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沿江中学高一物理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 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下面的哪位科学家首先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并首先采用了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科学的发展( )
A.亚里士多德 B.牛顿 C.伽利略 D.爱因斯坦
参考答案:
C
【考点】物理学史.
【分析】亚里士多德用快慢描述物体的运动,牛顿发现了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成就主要在量子力学,如光子说、质能方程、光电效应方程等,伽利略首先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并首先采用了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科学的发展.
【解答】解:伽利略首先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并首先采用了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科学的发展.
故选:C.
2. 下列四组力中,全部按力的性质命名的是
A.重力、弹力、摩擦力
B.阻力、压力、动力
C.弹力、支持力、拉力
D.浮力、重力、手握小球的力
参考答案:
A
3. 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AB:BC=1:2,B点位于A、C之间,在B处固定一电荷量为Q的点电荷.当在A处放一电荷量为+q的点电荷时,它所受到的电场力为F;移去A处电荷,在C处放一电荷量为﹣2q的点电荷,其所受电场力为( )
A.﹣ B. C.﹣F D.F
参考答案:
B
解: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分析可知电荷量为﹣2q的点电荷在C处所受的电场力方向与F方向相同.
设AB=r,则有BC=2r.
则有:F=k
故电荷量为﹣2q的点电荷在C处所受电场力为:FC=k=
故选B
4. 一小船在河中xOy平面内运动的轨迹如图4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若小船在x方向上始终匀速,则在y方向上先加速后减速
B.若小船在x方向上始终匀速,则在y方向上先减速后加速
C.若小船在y方向上始终匀速,则在x方向上先减速后加速
D.若小船在y方向上始终匀速,则在x方向上先加速后减速
参考答案:
BD
5. 真空中有两个点电荷,若保持它们之间的距离不变,带电量都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则库仑力变为原来的 ( )
A.1/4倍 B.1/2倍 C.2倍 D.4倍
参考答案:
二、 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6分
6. 一个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头4s内经过的位移是24m,在紧接着的4s内经过的位移是40m,则这个物体的加速度 m/s2 ,初始速度 m/s。
参考答案:
1,4
7. 如图所示为频闪摄影方法拍摄的研究物体做平抛运动规律的照片,图中A、B、C为三个同时由同一点出发的小球.AA′为A球在光滑水平面上以速度v运动的轨迹;BB′为B球以速度v被水平抛出后的运动轨迹;CC′为C球自由下落的运动轨迹.通过分析上述三条轨迹可得出结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三个共点力,它们的大小分别为2N、3N和4N,则它们的合力最大值为_______N,合力最小值为_______N.
参考答案:
.9N, 0N
9. 从某高处以10 m/s的速度水平抛出一物体,经2 s落地,物体抛出处的高度是________m, 物体落地点的水平位移是________m,落地时的合速度大小为______m/s(g=10 m/s2 )
参考答案:
10. 用弹簧秤称物块时,读数为7.5N,用弹簧秤拉着该物块沿倾角为37°的斜面向上匀速滑动时,读数为6N,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sin37°=0.6,cos 37°=0.8)ks5u
参考答案:
0.25
11. 如图所示,将质量为m的小球从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A点以速度v0水平抛出(即v0∥CD),小球运动到B点,已知A点的高度h,则小球到达B点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2. 观察者站在列车第一节车厢前端一侧,列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测得第一节车厢通过他用了5s,列车全部通过他共用20s,那么这列车一共由______车厢组成,且最后4 节车厢经过观察者的时间是______S(车厢等长且不计车厢间距离)
参考答案:
16 20-10
13. 一物体从高处A点自由下落,经B点到达C点,已知B点的速度是C点速度的,BC间距离是7m,则AC 间距离是 m。(取)
参考答案:
16m
三、 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1分,共计22分
14. (4分)如图所示,是“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得到的一条实际纸带的一部分,已知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经过测量、计算可以判断小车做的是 运动,打点计时器在打计数点2时,小车的速度= m/s,(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参考答案:
匀加速直线(2分);0.875(2分)
15.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A点,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细绳的另一端都有绳套。实验中需用两个弹簧秤分别勾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至某一确定的O点,如图所示。某同学认为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项:
A.两弹簧秤的拉力必须等大
B.同一次实验过程中,O点的位置不允许变动
C.为了减小误差,两弹簧秤的读数必须接近量程
D. 为了减小误差,两弹簧秤应保持与纸面平行
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参考答案:
BD
四、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计47分
16. 如图所示,一条小河两岸的高度差,一辆摩托车(可看作质点)以的水平速度向河对岸飞出,恰好越过小河.不计空气阻力,取当地的重力加速度.试求:
(1)摩托车在空中的飞行时间;
(2)小河的宽度.
参考答案:
解:(1)由于摩托车越过小河的过程中,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2分),解得摩托车在空中飞行的时间(1分)
(2)设小河的宽度为,由于摩托车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
(2分),解得(1分)
17. 某物体在地面上受到的重力为160N,将它放置在卫星中,在卫星以a=g的加速度随火箭向上加速升空的过程中,当物体与卫星中的支持物的相互作用力为120N时,卫星距地球表面有多远?(地球半径R=6.4×103km,g=10m/s2)
参考答案:
解:物体的质量为m==kg=16kg
设此时火箭上升到离地球表面的高度为h,火箭上物体受到的支持力为N,物体受到的重力为mg′,
据牛顿第二定律:N﹣mg′=ma 得:
g′==m/s2
在h高处,根据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得:
g′=
在地球表面处有:
g=
联立以上各式得:h=R=6.4×103km
答:航天飞机距离地面的高度是6.4×103km.
【考点】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物体放在火箭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在火箭中物体的重力,由于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根据万有引力等于重力求出此时火箭距地面的高度.
18.
参考答案:
(1)物体A受到的浮力F浮为:
F浮=ρ水gV排
=1.0×103kg/m3×10N/kg×100×10﹣3m3
=1000N;
(2)拉力F移动的距离S为:
S=2h=2×2m=4m,
拉力F所做的总功W总为:
W总=FS=5000N×4m=20000J,
则拉力F做功的功率P为:
P===10000W=10kW;
=×100%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