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资源
资源分类
资源描述
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 黄继光观后感【8篇】 第一篇: 黄继光观后感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名录中,有一位年仅21岁的英雄,他的名字早已和战役一起传遍中朝大地。他,就是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疯狂扫射的枪眼,为部队铺平冲锋道路而壮烈牺牲的伟大战士黄继光。 黄继光,1931年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六七岁时,他便和哥哥们一起下地干活,上山砍柴、割草。父亲去世后,10岁出头的他被迫到地主家打工抵债。在苦难中挣扎的母亲告诉他,长大后一定要为穷苦人闹翻身出力。1951年3月,黄继光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成为村里第一个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人。参军后,他被分配到某部二营六连当通信员,同年7月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 在党组织的培养下,黄继光努力学习政治、军事和文化知识,于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部队中,他因作战勇敢,荣立三等功1次。 1952年10月中旬,美帝国主义侵略者开始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前沿阵地发起猛烈进攻,战役打响了。黄继光所在营在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伪军激战四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前。此时,营参谋长心急如焚:天亮前若攻不下敌方阵地,天亮后敌人就会发挥空中火力优势,部队将遭受重大伤亡。要夺取高地,就必须拿下零号阵地这个火力点! 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承担爆破任务。他掏出早已写好的决心书交给参谋长,恳切地说:"首长,让我去吧!'参谋长沉思片刻,命令他带领两名战士执行爆破火力点的任务。 受领任务后,黄继光等3人马上呈扇形状分开,分3路向敌方阵地匍匐前进。他们机智勇敢地摧毁了敌人的数个火力点,但在交战中也伤亡惨重:黄继光的两名战友一死一伤,他自己的左臂也被打穿。在此情况下,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黄继光毫无畏惧,他忍着伤痛,拖着受伤的身体继续匍匐前行,并接连投下几枚手雷。当后续部队趁势发起冲锋时,残存地堡内的敌人机枪又开始疯狂扫射,此时的黄继光弹药已用尽,身体也多处负伤。为了战斗的胜利,他艰难地爬到敌火力点侧面,在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一扑,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敌人的机枪顿时哑了,但黄继光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战后,黄继光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同时被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委会追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以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黄继光在战斗最紧要的关头,为了胜利而英勇慷慨地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的壮烈行为鼓舞了部队的斗志,教育了全国人民,表现了他高度的阶级觉悟和对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无限忠诚,他的英勇壮举和英雄故事将代代传承、永留史册。 第二篇: 黄继光观后感 直到牺牲,黄继光也没有留下照片,只能用绘画还原这个壮烈的画面。 四川中江黄继光纪念馆,李继德老人终于兑现了60多年前的承诺。 