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工作计划 一、 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 (一)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农村产权价值评估机制 探索形成农村产权价值评估标准和市场可比价格体系。 (二)开展城乡融合发展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 建立健全全省统一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产品,探索形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林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资产收益权等抵押融资机制。 (三)探索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破解生态产品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抵押难等难题。 二、 城乡融合发展的意义 (一)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 我国最大的不平衡其实是城乡关系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其实是乡村发展的不充分。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就表现在城乡的二元结构上。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 (二)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国家的现代化其实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发展的过程,四化同步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核心的任务。在这四化里,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的基础,也是发展的根基;城镇化其实是一个载体和平台,承接着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空间,带动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加快发展,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 (三)是拓展发展空间的一个强劲动力 因为我国最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在乡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促进乡村资源要素与全国大市场相对接,能够释放出可观的改革红利,也能够带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四)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制度保障 乡村振兴不能就乡村来谈乡村,必须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路子,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来破解它的一些难题。 三、 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动因 (一)国内层面:城乡失衡特征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城乡失衡呈现转型趋势和最新特征。这些趋势特征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势高度相关,给协调城乡关系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1、城乡要素流动双向化 但要素流动结构性失衡问题仍然突出。国家支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也带动了城市工商资本、各类人才下乡寻找创业创新机会。城乡之间呈现出人才、资金要素流动日趋双向化的可喜变化,但是要素流动并不均衡。从人才要素的流动看,近年来下乡双创人数虽有明显增加,但是与农村外出务工劳动者数量相差依然悬殊。此外,资金、土地要素流动也呈现出地区性结构失衡特征。 2、城乡居民需求多样化 但产业发展响应多样化需求的能力仍然滞后。城乡居民对农业农村的需求伴随着自身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日益拓展。城市居民对农业农村的需求不仅体现在基本食物需求上,而且增加了食品安全化、健康化,以及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等多方面的服务性需求。乡村居民对农业农村的需求不仅体现在栖身的基本生存需求上,还体现在通过土地流转、农产品深加工、三次产业融合等方式增加收入的经济需求上。目前,三次产业的发展尚不能充分适应中国城乡居民需求的变化。 3、城乡产业发展联动化 但融合方式趋同化问题仍然明显。但从三次产业融合的方式来看,以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为主,产业融合深度不足,融合方式趋同,同质化竞争激烈,不少地区缺乏具有本地特色的融合方式。 (二)国际层面:全球化曲折发展带来的契机与风险 中国城乡关系发展演进是深刻根植于全球发展格局变迁与调整的历史进程之中的。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中国与世界各国日趋紧密联系起来,中国城乡关系转型愈加难以摆脱全球化进程而独立前行,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机遇与挑战,也对中国城乡关系调整带来了愈益深刻的影响。 1、全球化深入发展迫切要求 中国加入WTO之后,深度参与全球化进程,全球农产品和农业产业竞争的压力既形成对中国传统农业的强烈冲击,也成为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助推器,更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器。由于中国人地关系紧张,户均耕地面积不足7亩,农业超小经营规模妨碍农业科技的应用与规模效益的形成。相比之下,美国的户均耕地面积约为中国的400倍,便于农业科技的规模化应用,具有科技优势、规模优势和价格优势。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只有通过延长产业链、加速三次产业的融合与互补,才有可能阻挡跨国资本的冲击,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2、全球化发展遭遇挫折的迫切要求 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短期来看,给中国带来部分进口农产品价格上升的压力。由此,部分以进口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相关产业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的较大挑战。长期来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国际形势迫切要求中国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领域以本国利益为核心,奉行双重标准,给中国粮食安全、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及全球竞争力的提升带来极大压力。面对自然资源相对紧张的内部国情与全球化曲折发展的外部风险,中国唯有加速调整城乡、工农关系,加快提升三次产业关联度和融合度,延长农业产业链,优化农产品品质,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供精准支持,才有可能应对全球资本强势流动及逆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保证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四、 城乡融合的提出背景 国外城乡关系研究的三个阶段城乡关系相关理论和实践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全球经济的迅速崛起,城乡关系问题更多地被视作一个经济问题来研究,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渐拉大,为缓解城乡二元发展矛盾,选择性空间封闭发展理论提出要在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地区适当切断与区域的外部联系,以抑制资源快速地从农村流向城市而导致的城乡失衡发展。这段时期城乡关系的研究逐渐由关联发展研究转向偏向发展研究。 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尤其是一些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城市先进性与乡村落后性矛盾冲突不断激化,人们发现片面追求城市的发展只能带来短期的、局部的效率增速,无法实现长期的、整体的效益提升。美国地理学家詹姆斯指出,自然界中没有真正界限分明的区域存在许多学者认为不能绝对地将人类的活动空间人为地割裂为城市和乡村,而应该作为一个以多样性为基础的关系统一体。此后,摒弃城乡割裂的偏向研究、重新审视城乡联系的一体化探索再次成为学界的研究重点。 