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化学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将答案直接答在试卷上。2.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一并交回。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Zn-65第卷 (选择题 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物质的手段和途径越来越多,H3、O4、C60、等微粒已被发现。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 H3是氢元素的一种核素B. O2与O4属于同素异形体C. C60的质量数为720D. 中含有36个电子2. 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A. 次氯酸的电子式:B. S2的结构示意图:C. 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的碳原子:CD. 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3. 新冠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单链核酸组成,直径大约在60140nm,怕酒精,不耐高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病毒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B. 新冠病毒扩散到空气中不可能形成胶体C. 医用酒精能用于消毒是因为它有强氧化性D. 高温可使蛋白质发生变性4.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B. 第三周期气态氢化物HCl、H2S、PH3的稳定依次增强C. 元素周期表中副族共10个纵列,都属于金属元素D. 在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可以寻找制备催化剂材料的元素5. 下列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 通过煤的气化、液化获得清洁燃料B. 用食醋除去暖瓶内的水垢C. 含氯消毒剂用于环境消毒D. 鸡蛋白溶液中加入硫酸铵饱和溶液后析出白色沉淀6.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1mol苯所含的化学单键数目为12NAB. 4.6g乙醇中含有CH的数目为0.6NAC. 标准状况下2.24LC12与足量铁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2NAD. 0.1mo1L1AlCl3溶液含有Cl离子数为0.3NA7. 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 常温下用铝片和硫酸反应制氢气,硫酸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B. 锌和稀硫酸反应时加入少量CuSO4溶液,可加快反应速率C. 升高温度、增大压强和使用催化剂,反应速率一定加快D. 等质量的铁片分别与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反应速率相等8.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乙醇的燃烧是放热反应B. Mg与盐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C. 反应物化学键断裂要吸收能量D. 化学反应伴随有能量的变化9. 下列有关化学反应的叙述正确酌是A. 常温下铜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B. 氯气和烧碱反应可制取漂白粉C. 碳酸氢钠固体受热分解可得到纯碱D. 铁和高温水蒸气反应生成铁红10. 下列有关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A. 单质分子中均存在化学键B. 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C. 非金属元素之间只能形成共价键D. 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写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1. 根据表中部分短周期元素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元素代号LMQRXT原子半径/nm0.1600.1430.1120.10400990.066最高化合价或最低化合价232612A. 相同条件下单质与稀盐酸反应速率LQB. 氢化物的稳定性为H2TH2RC. M3与T2的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D. X元素无最高正价,非金属性最强12. 某实验兴趣小组以Zn和Cu为电极,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组成原电池,并对实验进行了拓展研究,以下实验记录错误的是A. 铜片上有气泡产生,锌片逐渐溶解B. 电流在导线中从Zn电极流向Cu电极C. 把Cu换成Mg,电流计指针发生逆向偏转D. 把稀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电流计指针依然偏转13. 下列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操作及现象结论A向苯中滴入少量浓溴水,振荡,静置分层,上层呈橙红色,下层几乎无色溴水与苯发生取代反应而褪色B向NaI溶液中滴入少量氯水和四氯化碳,振荡静置,下层呈紫色I还原性强于ClC湿润的淀粉KI试纸伸入某红棕色气体中,试纸变蓝该气体一定为NO2D在无水乙醇中加入金属Na,缓慢生成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的气体乙醇是弱电解质A. AB. BC. CD. D14. Atropic酸是某些具有消炎、镇痛作用药物的中间体。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关于Atropic酸的叙述错误的是A. Atropic酸的分子式为C9H9O2B. 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C. 1mol Atropic酸与足量的Na反应能生成11.2LH2D. 能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15. 某实验小组从富含NaBr的工业废水中提取Br2的过程主要包括:氧化、萃取、分液、蒸馏等步骤。已知:蒸馏时各组分的沸点差异越大,分离效果越好;可能用到的装置和数据如下:物质Br2CCl4乙苯密度(g/cm3)3.121.600.87沸点()58.876.8136.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的作用是吸收多余Cl2,防止空气污染B. 用进行萃取时,选择CCl4比乙苯更合理C. 乙苯和CCl4萃取Br2时现象都是分层,上层无色,下层橙色D. 仪器的名称为冷凝管,其中b为进水口,a为出水口第卷 (非选择题 共60分)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16.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在表中的位置,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0123(1)在这些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形成的单质是半导体的是_(填元素名称)。(2)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是_(填化学式,下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碱性最强的是_,呈两性的是_,二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3)、的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用元素符号表示),与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_,与形成的化合物属于_(填“离子”或“共价”)化合物。17.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研究影响锌和稀硫酸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下表是其实验设计的有关数据:实验序号锌的质量/g锌的状态c(H2SO4)/mo1L-1V(H2SO4)/mL反应前溶液的温度/10.65粒状0.5502020.65粉末0.550203065粉末0.8502040.65粉末0.85035(1)在此4组实验中,判断锌和稀硫酸反应速率大小,最简单的方法可通过定量测定_进行判断,其速率最快的实验是_(填实验序号)。(2)对锌和稀硫酸反应,实验1和2表明,_对反应速率有影响;实验2和3表明,_对反应速率有影响。(3)进行实验2时,小组同学根据实验过程绘制的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V与时间t的图像如图所示。在OA、AB、BC三段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_,原因是_。24分钟内以硫酸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假设溶液的体积不变)v(H2SO4)=_。18. A、B、D、E、F、M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淀粉和纤维素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M可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C.淀粉和纤维素的化学式均为(C6H10O5)n,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D.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鉴别B、E和F(2)A为最简单的烯轻,则其结构简式是_。反应属于_(填反应类型)。(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该反应是可逆反应,下列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填序号)A.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相等B.单位时间内,生成1molF,同时生成1molEC.单位时间内,消耗1molB,同时消耗1molED.正反应的速率与逆反应的速率相等19. 某化学小组采用类似制乙酸乙酯的装置(如图),以环己醇制备环己烯。已知:H2O密度(g/cm3)熔点()沸点()溶解性环己醇0.9625161能溶于水环己烯0.8110383难溶于水(1)制备粗品。将12.5mL环己醇加入试管A中,再加入1mL浓硫酸,摇匀后放入碎瓷片,缓慢加热至反应完全,在试管C内得到环己烯粗品。A中碎瓷片的作用是_,导管B除了导气外还具有的作用是_。试管C置于冰水浴中的目的是_。(2)制备精品。环己烯粗品中含有环己醇和少量酸性杂质等。加入饱和食盐水,振荡、静置、分层,环己烯在_层(填“上”、“下”),分液后用_洗涤。a.KMnO4溶液 b.稀H2SO4 c.Na2CO3溶液再将环己烯按如图装置蒸馏,仪器a的名称为_。收集产品时,控制的温度应在_左右。(3)以下区分环己烯精品和粗品的方法,合理的是_。a.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用金属钠 c.测定沸点20. 如图的坐标系是部分含硫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图。(1)X的名称为_,Z的化学式为_。(2)用图中物质之间的反应,证明SO2有氧化性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若X能与Na2O2的反应生成Y,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4)已知:I2H2O=2I2H。某溶液中可能含有大量的Na、Fe2、K、I、。向该溶液中滴加少量溴水,溶液仍呈无色,依此可判断该溶液中肯定含有_;肯定不能含有_。(5)向50mL浓硫酸中加入铜片,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共收集到2.24L(标准状况)的SO2,将反应后的混合物加水稀释,再加入足量锌粉放出15.68L(标准状况)的H2,则原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整个过程消耗锌粉的质量为_。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