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职业高级中学高二生物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 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图1是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中核染色体(或核DNA)曲线变化图,图2是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模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实线表示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变化规律ks5u   B.图1虚线bcd段染色体发生的变化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染色体, 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C.此生物体正常体细胞有12条染色体 D.图2中C细胞染色体发生的变化是:DNA加倍,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参考答案: B 2. 对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下列相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A. 该实验能够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 可分别用含有35S、32P的培养基来培养噬菌体 C. 35S标记组中沉淀物也有一定的放射性,与保温时间过长有关 D. 该实验中搅拌、离心目的是方便检测上淸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参考答案: D 【分析】 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学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结构简单,其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及实验现象 【详解】该实验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A错误。 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生命活动依赖于活细胞,在培养液中不能培养,B错误。 在用35S标记的一组实验中,沉淀物也有一定的放射性,这是由于搅拌不充分,少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与细菌分离,与保温时间无关,C错误。 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使蛋白质外壳进入上清液中,D正确。 【点睛】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 下列四种生物中,哪一种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其他三种生物的细胞有明显的区别(   ) A. 衣藻    B. 伞藻    C. 黑藻    D. 发菜 参考答案: D 衣藻、伞藻和黑藻均属于真核生物,而发菜属于原核生物中的蓝藻,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最明显的区别是原核生物细胞没有核膜,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4. 下图为人体内两种重要化合物A与B的化学组成关系,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a的种类约有20种,b的种类有8种 B. a的结构中都只含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 C. B是人的遗传物质 D. A的种类在神经细胞与表皮细胞中相同,B则不同 参考答案: C 分析图形可知,图中a是氨基酸,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约有20种;b为脱氧核苷酸,其种类有4种,A错误;a的结构中至少含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B错误;B是脱氧核糖核酸,是人类的遗传物质,也是植物的遗传物质,C正确;A是蛋白质,其种类在神经细胞与表皮细胞中不完全相同,B则相同,D错误。 【考点定位】蛋白质与核酸 【名师点睛】蛋白质与核酸的关系图解(方法模型) [模型解读] 一、学会图文转换 (1)图1中由A、B、C三种大分子之间的关系可推断A为DNA、B为RNA、C为蛋白质,甲是DNA复制、乙是转录、丙是翻译;单体a、b、c分别为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元素X为N、P,Y为N。 (2)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核糖体的主要成分是RNA和蛋白质,因此图2中甲、乙、丙分别是DNA、RNA和蛋白质,a是核苷酸,b是氨基酸。 二、应用方法技巧 (1)分析此类问题要借助基因表达中遗传信息的流动,明确DNA、RNA和蛋白质的关系: (2)解答此类问题要明确蛋白质和核酸的元素组成,此外还要明确染色体、核糖体及常见病毒的化学组成。 染色体→蛋白质+DNA→C、H、O、N、P 核糖体→蛋白质+RNA→C、H、O、N、P T2噬菌体→蛋白质+DNA→C、H、O、N、P等 5. 已知豌豆红花对白花、高茎对矮茎、籽粒饱满对籽粒皱缩为显性,控制他们的三对基因自由组合。以纯合的红花高茎籽粒皱缩与纯合的白花矮茎籽粒饱满植株杂交,下列关于F2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8种表现型 B. 高茎籽粒饱满:矮茎籽粒皱缩为15:1 C. 红花籽粒饱满:红花籽粒皱缩:白花籽粒饱满:白花籽粒皱缩为9:3:3:1 D. 红花高茎籽粒饱满:红花矮茎籽粒皱缩为9 :1 参考答案: B 6. 中国政府禁止生殖性克隆人,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的实验,原因是 (  ) A.克隆人不是正常的个体 B.克隆人的技术性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C.克隆人冲击了现有的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等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D.大多数人对克隆人的研究持否定态度 参考答案: C 7. 下列关于单克隆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无性繁殖后代获得     B.B淋巴细胞体外培养获得 C.化学性质单一           D.特异性强 参考答案: B 8. 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我国已经对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农产品强制实施了产品标识制度 B.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在转基因食品标签上警示性注明可能的危害 C. 开展风险评估、预警跟踪和风险管理是保障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前提 D. 