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用设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突破医疗器械产品产业化、工程化及标准化技术,重点发展人机工效、精密制造、可靠性设计与评价、生物学效应评价、医疗器械临床评价等共性技术,积极推进工程物理技术、光学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移动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与医疗器械发展和应用密切相关的支撑技术研究。一、 政策措施(一)强化创新激励导向加大对重大战略性产品、关键技术、核心部件的支持力度;鼓励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完善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创业平台;按照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做好相关医疗器械产品审评审批;完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临床应用政策和法规,强化应用示范带动,缩短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市场培育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扶持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发展。(二)完善财税金融支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医疗器械产业投资基金,优化投融资环境,引导社会资本向医疗器械领域聚集。支持符合条件的医疗器械企业发行债券和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促进创新型医疗器械企业与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合作,推进创新型医疗器械的应用。通过金融支持实现高端医疗器械的国际并购整合,落实和完善出口信贷及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三)加快产业培育拓展加强对骨干企业、创新型企业、核心部件企业产业化工作的支持,提高产品可靠性、促进产业升级和完善产业链条;支持国内和跨国企业兼并重组,扶持医疗器械企业做大做强,参与国际竞争;放宽医疗服务市场准入,鼓励医疗器械企业向卫生与健康服务业延伸,促进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和第三方服务网络发展;引导地方加强医疗器械产业培育;加强生产质量监管和环保监督检查力度,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四)促进创新产品推广出台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目录,打造一批国产创新品牌;积极探索财政引导支持方式,加强招标采购激励机制设计,合理运用服务收费、医保政策,引导国产设备使用;加大对国产创新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的社会认同度;支持符合条件的高端医疗器械装备市场应用推广,在部分省(市)开展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试点;结合,促进国产医疗器械支撑的新型卫生与健康服务在沿线国家的推广应用,助力国产医疗器械进入国际市场。(五)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参与政策及标准制定,开展行业技术交流,引导行业行为规范,维护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支持行业组织承担行业调研、行业培训、地方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任务;支持行业组织在与部门沟通协作、维护企业权益等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共同推动医疗器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包含临床、技术、产业方面的可自动获取信息、智慧识别、可持续更新的医疗器械智能数据库,为医疗器械战略研究、科技创新发展提供系统、定量数据支持。(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促进医工结合,健全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支持医疗器械相关学科建设,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开展深度合作,着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以及中青年专家,大力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夯实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大项目、重大人才引进计划等,重点引进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战略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创业精英,支持医疗器械人才回国创新创业。(七)推动规划组织实施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医药局、军委后勤保障部等多部门加强协同,加强部门协同、省部合作、产-学-研-医-检协同、,协同推进本规划的贯彻落实。二、 医疗器械行业总体目标加速医疗器械产业整体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完善医疗器械研发创新链条;突破一批前沿、共性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开发一批进口依赖度高、临床需求迫切的高端、主流医疗器械和适宜基层的智能化、移动化、网络化产品,推出一批基于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的应用解决方案;培育若干年产值超百亿元的领军企业和一批具备较强创新活力的创新型企业,大幅提高产业竞争力,扩大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引领医学模式变革,推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跨越发展。三、 载人压力容行业竞争格局载人压力容器系在正压或负压的环境下搭载着人员运行的压力容器,其下游应用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医用氧舱、微压舱、气压过渡舱、加/减压舱、潜水舱、航天飞行舱等,并在不同应用领域形成了不同的行业竞争格局。其中:医用氧舱、微压舱、气压过渡舱等一般属于民用领域,市场化程度高,市场参与者较多,竞争较为激烈;加/减压舱、潜水舱、航天飞行舱等一般属于或科研用领域,技术要求和门槛相对较高,市场参与者较少,竞争相对温和。四、 推进重大产品研发,突破核心部件瓶颈突出解决我国高端装备、高值耗材大量依赖进口的问题,着力突破高端装备及核心部件国产化的瓶颈问题,实现高端主流装备、关键核心部件及医用高值材料等产品的自主制造,加快新型产品开发,打破进口垄断,降低医疗费用,提高产业竞争力。