五、 城乡融合发展的进展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明确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政策体系,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这些相关政策、规定、制度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使之取得良好进展。 (一)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逐步畅通 一方面,随着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门槛不断降低、通道逐步拓宽,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农户进城落户的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的进程提速。另一方面,城市人才入乡机制也在逐步建立,城市人才向乡村流动,激发了乡村发展活力。发展普惠金融,促进资本、技术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推进了金融市场在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进程。 (二)农村产业融合与发展能力大幅提升 我国乡村富民产业蓬勃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持负增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兴起,家庭农场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健全;农民合作社服务农民能力显著提高;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迅猛发展。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为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更加持久的活力。 (三)城乡发展鸿沟进一步缩小 一是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逐步建立,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缩小。近年来公共服务设施的一体化、均等化进程加速。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逐步建立。二是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缩小。农村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三是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六、 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民收入显著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 (二)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艰巨 其中,在农村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支出增长390%。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向乡村延伸,城乡居民在医疗保障、义务教育以及基本养老保险方面均实现了制度全覆盖。但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差距依然较大。在农村医疗、教育方面,近几年来城市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农村的2.2倍,城市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是农村的2.7倍,城市幼儿园专任教育人数为农村的2.8倍,农村在享有医疗、教育方面远远落后于城。 (三)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面临较大短板 新世纪以来,我国特别重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差距有所缓解。但是,面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仍然面临较大挑战。在生态环境整治方面,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3.44%和98.45%,而农村地区仅为20%和65%,分别低于城市73.44个百分点和33.45个百分点。农村人居环境落后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征,直接影响农村居民对现代化成果的分享。 (四)城乡自由流动面临制度性障碍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政策的重点是牺牲农村、农业的利益,支持、支援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和乡村完全处于不对等的地位。无论是城乡统筹发展还是城乡一体化建设,政策重点都是进一步突出城市的主导作用,以城市带动乡村,以工业反哺农业,强调城市的辐射作用以及工业的带动作用,丝毫没有显现乡村的价值。受长期计划经济和城乡建设路径惯性的影响,以城带乡的政策惯性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城市和工业优先发展的思想,在资源配置、政策制定等方面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不够,不利于乡村与城市同步发展。 受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人、财、物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受到诸多限制,机制尚存严重壁垒,限制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尽管户籍制度改革、城市就业制度改革等使农民流入城市的环境有所改善,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进城的门槛,农民依然无法同等分享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特别在城市住房和子女教育等方面使农民难以实现在城市定居的目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尚须突破。尽管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这三块地改革及农村承包地这一块地三权分置改革有所推进,但体制性突破尚待时日。城乡金融存在严重藩篱。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工商资本下乡在政策上依然面临着严重束缚。面对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制度性障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应进一步推进各项改革措施,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切实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五)城乡融合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受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各大区域板块城镇化推进程度差异明显,各种类型城市以及离城市不同距离的地区城乡融合状况迥异。总体上,城市群地区城乡间基础设施实现了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初步实现均等化,处于向高水平城乡融合迈进阶段,基本具备城乡高度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 七、 城乡融合发展的模式 (一)农业内部融合模式 采用农林结合、种养结合、农牧结合等生态循环方式,形成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农业融合状态,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增产增效。以宁波慈溪正大示范园为例,建立稻蟹共生模式,每亩可实现年增收1 200多元;积极引进新加坡、以色列等国的先进技术,探索蔬菜种植、鱼虾养殖立体种养模式,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二)延伸农业产业链模式 通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健全市场营销体系,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尽可能将农产品价值留在乡村。 (三)农业功能拓展模式 推进农业与商贸、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农业多样化功能。以丽水缙云舒洪黄龙示范园为例,建立生态循环种植养殖+农业休闲旅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收藏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