目前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食用安全性和环境安全性上 参考答案: B 转基因食品、产品上都要标注原料来自转基因生物;转基因食品上只标明原料来自转基因生物,并未标明其危害;为了保障现代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需要开展风险评估、预警跟踪等措施;主要是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另外还有生物安全问题。 【考点定位】考查现代生物技术安全性相关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中等。 9. 有甲、乙、丙、丁、戊5只猫。其中甲、乙、丙都是短毛猫,丁和戊是长毛猫,甲、乙为雌猫,其余是雄猫。甲和戊的后代全是短毛猫,乙和丁的后代中长毛和短毛猫均有,欲测定丙猫的基因型,最好选择(   ) A.戊猫         B .丁猫        C .乙猫         D.甲猫 参考答案: C 10. 下列关于小生态瓶设计制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瓶制作完成后,应避免安放在阳光直射处 B.生态瓶中只放入河水和小鱼,也可构成一个微型生态系统 C.生态瓶中的生物之间最好不存在捕食关系,否则稳定性就差 D.生态瓶制作完成后,一般要避光存放 参考答案: A 11. 科学家将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了多能干细胞——“iPS细胞”,人类“iPS细胞”可以形成神经元等人体多种组织细胞。以下有关“iPS细胞”说法正确的是(   )   A.“iPS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B.“iPS细胞”有细胞周期,它分化形成的神经细胞一般不具细胞周期 C.“iPS细胞”可分化形成多种组织细胞,说明“iPS细胞”在分裂时很容易发生突变 D.“iPS细胞”分化成人体多种组织细胞,是因为它具有不同于其他细胞的特定基因 参考答案: B 12. 下列因素中可导致松鼠种群内斗争加剧的是 A.环境温度升高 B.捕食者数量增加 C.种群内疾病流行 D.种群繁殖率提高 参考答案: D 13. 某课题研究小组为探究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NAA)的生理作用,用玉米试管苗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数据如下: 浓度(mg/L) 平均每株生根数(条) 平均根长(cm) 0.2 7.8 10.0 0.3 7.4 9.6 0.4 6.3 9.4 0.5 5.9 8.8 (1)由上表可知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2)从表中数据能否确认0.2mg/L,即是该实验最适宜的浓度?    (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 参考答案: (1)萘乙酸促进玉米试管苗生根的最适浓度(合理即给分) (2)不能       没有测定低于0.2mg/L浓度的生根数和根长 【考点】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专题】表格数据类简答题;植物激素调节. 【分析】分析表格信息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萘乙酸(NAA)的浓度,因变量是平均每株生根数(条)和平均根长(cm),因此该由表格数据可知,随着萘乙酸(NAA)的浓度的增大,平均每株生根数逐渐减少,平均根长逐渐变短,该实验可以说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由于该实验中没有出现峰值,因此不能确定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宜浓度. 【解答】解:(1)根据表格可知,萘乙酸浓度不同,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萘乙酸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2)由表格数据可能,生根数和根的长度没有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因此不能判定促进生根的最适宜浓度,最适宜的浓度可能小于0.2mg/L,若要确定最适宜浓度还要进一步实验,把浓度梯度设定在0.2mg/L左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表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14. 下列关于胚胎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体外受精是指获能的精子和成熟的卵子在相应溶液中受精     B、受精卵发育到原肠胚阶段才能进行胚胎移植     C、早期胚胎培养与动物细胞培养的培养液通常都需加入血清     D、试管婴儿技术主要包括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技术 参考答案: B 15. 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是通过(  )完成的. A.突触 B.突触小体 C.突触前膜 D.突触后膜 参考答案: A 【考点】D9: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D8:突触的结构.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据此答题. 【解答】解: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结构完成的. 故选:A.   16.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不能用地上部分的数量作为种群密度 B.不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参考答案: D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3、蔓生或丛生多数是由地下部分无性繁殖造成,很多分支可能属于同一个个体. 【解答】解:A、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的地上部分的多个分支可能属于同一个体,因此不作为种群密度的调查材料,A正确; B、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活动能力强的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B正确;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C正确; D、年龄组成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种群密度直接反映种群数量大小,D错误. 故选:D. 17. 有关右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图中有2条食物链            B.狐与鸡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C.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D.右图可代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 参考答案: A 18. 如图是某细胞在进行某生命活动前后几种生物膜面积的变化图,在此变化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收藏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