重点推进五大类重大产品开发,引领科技创新重点向高端产品转移,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五、 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基本情况装备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电子和兵器工业中的投资类制成品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指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技术含量高,处于价值链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的特征,在产业链占据核心部位,其发展水平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主要包括航空产业、卫星及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业、海洋工程装备以及智能制造装备五个细分领域。根据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十二五规划,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2012年的销售收入约为258万亿元,2017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亿元,2012-2017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3230%,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1500%。到2022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将提高到2500%,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根据统计数据,按照高端装备的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为2000%来推算,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工业生产总值预计到2022年将超过2400万亿元。六、 医学影像类新型数字X射线成像系统重点突破动态平板探测器等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数字X射线机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效降低整机成本;积极发展探测器新型闪烁晶体制备技术,开发基于光子计数探测器的血管减影造影X射线机,争取在光子计数低剂量成像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型超声成像系统。重点开发数字化波束合成、高帧频彩色血流成像、造影剂谐波成像、实时三维成像等高性能彩超,图像细微分辨力、低速细微血流分辨力等技术指标达到国外高端主流产品水平;研发多模态专科超声设备、便携/掌上超声设备;攻克高密度单晶材料换能器关键技术,研发新型超声探头;研发新型弹性成像、超声脑成像等前沿技术和创新产品。(一)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CT)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56排以上的螺旋CT,空间分辨率及时间分辨率等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重点突破CT球管、探测器和滑环加工工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二)新型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重点开发与国外主流产品技术水平相当的高场(不小于3T)超导和专科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通道数、梯度场强和切换率等技术指标达到同类产品国际先进水平;重点突破零液氦挥发磁体系统、64通道以上全数字化谱仪、高温超导射频线圈、射频放大器、梯度放大器、新型临床应用成像序列等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三)核医学成像系统重点开发与国外主流产品技术水平相当的高灵敏度、高分辨力、全数字的PET-CT/MRI、SPECT/SPECT-CT等核医学成像系统整机。重点突破全数字化模块化PET探测器、高配准精度PET-CT同机架、图像处理与算法等关键部件与技术。(四)多模态分子光学影像系统重点开发非荧光共聚焦显微成像系统、微焦点CT、高灵敏度荧光分子成像系统等分子医学影像前沿产品,突破PET、CT、自体/激发荧光成像、磁共振成像、-射线同位素成像等多模态分子影像融合和一体化扫描技术,在多模态成像技术的工程化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五)超分辨显微成像系统重点突破显微成像实时数据处理与图像重建、数字病理分析、快速高灵敏弱光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克大数值孔径物镜、大面阵CMOS探测器、光学重建显微成像信号处理器等核心部件的设计、制造瓶颈,研发超高分辨力病理分析系统、高速结构光照明层切显微镜(SIM)、STORM/SIM融合显微镜、双光子/STED融合显微镜等超分辨力显微成像系统,关键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新一代数字病理分析提供技术支撑。(六)复合内窥镜成像系统重点突破三维环扫扇扫超声成像、高倍数荧光造影光学放大成像、激光断层扫描成像等内窥实时成像关键技术,攻克超声电子复合内窥探头、荧光显微内窥探头等核心部件的设计制造瓶颈,研发超声、共聚焦、光相干层析等高端内镜成像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实现消化、呼吸、泌尿等医学领域的应用,促进肺癌、胃癌等重大肿瘤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七、 载人压力容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一)载人压力容行业的周期性载人压力容器服务于众多下游行业,且本身隶属于设备制造业范畴,宏观来看大致与国民经济发展整体变动趋势保持一定相关性,并受下游诸多产业的经济周期调节。但由于产品应用范围广泛,覆盖行业众多,其影响效应此消彼长,因此本行业整体而言无显著周期性特征。(二)载人压力容行业的区域性载人压力容器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多个行业领域,因此本行业整体而言并无显著的区域性特征。部分细分类别产品可能因下游应用行业的地区集聚而产生集中性,但随着应用市场外延的不断拓展,行业整体的区域性特也有弱化趋势。(三)载人压力容行业的季节性由于载人压力容器主要客户为医疗机构、大型企业、及科研单位等,该类客户多采取预算管理制度,其采购活动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客户一般在上半年对本年度的采购及投资活动进行预算报批,下半年进行项目验收、结算。同时,由于受春节假期的影响,通常第一季度的收入相对较低,第四季度的收入相对较高,因此载人压力容器行业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八、 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加强医疗器械的基础前沿研究,发展医疗器械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工具、新技术,引领医疗器械领域的重大原创性突破。重点加强新型生物医学成像、新型术中分子影像、生理信号获取、新型测序技术以及医学图像处理、新型体外诊断、组织修复和再生、人工器官、神经工程、健康监测与促进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加强精准诊疗、无创检测、医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突破及颠覆性创新技术培育,引领新一代诊疗装备发展,推动我国医疗器械科技产业的技术跨越,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