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开放大学政治学基础模拟试题四一、不定项选择题1、孙中山先生是(A )政治观的代表人物。A管理B神权C道德D权力2、(C )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A管理B神权C道德D权力3、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BCD ).A经济的集中体现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4、在众多政治设计思路中,具有明显对比性的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方案,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根源于人们对(AD )的认识和评价的截然不同。A 公共权力B民主c利益D人性5、我国政治学分为(ABCD )等。A政治学理论B中外政治制度C行政管理D国际政治6、中国古代的法家强调(ABC )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A法B势C术D变7、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B )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A兵家B儒家C法家D道家8、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C )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A民粹主义B民族主义C精英主义D民众主义9、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研究与(D )研究高度结合,因此,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学科。A管理B文学C历史D社会伦理10、根据(D )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A柏拉图B西塞罗C苏哥拉底D亚里士多德二、填空题1、理想主义方案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2、(柏拉图 )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4、(国家权力 )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5、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 ),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7、(伦理 )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8、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9、一般认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系统研究政治问题的发端。10、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三、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2、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答: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是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2)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3)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3、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答:儒家:“礼治”、“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法家:“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道家:无为而治。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墨子:“兼爱”、“非攻”,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但是缓和矛盾是手段,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四、论述题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答:(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即神权政治观。(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即决策政治观。上述看法都具有一些片面性和局限性,一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也为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政治的含义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