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资源
资源分类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步(sǎn) 很累(lèi) 信服(fú) 脚踝(huái) B.嫩芽(lèn) 铺着(pū) 煎熬(áo) 水泡(pào) C.分歧(qí) 还小(huán) 拆散(chāi) 蹲下(dūn) D.霎时(shà) 鱼塘(táng) 稳当(wěn) 粼粼(lín) 2、下列各项词语的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 ) A.瘫痪 高洁 鸦雀无声 苦心孤意 B.徘徊 澄澈 各得其所 持之一恒 C.踪迹 遗憾 不求甚解 喜出望外 D.憔悴 朗润 随声附和 峰围蝶阵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不管是那只家养的白鸭还是麝香鸭,都和真正的水鸭长得大相径庭。 B.阅读课上,同学们像一只只勤奋的小蜜蜂,扑在书上,呕心沥血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 C.春回大地,福满人间。喜迎戊戌狗年的除夕之夜,普天同庆演绎时代精彩。 D.学校定期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是学校、家庭、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B.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C.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使我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D.河水的来源除了地下水等之外,还有雨水也是它的来源之一。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古诗文名句填空。 ①_________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②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③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④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和“_______”。 ⑤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环境的凄清和冷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某同学学习时只知道死记硬背,却不爱动脑思考,你可以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解他,让他明白学与思的关系。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上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线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C.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问也。 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3.从“穿井得一人之使”到“穿井得一人”,谣言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碑 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 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上的浮雕,我也一一细细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们的记忆。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豆芽般的小手,抚摸石栏杆上突出的圆柱。它使我怦然心动。刹那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我心头涌现。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此碑丰哉!丰碑千丈! 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见纪念碑。不过,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然而,终因看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的体会弥深。 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现,我并没有读懂! 南泥湾有一个泉,叫作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阴,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那是当年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儿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立下的。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周围一片静寂,只看见几个默默耕作的农民。碑前也只站着我和陪同我的一个同志。碑如苍茫天边的古老星体,我俩是卫星一和卫星二,绕着它运行。 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啊,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 泉水如泣如诉。 陪同者告诉我,年前,一位烈士的亲属从南方来,趴在碑上查找烈士的名字,整整找了半个小时,都没有找见。他说,假若让他到一个团的营房挨着门找人,也该找到了。 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然后我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在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足可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齐声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着多么恢宏的一片声音!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就是把偌大的北京城挤得房倒屋塌,也摆不下他们的巨大阵容!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得懂。读碑也需要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现在完全读懂了么? 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起码不会因为人生道路的漫长,口袋里的什么东西丢了,也发现不了;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 1.文章大半部分写作者“读”的两座碑,他分别“读”到了什么?他的感受有什么不一样?________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竞发现,我并没有读懂!”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________ 3.作者“读碑”,最后读懂了哪些内容?________ 4.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________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诵读诗歌要根据诗歌表达的情感进行,恰当的诵读往往更能让人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请体会诗歌前两句蕴含的情感,说说前两句应该如何读才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2.请赏析这首诗借月抒怀诗的最后两句。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交流中,当谈到“孝道”时,有人提到奥运跳水冠军全红婵,称她努力拼搏主要是为了挣钱给妈妈治病。老师说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孝道”故事。请你模仿“卧冰求鲤”这个题目给全红婵的故事拟个标题,并结合鲁迅对《二十四孝图》的观点,你觉得鲁迅对全红婵的故事会给予辛辣的讽刺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共40分) 【2017年中考江苏南京卷】2047年6月17日,30年后的今天,同学们相约回初中母校聚会,要求每人发言。请您发挥想象,以“无情岁月有味诗”为题,写一篇发言稿。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地校名、人名。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收藏
网站客服QQ:
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