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蓦然(mò) 虐待(lüè) 版筑(zhù) 胶鬲(gé)
B.焦灼(zhuó) 酷肖(xiào) 徘徊(huái) 翘起(qiào)
C.绮丽(qǐ) 雕镂(1òu) 喧嚣(xiāo) 沐浴(yù)
D.涟漪(yī) 阻遏(è) 长嗟(jiē) 谩骂(màn)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拯救 折皱 沐浴 钹声 扒崛
B.隐蔽 迟缓 车辙 坚韧 摔伤
C.跳蚤 摇荡 玄挂 庞大 轧扁
D.镇静 翘起 脆弱 泥桨 遗弃
3、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媒体是正能量传播的主渠道,要为实现“中国梦”的创建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而不是让暴力和“负能量”充斥媒体,让他们来动摇民众的信念。
②而正能量的传播需要传播者负责任的态度。
③在美国对我国进行全面遏制的今天,我们不能自乱阵脚,必须传播正能量,弘扬正能量。
④同时,作为个体,对消息的传播也要有正确的态度。
⑤只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守住道德、法律的底线,才能与媒体合力用正能量坚固人们的精神高地。
A.③②①④⑤
B.①③②⑤①
C.⑤③②①④
D.③②⑤①④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这些小事中,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
B.姹紫嫣红的月季、芳香四溢的玫瑰,构成了令人陶醉的花的世界。
C.第十个五年计划是我国今后五年发展的总蓝图,是全国人民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
D.学校采纳并研究了学生会的意见,这是使学生们欢欣鼓舞的事情。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诗句默写。
(1)攀条折其荣,___________。
(2)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
(3)_________,可得永年。
(4)曹操《龟虽寿》一诗中,表现诗人年老而壮志犹存,雄心不减,积极向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B.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 冠:行冠礼。
C.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意:在意。
D.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徒跣:赤脚走在路上。
2.下面对文中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B.得志,与民由之——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C.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大王给与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D.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虽然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但又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3.下面对两篇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的出处不同。甲文出自《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的言论、活动的著作;乙文出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
B.甲乙两文的内容不同。甲文是讨论“何谓大丈夫?”的问题。孟子针对景春的观点,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乙文写的是安陵君面对强秦企图用“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政治骗局,而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表现了安陵君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C.甲乙两文的写作方法不同。甲文用的是议论文的笔法,先就景春提出的“大丈夫”的错误观点进行反驳,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大丈夫”的三个标准;乙文用的是小说的笔法,先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原因,再写他出使秦国,和秦王作斗争的经过,最后取得了胜利。
D.甲乙两文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在孟子看来,“大丈夫”具有不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的因素所迷乱、动摇和屈服的气概;唐雎也具有勇敢、责任和担当的国士情怀,这些意志和精神我们都应该发扬光大。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②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③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它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④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那是因为托尔斯泰的眼睛太让人吃惊了。
B.“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具有丰富的思想。
C.“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的、准确的洞察力。
D.选段最后一段,表明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就是他最大的痛苦。
2.第③段抓住托尔斯泰眼睛的哪几个特点而写的?
3.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画线句子“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句话的理解。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西楼:指送别地点谢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体裁来说,这两首诗都属于近体诗。甲诗是律诗,乙诗是绝句。两首诗都押了ou韵。
B.从内容来看,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不同的是乙诗,是写作者送别友人;而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