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怀宁中学2021-2022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出现 B. 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 C. 汉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 D. 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开始确立 2.下图 ,下面历史文物通过不同载体反映了历史信息,这些信息的共同主题是 A. 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 B. 古代绘画艺术的高超 C. 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 D. 古代以物换物的贸易方式 3.传统制造业曾被认为是“夕阳产业”。但进入新世纪以后,以科技创新驱动传统经济发展成为多国的国策。美国正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德国工业4.0”战略目标,中国也将“中国制造2025”定位在战略层级。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新经济发展模式取代传统经济 B.世界各国跨入人工智能时代 C.国家干预政策已占据主导地位 D.现代科技进步加剧了全球竞争 4.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 形成了完整的工业化体系 B. 阻止了外国工业品倾销 C. 形成了近代企业管理模式 D. 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 5.下表是为1864—1867年中外贸易统计情况。这反映了 1864—1867年中外贸易统计情况(单位:千海关两) 年份 净进口值 净出口值 净进出口总值 出(+)入(-)超 1864年 46210 48655 94865 +2445 1865年 55715 54103 109818 -1612 1866年 67174 50596 117770 -16578 1867年 62459 52158 114617 -10301 A.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走向了解体 B.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列强加紧了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D.洋务运动导致了外贸人超的加剧 6. 下图为新航路开辟以后物种迁移示意图。该示意图 A.旨在说明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 B.反映了物种交流利弊兼存 C.描绘了全世界物种交流的全貌 D.折射出世界经济快速发展 7. 2021年3月,美国贸易代表戴琦在就职听证会上表示“关税是贸易工具箱中的合法工具”,其实质是继续推行自2018年以来的特朗普时代的贸易保护政策;同月,英国贸易大臣伊丽莎白•特拉斯在接受采访时,声称“如果世贸组织不进行改革,各国会找到其他发展贸易的机制”;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有类似言论。这表明了 A.全球化缩小了国家间的贸易差距 B.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应该适时调整 C.经济全球化暂时陷入了瓶颈状态 D.互利共赢观念遭到国际社会的破坏 8. 如表统计了株萍铁路、广九铁路、京汉铁路、沪宁铁路等路线建成后的物流营业情况。由此可见 年份 营业里程 车辆数 载客人数 装货吨数 营业收入 1907年 3392公里 7035 7360994 3443270 ﹣7172321 1908年 3554公里 7761 9050167 5292650 ﹣1076515 1909年 3659公里 8075 9352602 5808479 5453881 1910年 4218公里 8635 11523650 7574024 5849098 1911年 5006公里 8946 12785004 8434029 3946393 A.列强加紧了对华商品输出 B.交通运输业实现了近代化 C.辛亥革命爆发的时机成熟 D.铁路物流业发展初具规模 9.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身患疟疾,病情严重,御医百治无效。此时, 西方传教士刘应等人用金鸡纳治好了康熙的病,因此受到了康熙的重视,康熙还把金鸡纳等药物推荐给皇子和近臣使用。这说明 A.西药比中药更科学 B.西药逐步影响中国 C.中西医学交流频繁 D.西药成为侵华工具 10.某旅行社为配合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广告词是 A.沿着印度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金字塔的壮美 B.参观罗马历史博物馆,看狮身人面像,感叹海洋文明的魅力 C.在恒河南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 D.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楔形文字,感叹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11.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下列理由中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 B.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 C.管辖辽阔疆域的需要 D.巩固统一国家的需要 12.图1、图2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在中国绘制的世界地图。在《山海與地全图》里中国位于世界地图极东一角,而几年后他重新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勾勒了世界整体轮廓和经纬度,并将中国置于世界的中央,呈现了长城、南海诸岛等地名、地物。这体现了当时中国 图1《山海與地全图》(1584年绘制)                 图2《坤與万国全图》(1602年绘制) A.地理测绘技术不断进步 B.传统思想与西学融合 C.国家主权观念日益增强 D.融入世界的意愿强烈 13.美国学者约翰·赞恩在《法律的故事》一书中讲道:“罗马的法律机器得以完善地运行,得益于程序完备的罗马法庭和专业律师阶层的出现……所有这些贡献为现代世界的法律制度构造了近于完善的框架。”该学者意在 A.探究古罗马法律制度运行的机制 B.分析古罗马法于帝国巩固之作用 C.强调罗马法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 D.指出罗马法律制度的哲学基础 14.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三个重要命题:“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是理性的动物”和“人是政治动物”。这表明他 A.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 B.强调人的理性与生俱来 C.接近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D.认识到人人生而平等 15.墨子认为:“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国家的国力可成倍增加)。