在战役中,志愿者正在恢复地表阵地。图为537.7高地战斗实景。 ,方圆只有3.7平方公里的两座山。由于六十多年前的惨烈战斗,这个朝鲜地名永远被中国人记住。 43个昼夜夜的锯末战中,山头被炮火削减了2米,变成了1米以上的粉末美国人总是想不到,他们用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炮火密度,付出了2万人以上的伤亡代价,为什么不能攻下这2个山头呢? 那不仅是两座山,也是中国军队的精神地标。每一英尺的土壤都渗透着中国军人的英雄血液,充满了忘记死亡的英雄气息。数以万计的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筑起了这个不可动摇的堡垒。 这里最为广为人知的英雄叫黄继光,人民军队史上两位特级战斗英雄之一。在危急时刻,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喷射火舌的枪眼。挺身而出的决绝身影,震撼敌胆,化身甘岭高耸的丰碑。 但是,这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近年来在网上被怀疑、恶作剧。 黄继光的故事,其实应该被中国人知道,记住。我们的讲述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恢复英雄的真实真相。 普通的士兵。 今年4月底,一位山东老人奔波数千公里,来到了四川省中江县黄继光的故乡。他是黄继光的亲密战友,生死兄弟,实现了63年前的约定。 战役前夕,黄继光开玩笑对他说:我们约定,如果我死了,你就给我家写信。如果你死了,我会给你写信,去家里看看。 不久,之战白热化时,黄继光勇敢牺牲。 英雄的生命,如流星般灿烂而短暂,直到牺牲都没有留下一张照片。李继德看到黄继光牺牲时的壮烈,多年来不知道黄继光是举国赞美的英雄。 黄继光牺牲不久,李继德也受了重伤,回国后退役了。他的家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是黄河堤下的小村庄,闭塞偏远。李继德只知道黄继光是四川中江人,六十年来,他给中江县写了一封信,信封上没有写信人,石沉大海,没有回复。直到今年,在当地媒体的帮助下,李继德终于实现了当时的约定,去黄继光的故乡看看。 抚摸黄继光的雕像,老人总是流泪,哽咽着叫黄哥哥。那是六十多年前的称呼,他叫我李子。老人说。 雕像生动,但李继德不能完全承认。好像很像,雕刻有点胖。我们当时在战场上,吃了顿饭也没吃,用雪和炒面吃,没那么胖。 在他的记忆中,黄继光虽然个子不高,肤色有点黑,虽然瘦瘦小,但是身材很结实,是典型的四川人相貌。 李继德和黄继光关系很好,重要的机缘是他是我接的新兵。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只有16岁的李继德报名参加征兵。年龄太小,被部队拒绝了。懊悔的李继德找到了征兵干部,积极要求参军。这个士兵有股票力量,我。征兵干部的一句话,使李继德成为志愿军士兵。为了达到参军条件,他的出生年份提前4年,注册为1931年。 1951年6月,李继德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二营六连一排,成为该班最年轻的战士。 部队经过短暂训练,跨越鸭绿江,进入朝鲜参战。大概一个月后,又一批新兵补到六连。连长万福带着李继德等几名士兵,把新兵带到驻地。李继德接到新兵的背包,拉着他进入连部山坡挖出的地检子。这个新兵是黄继光。 黄继光入伍和李继德一样有些波折。由于身材矮小,他最初被征兵干部拒绝。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又呼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强烈精神,参军是无数中国热血男子最大的志向。黄继光多次软磨硬泡,最终部队接受了这个中江贫困农家的孩子。 接新兵是军队中具有特殊意义的程序,当时没有举行任何仪式的条件,接新兵的兵是新兵入伍后接触的第一个战友,两人经常能成为好朋友。 但是,李继德说黄继光是他的新兵,有多少笑话成分,当时李继德也只参军了一个月,还是新兵蛋。而且黄继光比李继德大5岁,在之后的交往中,黄继光总是像哥哥一样照顾他。 班里一共16个人,黄继光对我最照顾,吃饭时总是给我夹菜,说我个子大,吃得多。老人的回忆。我们睡在大通店里,头撞了,什么都说,什么都说 在接新兵的短暂交流中,李继德知道了黄继光的名字和家乡。 关于黄继光的名字,广为流传的是他的原名黄继光,牺牲的报道中写错了黄继光,这是错误的。记者在黄继光纪念馆看到黄继光第一次立三等功的证书,上面注册的名字确实是黄继广。 李继德回忆说,黄继光的四川口音很重,自我介绍时说的是黄继光还是黄继光,他完全听不到分手,第一印象是黄继光。