻璃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