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共无用之费,是以倍之”。这一主张 A.以尚贤非攻为原则 B.重在减免无益消耗 C.具有鲜明的功利性 D.表明兼爱具体之法 16.英国著名思想家约翰・弥尔顿(1608~1674)在议会1644年恢复书报检查制时指出,“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的动物”,“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该主张旨在 A.捍卫人民思想和言论自由 B.完善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 C.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积极推进人文主义的传播 17.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商业繁荣,国家、神庙、私人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与商务有关的条文几乎占《汉谟拉比法典》总条数的一半。由此得出 A.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古巴比伦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 B.《汉谟拉比法典》有效解决了古巴比伦的法律争端 C.政府、神庙和私人都直接推动了商务法律条文的制定 D.《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主要得益于汉谟拉比国王的命令 18.在当下中国,许多乡村地区仍然保留着丰富的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热爱祖国、尊老爱幼、重义轻利、诚实守信、助人为乐、与邻为善、团结友善的思想观念。可见,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 A.构建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B.协调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城乡矛盾 C.加强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D.抵御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19.《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一书中认为:每种外来文化都被采用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只要外来文化有助于日本进步,就把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事实来接受。这种态度造成了“和魂汉才”的观念。“和魂汉才”反映了( ) A.日本文明的中国化 B.儒家文明的日本化 C.中国文明的日本化 D.日本文明的儒家化 20.如表所示是部分史籍中关于汉代“博士”的记载。这说明汉代“博士”的设置 记载 出处 博士“(董)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 《汉书·儒林传》 博士“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汉书·成帝纪》 博士“学通行修,博学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 《汉官六种》 A.是治国思想多元化的表现 B.反映了儒学受到挑战的现实 C.是文学艺术大发展的因素 D.适应了加强国家治理的大局 21.16世纪,西方生物学家将人类按照不同的种族进行分类;19世纪后,一些西方社会学家认为人种的特征与智力文化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强调文明的发达程度及价值观念都是遗传的结果。这一变化 A.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B.纠正了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C.体现了资本主义的扩张需求 D.打破了学科间的固有界限 22.古希腊雕塑各个时期表现手法各有特色,经过了从“僵直的站立”到“放松的右腿”再到“自由运动的身体”进而走向了“弄姿作态”的艺术呈现方式。这反映了古希腊 A.艺术自由气息浓厚 B.人文思想深入发展 C.雕塑技艺持续改进 D.商品经济影响深远 23.据(美)帕尔默著的《现代世界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支稳定的移民潮从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岛和非洲流向英国;法国吸收了来自其前北非殖民地,特别是阿尔及利亚的大批移民;荷兰成为许多印度尼西亚人的家园;后来政治难民也从越南和亚洲其他地区来到欧洲。移民的涌入 A.是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结果 B.为欧洲恐怖主义提供了温床 C.引发欧洲种族色彩的社会冲突 D.使欧洲种族和文化日益多元化 24.清朝的传统国策是严禁人民移居国外,视移民为“弃民”;近代,巴西、古巴等地出现“用工荒”,他们希望从中国招工。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华工出国合法化;1877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规定中国可派员前往调查华工受虐待情形;1879年,中国首批驻古巴领事人员抵达古巴首都哈瓦那。清政府对待出国华工态度的转变,反映的是 A. 中国逐渐与世界接轨 B. 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 C.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D.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共3道,共计52分。25题15分,26题9分,27题12分,28题16 )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 ——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有着一系列的局限。一方面,由于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因而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另一方面,近代因素在中国社会的渗透和扩散,在地域空间上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口岸地区与非口岸地区,在近代化形式和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更进一步讲,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必然与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走上一条扭曲的道路。 ——摘编自陈国灿《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和现实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原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收藏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