但是,他确实在士兵的名字登记中看到过黄继广,很多战友也认为黄继广的名字是正确的。在李继德强烈的山东口音中,光和广的发音也难以区分。这连的战士大多是四川、山东,而且大部分文化水平都不高,在黄继光牺牲之前,没有人纠缠他名字的具体写法。 更合理的说明是,黄继光本人几乎不会读字,他留下的文字,包括家信在内都是委托代笔。黄继光和黄继广的名字记录,代笔人很可能根据自己的耳音随机写。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原第45师宣传科副科长、在战报上写黄继光名字的李明天,曾专门问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黄妈妈说:过去写黄继光,写黄继光,这两个字都行。 黄继光脑灵,一教就会,身体素质出众,万福来很喜欢这位在训练中表现突出的新兵。他把黄继光看作是好钢,很快就成为了自己的通信员。 在基层连队中,被连长选为通信员的是士兵中的领导者。李继德说,新兵训练结束后分发武器,班里唯一的两支冲锋枪给了他和黄继光。那是当时部队中最先进的单兵武器,只适合最优秀的士兵。说到这件事,李继德至今仍有些骄傲。 黄继光成为连长约一年的通信员,1952年10月,他被营参谋长张广生喜欢,调到营参谋长的通信员。李继德被营长秦长贵相中,成为营长的警卫。 通讯员、保安员其实没什么区别,都有两大任务,一是保障首席执行官的安全,二是在战斗中传递作战命令。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敌军火力强,我军电台、电话等通信手段无法保证随时通畅,大量作战命令必须通过通信员通过枪林弹雨亲口传达。 通讯员、保安虽然不是一线战斗者,但往往要承担九死一生的任务。黄继光之所以第一次立三等功,是因为多次优秀地完成了这样的任务。 战役前夕,师影队到基层连队慰问,播出苏联电影《普通一兵》。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卫国战争时期,红军战士马特洛索夫为了战斗胜利,用身体堵住敌人从碉堡射出的子弹,壮烈献身的故事。 在回营部的路上,李继德和黄继光交流后感说:我说,这个人真的很勇敢,是真正的英雄。黄继光说,一个人死后能救那么多人,能赢,如果把我搁在一起,我也会这样做。 黄继光真的做了中国的马特洛索夫。 《范佛里特炮量》 黄继光、李继德等新兵到达部队时,15军刚参加了抗美援朝的第五次战斗,正在补充休整。那场战役在战史上的评价是总体上是下一场胜利,但结局并不理想。 不理想是因为可以计算的志愿者的损失略大于美军。战役结束后,仅15军就补充了新老兵共计1.7万人。此时的15支军队也被志愿军视为战略预备队。这是主力部队的定位。 李继德回忆说,当他们第一次进入朝鲜时,除了新兵训练之外,他们已经在后面修了很长时间的路,或者为前线部队运送养护。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依靠空中优势,狂轰滥炸志愿军后勤补给线。休息期间的15军不能杀死敌人,休息了9个月。士兵们做着修桥修路的工兵和人扛着马的运输兵的工作,就像困兽一样。 15军当时时年轻的部队,其前身是1947年8月成立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基于太行军区和所属区域的十几个地方武装。 九纵底薄,成军短,在解放战争初期,长期只能与主力部队合作敲打鼓。直到1948年,它攻击了郑州和淮海,九纵在中原野战军中发挥了威力。淮海战役后,九纵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军,作为二野渡江先遣军,打长江,进入福建,然后根据中央军委的配置,兵锋转向西南,席卷了两广 三年南征北战,十五军斥责沙场,初露虎相霸。但是,当时解放军有57名野战军,关于军史战功,军长秦基伟也不愿意承认,15军只能计算二等部队。 朝鲜战争的爆发,使15军有机会证明自己。1951年,15军作为第二批入朝部队,从四川泸州、内江等地千里跃进,雄伟地跨越鸭绿江。 15军的第一次战斗是参加第五次战斗,虽然表现出色,但是像38军那样彭德怀呼吁38军万岁的显着。真正让他们出名立威的战斗还有一年。 1952年10月14日早晨,联合国军的300多门大炮、27辆坦克、40多架飞机疯狂地向五圣山南的两座山头倾泻弹药。之战开始了。在这个3.7平方公里的狭窄地区,人类战争史上单位面积火力密度创下了最高纪录! 联合国军发动的这次攻击被称为摊牌。 迄今为止,朝鲜战场经历了罕见的比较平静。停战谈判已经开始,敌我双方一边说话一边说话。两军在三八线对
点击显示更多内容>>
收藏
网站客服QQ:
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