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资源
资源分类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拜谒(yè) 存恤(xù) 金帛礼物(bó) B.疏懒(shū) 愧赧(nǎn) 东连吴会(huì) C.末胄(wèi) 倾颓(tuí) 箪食壶浆(dān) D.谬举(miù) 纶巾(lún) 顿开茅塞(sè) 2、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诗歌与散文不同,一般是分行书写的,有些押韵,有些不押韵。 ②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诗句在形式上和谐呼应,抑扬顿挫,便于诵读和记忆,如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③而艾青的诗不拘泥于形式,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但又常常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读起来气韵通畅。 ④分行造成了诗句的独立和诗意的空白,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表现力。 ⑤读现代诗要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 A.⑤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⑤ C.②③①④⑤ D.⑤①④②③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科技使自然造福于人类,但面对自然对人类的某些惩罚,它却束手无策。 B.一部电影必须有许多生动的细节,细节抓得好,处理得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C.由于山体滑坡,奔赴一线的救灾队员往往会突然走投无路,但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及时赶到目的地,开展救援工作。 D.CMA考试越来越难,因而要想通过考试,行之有效的备考方法、技巧必不可少。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毛泽东主席在陕北清涧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面对莽莽雪野、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沁园春·雪》这首词。 B.诗人穆旦创作《我看》这首诗时大约二十岁左右。 C.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 D.对本单元诗歌的鉴赏、朗诵,是否激起了你创作诗歌的热情呢?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补写下列古诗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2)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__________、流水桥旁。__________、步过东冈。(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 (4)欲说还休。__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5)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其一》) (6)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岳阳楼记》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 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 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 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 吾谁与归? 1.下面各句中加点调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横无际涯 际涯:边际 B.南极潇湘 极:至,到达 C.宠辱偕忘 偕:一起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要求 2.下面句子没有使用对偶修辞的一项是 A.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潮之远则忧其君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湖的浩洁汤汤、气象万千的特点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 B.二、三段细致地描绘了阴、晴两种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由此产生的忧、喜两种览物之情,为下面的议论奠定基 础。 C.文段中“进”指的是“不以物喜”,“退”指的是“不以己悲。 D.“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藤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丝路“糖史” 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è)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áng)”。“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③公元661年,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10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④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 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是很有帮助的。 ⑦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 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ī nī)”,意为“中国的”。“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于蔗糖制作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烛照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 1.选文主体部分以________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蔗饧”与“西极石蜜”相比,在干燥程度、运输方便性、滋味品质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B.唐代引进的印度制糖技术在中国获得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C.“竹甑法”“树灰炼糖法”是从国外引进的制糖技术,“窨制法”“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制糖技术。 D.石蜜、糖霜、“煞割令”是中国生产的蔗糖品种,“西极石蜜”“西洋糖”是外国生产的蔗糖品种。 3.第④段引用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句,有何作用? 4.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 5.请简要分析第⑧段画波浪线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破”“挂”的妙处。 2.梳理本诗中作者的情感脉络。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 。 七、作文(共40分) 全命题作文 东风是机遇,东风是鼓励,东风是关怀……在人生的旅途中,东风无处不在。它帮助我们发现希望,感受温情,获得成长……总有东风为我们而来。 请以“东风为我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 按要求作文。(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工整。(4)凡涉及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收藏
网站客服QQ:
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