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大坑中学2022年高二化学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下列液体中pH>7的是( )
A.人体血液 B.蔗糖溶液 C.橙汁 D.胃液
参考答案:
A
略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吸热反应都是非自发的
B.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增大,非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减少或不变
C.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实现
D.自发反应在恰当条件下才能实现
参考答案:
D
略
3. 下列措施或事实不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滴加酚酞的氨水中加入氯化铵固体后红色变浅
B. 棕红色的NO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已知: 2NO2 (g) N2O4 (g))
C.工业上生产硫酸的过程中,使用过量的空气以提高SO2的利用率
D.H2、I2、HI三者的平衡混合气,加压(缩小容器体积)后颜色变深
参考答案:
D
略
4.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危险品,允许旅客带上客车的是
A.浓硫酸 B.鞭炮 C.洗洁精 D.汽油
参考答案:
C
略
5. 为了证实胃舒平的有效成分是Al(OH)3而做的实验中,一定需要的试剂是
A.CH3COOH B.CH3CH2OH C.NaOH和HCl D.NaHCO3
参考答案:
C
略
6. 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再加热蒸干并在300℃时充分灼烧至质量不变,最终一定能得到纯净物的是( )
A.向FeSO4溶液中通入过量Cl2
B.向NaHCO3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Na2O2粉末
C.向NaI和NaBr混合溶液中通入过量Cl2
D.向NaOH溶液中加入过量AlCl3
参考答案:
C
略
7. 固体冰中不存在的做用力是
A.离子键 B.极性键
C.氢键 D.范德华力
参考答案:
A
8. 双酚A是食品、饮料包装和奶瓶等塑料制品的添加剂,能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对儿童的健康危害更大。下列有关双酚A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双酚A的分子式是C15H16O2
B.双酚A最多有25个原子共面
C.反应①中,1 mol双酚A最多消耗2 mol Br2
D.反应②的产物中只有一种官能团
参考答案:
C
略
9. 有右图所示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装置实现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B.该装置中正极是Cu 、负极是Ag
C.该装置外电路中电子由Ag棒转移到Cu棒
D、该装置中Ag棒上的电极反应为:Ag++e-=Ag
参考答案:
略
10. 下列有机物中不属于卤代烃的是( )
A.乙苯 B.全氟丙烷 C.氯乙烷 D.氟里昂
参考答案:
A
【考点】卤代烃简介.
【分析】烃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生成的有机物为卤代烃,卤代烃必须满足:分子中除了碳氢元素以外,只含有卤素原子,不能含有其它元素,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A.乙苯中含有苯环和乙基,无卤素原子,不属于卤代烃,故A选;
B.全氟丙烷为丙烷中氢原子被氟原子全部取代得到的,全氟丙烷属于卤代烃,故B不选;
C.氯乙烷可以看作乙烷中1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生成的,氯乙烷属于卤代烃,故C不选;
D.氟利昂可以中含有F原子,属于卤代烃,故D不选,
故选A.
11. 如下图所示,是一种晶体的晶胞,该离子晶体的化学式为( )
A.ABC B.ABC3 C.AB2C3 D.AB3C3
参考答案:
D
略
12. 常温下有①pH=2的CH3COOH溶液;②pH=2的HCl溶液;③pH=12的氨水;④pH=12的NaOH溶液.相同条件下,有关上述溶液的比较中,不正确的是( )
A.水电离的c(H+):①=②=③=④
B.若将②、③溶液混合后,pH=7,则消耗溶液的体积:②>③
C.等体积的①、②溶液分别与足量铝粉反应,生成H2的量:②比较多
D.向等体积的四种溶液中分别加入100 mL水后,溶液的pH:③>④>②>①
参考答案:
C
解:A.①、②的氢离子浓度相同,③、④的氢氧根离子的浓度相同,四种溶液的离子浓度相同,相同条件下,水的离子积常数是定值,无论酸还是碱都抑制水的电离,所以这四种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H+):①=②=③=④,故A正确;
B.氨水是弱碱只有部分电离,所以c(NH3·H2O)>c(OH﹣),氯化氢是强电解质,所以其溶液中c(HCl)=c(H+),c(NH3·H2O)>c(HCl),若将氨水和盐酸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消耗溶液的体积:②>③,故B正确;
C.醋酸是弱酸,氯化氢是酸,①、②两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为:①>②,所以等体积的①、②溶液分别与铝粉反应,生成H2的量:①最多,故C错误;
D.醋酸是弱酸,加水稀释后能促进醋酸的电离,所以①、②稀释后溶液的pH值7>②>①;氨水是弱碱,加水稀释后能促进氨水的电离,所以③、④、稀释后溶液的pH值③>④>7,所以向等体积的四种溶液中分别加入100mL水后,溶液的pH:③>④>②>①,故D正确.
故选C.
