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山西省大同市统招专升本教育理论自考测试卷(含答案)学校:_ 班级:_ 姓名:_ 考号:_一、单选题(10题)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思想最早出自()A.学记 B.论语 C.说文解字 D.四书集注2.不属于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内容和方式的是()A.开家长会 B.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联系 C.建立家长委员会 D.举办家长学校3.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4.鲁迅在故乡中对少年闰土的回忆是作者的()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动作记忆 D.逻辑记忆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A.1982 年 B.1983 年 C.1985年 D.1986 年6.小明在学习了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虎是哺乳动物这些概念后,得出虎是胎生的这一判断,小明的这种思维形式是()A.抽象概念 B.关系判断 C.归纳推理 D.演绎推理7.我国对部分农村地区实行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为困难家庭寄宿学生提供补助的“两免一补”政策,始于()A.1997年 B.2001年 C.2005年 D.2008年8.从高楼顶上看街道上的行人,尽管看上去很小,但人们不会把他们都看作是小孩。这种现象体现的主要知觉特性是()A.大小恒常性 B.形状恒常性 C.方向恒常性 D.明度恒常性9.当创造性活动接近突破时出现的心理状态是()A.创造性思维 B.创造性想象 C.灵感 D.空想10.六艺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其中礼的教育所体现的是()A.智育 B.体育 C.德育 D.艺术教育二、填空题(10题)11._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12.教师的根本任务是_13.学生诵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的想象是再造想象;诗人王勃创作该诗句时的想象是_14.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_15.学生具有可塑性、_和向师性16.思维的特点是_和概括性17.备课时,教师要按顺序写出的三种教学计划分别为: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和_18.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主要方法有_、谈话法、书面材料分析法和调查法19.智育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_20.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中,_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三、名词解释(5题)21.教师22.学习迁移23.信度24.世界观25.学校办学水平评价四、论述题(5题)26.结合实际从多角度论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27.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与提高过程?28.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谈谈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29.简述气质的概念以及怎样理解气质的意义30.论述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五、案例分析(2题)31.请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该实验进行分析32.学生乙的思维具有什么特点?六、简答题(1题)33.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什么?参考答案1.B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论语述而。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2.B3.CC活到老,学到老体现出教育的终身化,即教育是贯穿人整个一生的工程,从摇篮到坟墓都要接受教育4.AA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记忆内容的记忆,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形象记忆中,一般人以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为主5.D6.DD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从一般概念哺乳动物是胎生的推理出特殊概念虎是胎生的,这属于演绎推理的过程7.B“两免一补”政策是指2001年以来中国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施的一项资助政策。主要内容是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8.AA大小恒常性强调在知觉时,我们对物体知觉映像的大小不会随外在条件的改变而改变。题干中在高楼上看楼下的行人,虽然距离发生了改变,但我们对行人大小的知觉映像并不会因此改变,即为大小恒常性9.C10.CC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是核心,指维持世袭等级制的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所以说礼体现的是德育11.形成性评价12.教书育人13.创造想象14.心理健康教育15.依赖性16.间接性17.课时计划或教案18.观察法19.认识基础20.领会知识或理解教材21.教师是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22.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学习迁移是一种普遍现象,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迁移,也有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行为的迁移。23.一个测验量其所要测的东西前后一致的程度24.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指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观点体系。25.学校办学水平评价指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专业的教学评价机构,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运用科学的评价理论和技术,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条件、管理工作、办学效益等方面水平进行的总体或单项的价值评判26.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的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受授者。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人格上的影响27.(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简称为知、情、意、行。知即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出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转化的催化剂。意即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的努力的过程。品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品德行为,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即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我们对学生应该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学生品德中的知、情、意、行四者相辅相成,全面而和谐地得到发展28.(1)遗传与营养。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胎儿及婴幼儿的营养状况也会影响智力的发展,这已被许多研究证实。儿童在胚胎期和出生后,身体和脑部迅速发育,母乳和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能满足脑细胞发育过程中对营养物质的需要,进而影响儿童智力的发展。所以,加强孕期及婴儿期营养供给是智力开发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2)产前环境与早期经验。胎儿在出生之前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我国古代早有胎教的主张,现代研究也证明重视产前环境的影响有重要意义。人的智力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研究表明,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得就越迅速,不少人把学龄前称为智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期。(3)教育与教学。学校教育对年轻一代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是分不开的。智力不是天生的,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和教学不仅使儿童获得前人的知识经验,而且促进儿童心理能力的发展。(4)社会实践活动。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起来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施用累能就是说能力是在使用中积累的。(5)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人的主观努力,即人的自觉能动性29.(1)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2)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它只给人们的言行涂上某种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意义30.在教学中,教师的教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有成效地教学的普遍规律,具体表现在:教师受过专门训练,懂得如何组织和进行教学,并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并起着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同时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一方面,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有赖于教师自身的条件,即具备应有的知识和能力素质、品德及人格;另一方面,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必须具备各种客观条件,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否得到应有的肯定,教师工作的条件是否得到基本的保证。(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受学习动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左右,对外部信息具有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另一方面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时体现出独立性、创造性,这些都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学生这个主体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正是教师主导的结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仅仅靠解决师生之间的认知关系是不够的,还要解决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所以,要建立合作、友爱、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不可分割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制约学生的主动性。相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同样,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依赖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越高,说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反过来,学生主体作用要依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只有教师、学生两方面互相配合,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4)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