13. 下列物质中,可形成酸雨的是( )
A.二氧化硫 B.氟氯代烃
C.二氧化碳 D.甲烷
参考答案:
A
解析:形成酸雨的是SO2,氟氯代烃破坏臭氧层,形成臭氧空洞;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
14.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
A.甲基的电子式: B.乙醇的分子式CH3CH2OH
C. 苯的最简式 C6H6 D.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
参考答案:
A
略
15. 各周期包含的元素为
A、2、8、18、32、72、98 B、 2、8、8、18、18、32
C、2、8、8、18、32、32 D、 2、8、18、32、32、72
参考答案:
B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17分)为探究乙炔与溴的加成反应,甲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先取一定量工业用电石与水反应,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溴水中,发现溶液褪色,即证明乙炔与溴水发生了加成反应。
乙同学发现在甲同学的实验中,褪色后的溶液里有少许淡黄色浑浊,推测在制得的乙炔中还可能含有少量还原性的杂质气体,由此他提出必须先除去之,再与溴水反应。
(1)写出甲同学实验中两个主要的化学方程式
a.
b.
(2)甲同学设计的实验 (填能或不能)验证乙炔与溴发生加成反应,其理由是
(a)使溴水褪色的反应,未必是加成反应 (b)使溴水褪色的反应,就是加成反应
(c)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未必是乙炔 (d)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就是乙炔
(3)乙同学推测此乙炔中必定含有的一种杂质气体是 ,它与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在验证过程中必须全部除去。
(4)为验证这一反应是加成而不是取代,丙同学提出可用pH试纸来测试反应后溶液的酸性,理由是
参考答案:
(1)CaC2 + 2H2O → C2H2↑+ Ca(OH)2 (2分)
+ Br2 → CHBr=CHBr (或 + 2Br2 → CHBr2CHBr2 ) (2分)
⑵不能;(2分) a、c(4分)
⑶H2S;(2分) Br2 + H2S ==S↓+ 2HBr (2分)
(4)发生取代反应,必定生成HBr,溶液酸性将明显增强,故可用pH试纸验证(3分)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A.《物质结构与性质》: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X、Y、Z、W四种元素,原子序数均小于36。已知X、Y和Z为第三周期元素,其原子的第一至第四电离能如下表:
电离能/kJ·mol—1
I1
I2
I3
I4
X
496
4562
6912
9543
Y
738
1451
7733
10540
Z
578
1817
2745
11578
(1)X、Y、Z的电负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 (用元素符号表示),元素Y的第一电离能大于Z的原因是 ▲ 。
(2)W元素应用广泛,是一种重要的生物金属元素,如人体内W元素的
含量偏低,则会影响O2在体内的正常运输。已知W2+与KCN溶液
反应得W(CN)2沉淀,当加入过量KCN溶液时沉淀溶解,生成
配合物,其配离子结构如图12所示。
①W元素基态原子价电子排布式为 ▲ 。
②已知CN—与 ▲ 分子互为等电子体,1molCN—中键数目为 ▲ 。
③上述沉淀溶解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为 ▲ 。
B.《化学实验》:无色晶体硫酸锌,俗称皓矾,在医疗上用作收敛剂,工业上作防腐剂、制造白色颜料(锌钡白)等。某实验小组欲用制氢废液制备硫酸锌晶体,进行了以下实验:
(1)取50mL制氢废液,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后,用ZnO调节滤液使pH约等于2,加热、蒸发、浓缩制得较高温度下的硫酸锌饱和溶液,冷却结晶,得到粗制的硫酸锌晶体。
①加入少量氧化锌调节滤液使pH≈2目的是 ▲ ;
②加热蒸发、浓缩溶液时,应加热到 ▲ 时,停止加热。
(2)粗晶体在烧杯中用适量蒸馏水溶解,滴加1~2滴稀硫酸,用沸水浴加热至晶体全部溶解。停止加热,让其自然冷却、结晶。抽滤(装置如图13所示)。将所得晶体用少量无水乙醇洗涤1-2次,得到较纯的硫酸锌晶体。
①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a ▲ ;b ▲
②抽滤跟普通过滤相比,除了得到沉淀较干燥外,
还有一个优点是 ▲ 。
③用少量无水乙醇洗涤晶体的目的是 ▲ 。
(3)在制取氢气时,如果锌粒中混有少量的铁、铜杂质,
对硫酸锌的质量 ▲ (填“有”、“无”)影响,
原因是 ▲ 。
参考答案:
B
(1)①将硫酸转化成硫酸锌(或除去硫酸),不带进其他杂质
②溶液表面出现晶膜
(2)①布氏漏斗 吸滤瓶 ②过滤速度快
③利用乙醇的挥发,除去晶体表面附着的水分
(3)无 铜不与稀硫酸反应,过滤除去;铁虽然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但锌比铁活泼,只要锌粒过量,就可置换硫酸亚铁中铁过滤除去
略
18. (1)写出乙酸分子中官能团的电子式: 。
(2)用最简单的方法鉴别苯、乙醇、溴苯,选用的试剂是: (填名称)
(3)下列五种化合物中,能够发生酯化、加成和氧化三种反应的是 。
① CH2=CHCOOH ② CH2=CHCOOCH3 ③ CH2=CHCH2OH
④ C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